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李斯特是19世紀浪漫樂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所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抒發他的愛國情懷。文章以李斯特第十首《匈牙利狂想曲》為例,從曲式結構、調式調性、演奏實踐等方面對這首作品的演奏實踐進行總結,使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這部作品,從而進一步理解李斯特音樂思想。
關鍵詞:匈牙利狂想曲;音樂分析;演奏實踐
一、李斯特及其音樂創作
李斯特提出音樂應具有標題性,創立了交響詩體裁《塔索》等十三部交響詩;此外,李斯特因支持柏遼茲、斯美塔那、瓦格納的創作從而創立了新的浪漫主義原則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在和聲創作方面,李斯特中晚期的創作偏向“印象主義”,代表作為《死神恰爾達什》和《愁云》[1-2]。
(一)“狂想曲”體裁的形成與發展
狂想曲是指將特定的地區和民族的旋律采集起來編成樂曲,并用這個樂曲來表現該民族的榮譽和性格。
(二)匈牙利狂想曲創作背景
1.客觀因素
19世紀匈牙利爆發了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運動,正值青年時期的李斯特受到革命思潮的影響,于是《匈牙利狂想曲》便這樣誕生了。
2.主觀因素
李斯特的內心性格有匈牙利民族天性,又抗拒陳規舊俗,這樣的天性與個性融合,也激發他創作《匈牙利狂想曲》這一曲民族史詩。
3.自身因素
李斯特于1839年從他的祖國匈牙利出發,開始他的旅行歲月。李斯特走訪烏克蘭、法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通過采風,整理改編收集了大量民歌。為研究匈牙利音樂的民族特色和《匈牙利狂想曲》的創作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首》的曲式分析
(一)音階,調式體系
《匈牙利狂想曲NO.10》。該樂曲主調E大調,為無序的自由曲式結構,同時又具有二部組曲性質。
該曲共由引子、慢速抒情的Lsaasan(A部),快速活潑的Friska(B部)和尾聲四部分組成。
(二)曲式結構
引子為前奏曲的寫法,lsaasan部分為并列的單二部曲式,包括A和B兩部分。Friska部分為合成性的單三部曲式,其中部由對比的D和E兩部分組成,因而樂曲在風格上表現為查爾達斯舞曲風格。
在此風格基礎上,從樂曲的主要組成材料來看,共由A B C D E C1六部分材料組成[3]。
1.引子部分(1-5)
Preludio意思為前奏曲,2/4拍,力度為F,5小節引子具有宣敘調性質的即興幻想曲風格;沉著冷靜,自由的節奏也體現出匈牙利狂想曲音樂特色中隨性的一面,音響效果華麗多彩。
2.lsaasan部分(6-39)由A和B兩大部分構成
(1)A(6-21)Andante deciso意為堅定的行板,該節選用吉卜賽民間歌曲旋律為主體,為重復與模進構成。主題出現在第6小節,之后出現在14小節的低聲部,并在18小節時回到高聲部。A部前段風格莊重,和弦的運用使音響效果像鼓點一樣振奮人心,后段大量運用雙音、音階、跳音來構造一種俏皮歡快的音樂風格,音階更使得旋律像流水一樣流動自如[4]。
(2)B(22-39)開始進入主題,在23、24小節,音樂分成了四個聲部,其中旋律主要集中在一聲部,23、24小節運用連音線使旋律具有弧度伸展,四聲部與一聲部整體構成和聲音響效果,24小節旋律音樂特點輕快,節奏規整,有很強的舞蹈性旋律,突出吉卜賽音樂曲調風格。
26-29小節為過渡小節。30-39小節,由兩個前倚音進入四聲部旋律,其中旋律主要集中在二聲部,并在后半部分進行了變奏發展,速度迅疾。富有特色的三連音、三十二音符的集中使用使該部分音樂的氣氛非常熱鬧。
(三)Friska(40-124)分為C、D、E、C1四部分
