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結合施春宏教授對動結式論元結構進行研究時提出的界限原則及多重界面互動機制,探究“玩膩”類動結式多重分布可能性的生成機制,從而解釋“玩膩”這一動結式能生成主事把字句和客事把字句的深層原因,即“膩”的論元結構多重性現象。同時結合動結式致事提升的語義約束相關研究闡述影響致事顯著度的三方面因素,即規約性程度、具體性程度和直接性程度,從而進一步解釋動結式相關句式的可接受程度問題。
關鍵詞:動結式;生成機制;語義約束
動結式是指“學會”“走累”“吃膩”之類的粘合式述補結構。在分析帶有動結式結構的“把”字句時,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① a. 他把這個游戲玩膩了? b. 這個游戲把他玩膩了
② a. 他把這塊玻璃擦亮了? b. 這塊玻璃把他擦亮了
①中的動結式為“玩膩”,a和b兩種句式均成立,即主事把字句和客事把字句均成立。而②中的動結式為“擦亮”,只有a能成立,即只有主事把字句能成立,而客事把字句不能成立。為什么?
為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筆者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并結合北京大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后、現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施春宏先生對動結式結構的相關研究成果來探析上述問題。
一、動結式論元結構整合過程中遵循的界限原則
漢語句法系統中,動結式能夠作為謂語核心成分進入主謂[賓]句、動詞拷貝句、“把”字句、“被”字句、受事主語句、施事主語句、受事話題句、施事話題句等。如果用V表示述語動詞,R表示補語動詞,則可以將動結式記為VR。施春宏指出動結式的論元及其關系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使役事件中的參與者及其關系[1-2]。根據V所支配的主體論元和客體論元跟R所支配的主體論元和客體論元之間的指稱關系,可以刻畫動結式結構的整合方式。同指關系指的是兩個論元所指相同的關系,異指關系指的是兩個論元所指不同的關系。這樣,動結式中V的論元和R的論元之間就存在“主體同指和主體異指,客主同指和客主異指,客體同指和客主異指”這樣一些指稱關系。
通過對動結式的句法和語義關系進行研究,施春宏教授提出一個動結式論元結構整合的傾向性原則,即“界限原則”:由于受動結式語義關系的制約,述語動詞和補語動詞之間存在一個句法界限,限制動結式整合過程中底層論元的提升方式和提升上來后的論元性質、結構位置及同指論元的疊合方向[3]。
具體整合過程例如:孩子睡+孩子醒了→孩子睡醒了。這屬于主體同指型。小妹傷心地哭+手帕濕了→小妹哭濕了手帕。這是主體異指型,論元不能疊合?!翱瓷怠钡膬蓚€底層動詞的論元結構關系是:他看這種書+他傻了(主體同指,客主異指)。因此可以形成“他看這種書看傻了”而不能形成“他看傻了這種書”,也不能派生出“他把這種書看傻了”。而當“這種書”需要凸顯為動結式的致事時,“看”的主體論元受到抑制,“傻”的主體論元受到致使關系的影響提升為動結式的役事,從而派生出“這種書看傻了他”,進而通過提賓的形式派生出“這種書把他看傻了”。但界限原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吃膩”:他吃大餐+他膩了?!俺阅仭钡恼项愋蛻摳翱瓷怠毕嗤?,但卻可以生成“他吃膩了大餐”,而且“他把大餐吃膩了”也有一定的可接受度,而這兩種句式都是“看傻”類句型所不能出現的。
二、動結式論元結構的多重界面互動機制
鑒于界限原則的局限性,施春宏教授在2015年運用多重界面互動機制對動結式在相關句式群中不對稱分布現象進行了進一步闡述。這一互動機制分為語義層面、句法層面、韻律層面、語用層面這四個層級[4]。其中韻律層面強調注重韻律規則的調節,語用層面強調句式的適用情境選擇,句法層面則提出了論元異指規則、論元同指規則、動詞拷貝規則和客體凸顯規則,這四條規則涉及語義層面的分析,體現出動結式整合互動機制中的連貫性。其中第四條規則是根據施春宏教授2007年對句式之間推導關系的研究提出的,其所得到的句式是特殊主賓句(即客事主賓句),具有派生性;而“把”字句(以及“被”字句、受事主語句、話題句)則是在基礎句式和特殊主賓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派生而來[5]。
根據以上四條配位規則,動結式在語義和句法層面的互動表現如下:
(1)當V和R構成致使關系,V有客體論元且其客體論元具有致事性,V和R主體同指時,適用于動詞拷貝句、客事主賓句、客事把字句,典型動結式用例有“看傻”“演砸”(他演這部戲演砸了→他演這部戲+他砸了)[6]“吃膩”(他吃大餐吃膩了→他吃大餐+他膩了)“唱紅”(她唱這首歌唱紅了→她唱這首歌+她紅了)[7]。
(2)當V和R構成致使關系,V有客體論元且其客體論元具有致事性,V和R主體異指時,適用于動詞拷貝句、客事主賓句、客事把字句,典型動結式用例有“唱紅”(她唱這首歌唱紅了曲作者→她唱這首歌+曲作者紅了)。
(3)當V和R構成致使關系,V有客體論元而其客體論元無致事性,V和R主體同指,R無客體論元時,適用于動詞拷貝句,典型動結式用例有“學會”(他學會了乘法口訣→他學乘法口訣+他會了)。
(4)當V和R構成致使關系,V有客體論元而其客體論元無致事性,V和R主體同指,R有客體論元時,適用于一般主賓句、主事把字句,典型動結式用例有“學會”(他學會了乘法口訣→他學乘法口訣+他會了乘法口訣)“吃膩”(他吃膩了大餐→他吃大餐+他膩了大餐)。
(5)當V和R構成致使關系,V有客體論元而其客體論元無致事性,V和R主體異指時,適用于一般主賓句、主事把字句,典型動結式用例有“騎壞”“演砸”(他演砸了這部戲→他演這部戲+這部戲砸了)“唱紅”(她唱紅了這首歌→她唱這首歌+這首歌紅了)“寫錯”(他寫錯了字→他寫字+字錯了)“鏟平整”。
