
摘要:我國各地區的地方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考察各地區人民生活狀況、發展演變和文化多樣性的保留有重要意義。在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基礎上,文章著重討論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路徑,提出“全過程保護”“共同記憶的喚起與建立”“地方文化認同感的培育”3條路徑,并歸納出地方文化保護的外因和內因。
關鍵詞:地方文化;傳承;保護
文化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特征。廣義地說,世界各國文化的不同,是文化差異性的集中表現,大到東西方文化間的特殊性,中經各國文化特殊性,小至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均有一定的文化差異,這就是文化的地方性。
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文化即帶有地方特征的文化,有以下特征:建構在本地區的社會成員共同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依靠本地區社會成員的記憶得以維持;在本地區得到廣泛的認同。
近年來,各地對于地方文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不少成果,但對于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路徑研究,重視度卻始終不高。基于此,筆者提出一些有關地方文化傳承路徑的觀點,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全過程保護”是地方文化傳承的有效方式
不同地區社會實踐的差異,使得各地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這是構成地方文化差異的重要維度。如同樣是表達歡樂、流暢的情感,在廣東,人們習慣用廣東音樂《步步高》,而在山東,人們習慣于吹奏嗩吶,名曲《百鳥朝鳳》即是其代表。當然,音樂作品只是地方文化的一個方面,其他如節慶習俗、地方曲藝等,均是地方文化的表現。
保護地方文化,必須從以下方面入手,做到“全過程保護”。一是正確區分“優俗”和“陋俗”。地方文化保護,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須明確保護的對象。毫無疑問,各地的習俗中既有先進成分,又有落后成分。保護地方文化,就是要將其中屬于“優俗”的對象區別出來。如孝文化是優秀文化,它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薄養厚葬”即是一種陋俗。如果將之錯誤地認為是地方文化的一種,對其進行保護,也就南轅北轍了。又如,建立在男尊女卑思想上的“高價彩禮”“婚鬧”現象等也是應該割除的“陋俗”。在進行地方文化保護的時候,就是要對地方文化與“陋俗”進行正確區分。二是加強對地方文化的發掘、整理和搶救性保護。由于傳播介質、程序復雜性等原因,部分地方文化在流傳過程中,往往面臨“失傳”的危險。這就需要由專人進行發掘、整理和保護。當前,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民俗類專門人才數量有所增加,研究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地方文化“重研究、輕發掘整理”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也就使得地方文化保護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地方文化保護中要持發掘與研究并重的思路,通過下鄉走訪,動員民間藝人進行整理等方式對民俗文化進行發掘、整理,尤其要對有失傳危險的民俗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三是注重對地方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建立相應的地方(民俗)文化傳承人培養制度。地方(民俗)文化傳承人,是民俗文化傳承的載體。民俗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師徒關系的存在,在確保民俗文化傳承的同時,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在舊思維中,由于落后觀念的束縛,“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民俗文化師徒關系中存在“留一手”的現象,使民俗文化在傳承過程中不免走樣。且師徒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俗文化傳承的效率,已經與當今社會的現狀不相適應。鑒于此,培養民俗文化傳承人可以借鑒實踐教學的方式,用小班制授課來解決人才培養問題。與此同時,應當建立民俗文化傳承人社會兼職制度,適當提高民俗文化傳承人的收入水平。
二、“共同記憶”的喚起與建立是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必要條件
“記憶”是文化傳承的基礎之一,而“共同記憶”則是一定社會群體之間所擁有的相同或相似的記憶,并由此喚起的普遍情感。地方文化保護,必須喚起或建立群體內的共同記憶,具體來說,喚起或建立這種共同記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借助紀念儀式等,建立社會成員的歸屬感,以喚起成員對于地方文化的認同。在我國,不少地方舉行了祭拜黃帝等祖先的儀式,以喚起海內外中華兒女對于華夏的歸屬感,而在地方文化建設中也可以借鑒這一模式,如對于地方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舉行相應的紀念活動,以喚起社會成員對于地方優秀文化的歸屬感與自豪感。二是通過建立地方文化研究機構、召開研討會、專家報告會、學術交流會等,挖掘地方文化的亮點。需要指出,地方文化研究中,或多或少地存在閉門造車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地方文化研究中的學者,僅著眼于本地區、本學科,缺乏宏觀思維。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必須在成立研究機構、召開研討會時,多邀請一些其他地區、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一方面,借鑒其他地區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運用學科交叉思維研究,保護、傳承地方文化。此外,研究機構、研討會、報告會、交流會等在進行過程中,一些專家的觀點也可以成為地方文化挖掘與培育,從而喚起集體記憶的催化劑,對于集體記憶的喚起與建立形成推動作用。三是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形成傳播現象,將個體記憶打造成文化標簽,從而建立起社會成員的集體記憶,培育社會成員對于地方文化的認同感。比如,將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公益廣告中進行投放,可以使地方文化在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腦海中形成深刻印象,從而潛移默化地將這種個體記憶融合在集體記憶中,最終形成獨特的地方文化共同記憶。通過以上舉措,地方文化傳承與保護會走出困境。
三、“地方文化認同感”的培育是地方文化保護的內在要求
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對于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非同尋常的作用。前述“全過程保護”和“共同記憶的喚起與建立”解決的是“保護和傳承什么”和“怎樣保護和傳承”的問題,是地方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外在條件,而“文化認同感”則是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內驅力。
一言以蔽之,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必須在社會成員之間建立文化認同感。融合了眾多地方文化的“大文化”在提升傳播效能的同時,對于地方文化的特點也有一定的削減,由此,建立地方文化認同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地方文化認同感的培養需通過以下方式進行。一是傳播活動,如地方戲演出、民間廟會等;二是學校教育中地方文化因素的運用,如各個地區學校中設置的地方課課程等。三是代際傳播中的地方文化因素,如兒歌、民諺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地方文化認同感的培育需在主流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不能“各自為政”。以方言為例,通過地方戲與學校方言課程的形式進行方言保護固然可以,但是方言教育必須建立在推廣和使用普通話的基礎之上,不能因為方言教育而顧此失彼。在地方文化教育過程中,要將地方文化的價值取向同中華兒女的共同體意識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找到地方文化中與中華傳統美德、革命道德等相匹配的點,并加以歸類,引導被培育者在中華傳統美德、革命道德中感受地方文化的力量。
四、結語
通過上述方式,傳承和保護地方文化,并將其融入到主流文化中, 做好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樣一項系統工程,有利于達到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目的。地方文化保護雖然存在種種困難,但是,只要傳承和保護的路徑正確,就必將成為一項不僅“有為”,而且“可為”的有益事業。
作者簡介:董慶亮(1994—),男,漢族,山東嘉祥人,法學碩士,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