Friska是一種快速舞蹈風格,極具特色的切分音節奏使得這部分音樂風格俏皮、歡快,該部分是由#F作為主要調性的四個不同材料構成的,變奏展開主題,速度較快[5]。
1.C(40-63)Allegretto capriccioso意為自由的小快板。左手以跳音弱進入,進入主題。該部分整體給人歡快的感覺。48-57小節,單音變成了八度,運用了織體變奏的手法發展,增加和豐富了音樂的色彩感,使主題增加了重復感,此時主題柔和,旋律有弧度的伸展,八度帶有跳音記號,要求為不失優雅的俏皮感。
C部結尾處62-63小節,譜面標注術語dolcissimo非常溫柔的、甜美的、poco riten意為稍稍有點減慢,將該部主題進行一個小的結束,并與D部的主題變奏展開鋪墊。C部整體音樂風格分為兩部分,和聲織體由前部分的八度轉為單音。前半段(40-57)是輕快俏皮的旋律,后半段(58-63)轉變為優雅穩重的旋律。
2.D(64-81)#F轉為C大調展開主題,主題反復出現在一聲部,通過大量運用跳音半分解和弦來體現歡樂集體舞蹈場面,由p開始主題變奏,f結束。在音樂材料上,D部與C部也有一定的聯系。在整個D部,和聲織體結構方面,高音聲部由大部分連音線來突出吉普賽人舞步節奏,低音聲部用跳音來展現鼓點節奏,整部影響效果激昂熱烈,表達了吉普賽人熱情奔放的民族特點。
3.E(82-108)E部前半段(82-89)李斯特是模仿杜西瑪琴的音色,杜西瑪琴是一種擊弦古鋼琴,其音量非常小,音質單薄,音色有一種淡淡的金屬音色,是匈牙利民間樂器,在吉普賽民間活動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
82小節,a capriccio意為無事先準備的,充滿了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隨想性,音樂華麗,輕巧且富有色彩。E部分是一個相當長的華彩樂章,自由的節奏,雙手連續由弱漸強的顫音,將杜西瑪琴的音色展現得淋漓盡致。
E部后半段(91-108)vivace意為活潑地,由弱起小節進入整個E部后半段,整個后半段都是刮奏,旋律集中在低音聲部。通過主題反復,變奏,使得音樂能量也在不斷積累,達到吉普賽熱情奔放的音樂風格
4.C1(109-124),piu animato意為速度轉快,sempre forte brioso意為自始至終地、充滿活力地強。109小節開始,主題再現,高音聲部通過八度音程使和聲織體豐富,達到第十號狂想曲第一個高潮段落#F,音樂在速度轉快力度加強中充滿了活力和生氣,C1部的主題在高低音聲部中交替出現,以高音聲部八度音階爬行結束。
5.尾聲部分(125-148)音樂非常活潑,125小節是全曲最高潮,音樂色彩濃烈,通過高音聲部八度進行和低音聲部的十度的音程關系來推動情緒發展,這一部分激昂憤慨,蓬勃向上。最后以雙手反向音階爬行推向七和弦,力度ff,最后由力度sf的帶倚音的七和弦將全曲烘托情緒至結尾。
三、李斯特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演奏實踐
(一)八度
在第二部分lsaasanA(6-21)高音聲部有一個八度的前倚音,低音聲部是琶音,八度的彈奏要輕巧,聲音集中。同時,這部分彈奏要注意七和弦的七音應該要突出,在彈奏時,八度與七音構成了一個旋律。彈奏七和弦時,五指的力度要高出其他手指,這樣才能突出七音的聲音。練習時可先彈七音,按住不動,再彈奏三音、五音、根音。多次反復可達到突出七音的和弦音響效果。
第三部分friskaC(40-63)48小節主題從單音變成了八度,增加織體的豐富感。 在彈奏過程中要注意左手八度觸鍵的力度,彈奏出一種俏皮、輕盈的風格,不可拖泥帶水,左手跳音也需結合手腕,右手落鍵輕快,運用手腕的力量帶動八度的跑動,在練習過程中可采取變節奏的方法適度慢練。
C1(109-124),從109小節開始,高音聲部先運用了八度,這一部分的八度是加快的、強烈的,烘托一種愛國情緒的氣氛,在彈奏中,應當要運用力度變化來達到情緒的渲染。右手八度觸鍵要果斷,手腕與手掌的力量結合使用使八度跑動更加自然,在練習過程,應該要注意指尖的觸鍵方法:是一種像小錘子敲擊的感覺,同時慢練減少彈奏時錯音的出現。
(二)和弦
friskaD(64-81)右手運用和弦來加強音響效果,但是彈奏時要突出一聲部旋律,彈奏時還應注意這一部分的音響效果是俏皮的,連音線記號是達到這種俏皮感最直接的方式。