(6)當V和R不構成致使關系,V有客體論元,R以V為論元時,即為指動式,適用于動詞拷貝句,典型動結式用例有“吃早”“演砸”(他演這部戲演砸了→他演這部戲+他演這部戲砸了)“寫錯”(他寫字寫錯了→他寫字+他寫字錯了)。
(7)當V和R不構成致使關系,V有客體論元,R表示預期結果的偏離時,適用于動詞拷貝句、主事把字句,典型動結式用例有“炒咸”。
三、“玩膩”類動結式多重分布可能性的生成機制
施春宏教授在研究動結式論元結構的多重界面互動機制時對“吃膩”類也進行了闡釋,鑒于文章 需要解答的問題是“他把這個游戲玩膩了”和“這個游戲把他玩膩了”中的“玩膩”這一動結式特點,故下文結合施春宏教授對“吃膩”的研究來闡釋“玩膩”這一動結式多重分布可能性的生成機制。
“玩膩”的“膩”及同類的“厭”“煩”等心理動詞具有論元結構多重性現象?!澳仭笨梢员硎緟挓┑男睦砘顒?,這樣“玩膩”的論元結構為“他玩這個游戲+他膩了”。由此可以構造出動詞拷貝句“他玩這個游戲玩膩了”,并派生出客事主賓句“這個游戲玩膩了他”,進而派生出客事把字句“這個游戲把他玩膩了”。
另一方面,既然是厭煩,就有厭煩的對象,因此該論元結構中不但有“他”這樣的當事論元,還蘊涵著一個客體論元,這里即為“這個游戲”,故“玩膩”的另一個論元結構關系為“他玩這個游戲+他膩了這個游戲”。就其語義關系而言,V和R兩者的主體論元和客體論元分別同指,根據界限原則及其論元同指規則,疊合后分別提升為動結式的致事和役事。整合的結構便形成了一般動結式“他玩膩了這個游戲”,進而派生出主事把字句“他把這個游戲玩膩了”。
四、動結式致事提升的語義約束
在分析動結式相關結構時,句子的可接受程度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什么“肉把我吃膩了”這句話聽起來接受度不高?怎樣的動結式反轉使役句具有較高的可接受度?這些問題依然值得探討。根據施春宏教授2007年的研究成果,動結式的致事都來源于致使關系中使因事件的語義成分,受到動結式內部語義關系的制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規約性程度、具體性程度和直接性程度。規約性程度是指相關的成分在認知中高度關聯,同時,它們在日?;恼Z境中經常同時出現,通常可以通過一方預測另一方。具體性程度是指在一個致使結構中,具體的使因成分往往比抽象、概括的使因成分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認知共鳴,也更容易提升為致事。直接性程度則是指在一個致使結構中,直接的使因作用往往會使使因成分容易提升為致事。
根據動結式致事的語義約束,我們可以解釋“肉把我吃膩了”這句話可接受度不高的原因,也可以利用上述三項影響因素提升動結式反轉使役句的可接受程度,如“這一大盆肥肉把我吃膩了”這句話就具有較高的可接受度,因為“一大盆肥肉”與“吃膩”事件的規約程度更高,也更加具體直接。
五、結語
通過分析施春宏教授對動結式論元結構進行研究時提出的界限原則及多重界面互動機制,我們得出“玩膩”類動結式多重分布可能性的生成機制,從而解釋“玩膩”這一動結式能生成主事把字句和客事把字句的深層原因,即“膩”的論元結構多重性現象。如此看來,文首的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但在對動結式論元結構的多重界面互動機制進行分析時,筆者發現施春宏教授對動詞的客體論元有無致事性的分類上存在讓人有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從動結式論元結構的多重界面互動機制的語義句法互動表現(1)和(4)來看,(1)中V的客體論元有致事性,而(4)中V的客體論元無致事性,如果結合典型用例“吃膩”這一動結式進行分析:(1)中“他吃大餐吃膩了→他吃大餐+他膩了”中“大餐”是V的客體論元,有致事性,(4)中“他吃膩了大餐→他吃大餐+他膩了大餐”中“大餐”也是V的客體論元,但無致事性。施春宏教授對同樣的“V的客體論元”給予了“有致事性”和“無致事性”這兩種評價,筆者對此存疑,并認為其需要進一步探討。
此外,在動結式致事提升的語義約束問題方面,施春宏教授運用認知理論提出影響致事顯著度的三方面因素,即規約性程度、具體性程度和直接性程度,這三個影響因素本身也會在句子中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其作用機制值得更加深入地分析。
作者簡介:徐穎笛(1998—),女,回族,江西南昌人,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社會語言學。
參考文獻:
〔1〕施春宏,袁毓林.動結式的論元結構和配位方式[J].語言文字應用,2004(2):143.
〔2〕施春宏.動結式形成過程中配位方式的演變[J].中國語文,2004(6):521-535.
〔3〕施春宏.動結式論元結構的整合過程及相關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5(1):5-21,114.
〔4〕施春宏.動結式在相關句式群中不對稱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動機制[J].世界漢語教學,2015,29(1):25-44.
〔5〕施春宏.動結式致事的類型、語義性質及其句法表現[J].世界漢語教學,2007(2):21-39.
〔6〕施春宏.動結式的配價層級及其歧價現象[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4):45-57.
〔7〕施春宏.從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關句式的語法意義[J].世界漢語教學,2010,24(3):29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