尾聲部分的140小節,由雙手反向八度音階轉為雙手反向和弦音階最后為一串強有力的七和弦結束。彈奏和弦時,手指用力均勻,雙手協調,不然就會產生不和諧的音響效果,同時手臂肌肉需要放松,運用背部的力量身體向前推進來使和弦彈奏更有力度,休止符不可視為休息的部分,140小節之后是一個力度循序漸進由弱漸強的過程,最后fff結束在最后一個音。
(三)跑動
引子部分(1-3)每小節有單音引導開始雙手音階的跑動,這部分音階練習,應當雙手結合變節奏慢練,可用一帶四,或二帶三的節奏形式,雙手彈奏一定要保持一致,觸鍵要穩,保持高抬指,同時雙手保持水平方向運動,手腕不要有大幅度動作,力度慢慢由弱到強,最后一個音為跳音。在踏板方面,雙手第一個音彈奏時踏板一起踩下,之后保持到音階彈完即可放松。最后兩小節的七和弦琶音要突出高音聲部,休止符時值要均勻,雙手協調彈奏。
34-39小節 34小節上方egualmente音樂術語意為平穩地、均勻地,因此這部分右手跑動應該是均勻,平穩,右手水平移動,力度由弱漸強,大指要有意識弱一點。從音響效果來看,這部分是浪漫地、自由的、旋律集中在左手。39小節,右手跑動由慢到快,最后以琶音結束。
(四)雙音
lsaasanA部分第14小節,主旋律出現在低音聲部,左手的雙音彈奏,音響效果聽起來非常有力且構造出一種循序漸進感,在演奏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左手旋律。樂譜上標記的Non legato意思為非連奏,那么在實際演奏過程中要注意不能采取連奏的彈奏方法,也不能跳著彈,應該下鍵實而穩,雙手保持水平運動方向,力度由弱到強。此時右手變為伴奏,是六十四分音符,演奏時,要清晰像流水一樣,雖然弱但也不能虛。
(五)刮奏
friskaE(82-108)小節是一個非常長的華彩樂章。此處部分是為了保持杜西瑪琴的音色。
89-108小節為刮奏,刮奏上行用手臂力量帶動右手指甲刮奏,刮奏下行用右手大拇指指甲,刮奏要均勻,不能斷,不能終止,要按照左手旋律配合刮奏。
(六)踏板
李斯特第十首《匈牙利狂想曲》踏板的運用分為兩部分。
1.踏板可跟左手旋律來更換,踏板的踩與送應干凈利落。
例如:6-21小節、40-60小節、64-77小節等
2.踏板根據右手旋律來更換,換踏板時在松到一半的時候換,不可全松,否則會影響旋律的走向。
例如:22-39小節、82-89小節等
四、結語
李斯特是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藝術家,杰出的作曲家,他利用《匈牙利狂想曲》宣揚匈牙利民族風格,使得全世界人們開始關注匈牙利民族民間文化和吉普賽音樂,為后世匈牙利民族音樂創作和匈牙利音樂家樹立了典范。同時,《匈牙利狂想曲》也是不可多得的鋼琴作品,為后世浪漫主義樂派、印象主義樂派的創作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音樂總是無處不在,李斯特用《匈牙利狂想曲》告訴世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大力弘揚推廣本民族文化也是每個中國人應該做的,當代的中國音樂家、作曲家也應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王婧(1993—)女,漢族,湖南永州人,永州市李達中學二級教師,本科,音樂教師。
參考文獻:
〔1〕林逸聰.音樂圣經[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2〕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3〕[英]布魯斯·莫里森.李斯特[M].賴慈蕓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4〕[俄]亞科夫·米爾什坦.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于潤洋.音樂史論問題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