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欣
(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湘潭 411105)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多種力量共同作用其中,形成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性系統。在中國共產黨100年的風雨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在引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豐碩成果。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現在的主要矛盾。這個矛盾的轉變是習近平立足于我國當前的具體國情而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貼近現實,將我國現在所面臨的難題具體化,為今天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也要求我們準確地把握與科學地判斷社會主要矛盾中所包含的真正意義,進而才能緊緊地抓住社會主要矛盾中的精髓,然后集中全社會的力量解決好社會主要矛盾,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是主體,人類的實踐活動使社會不斷的前進和發展,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人的需要,也激勵著社會勞動生產不斷進行,于是,社會不斷發展、社會生產資料不斷發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斷地更新,進而整個社會才能穩步前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物質文化的需要到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從量到質的轉變,從之前的有沒有到今天的好不好,這是人民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轉變,因為人民的生活在不斷提升,人人都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資源,進而就會有更高的要求,這也說明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升,社會主義社會在不斷發展,我們離共產主義的偉大目標更進一步。總的來說,這不是人們的憑空想象,而是人民根據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也是基于我國現在的基本國情所發生的變化。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努力,我們已經告別了物資匱乏的生活狀態到達了今天這一個物質資源十分豐富的新時代。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是一個逐步得、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當人們已經滿足了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的時候,就會超越物質需求,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進行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在法制方面,安全方面,物質方面精神,追求方面等多方面的需求,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幸福不幸福,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滿不滿意,始終是我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在新時代解決人民的需求是我們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當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問題解決離,那證明我們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解決美好生活的需要則需要我們著重的去解決我國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的問題,也就是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矛盾著的兩個方面中,一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其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導作用,處于支配地位,決定著事物的性質。”新時代,我們已經從舊的矛盾轉變為了新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則是我國主要矛盾中的首要任務。
當前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是“十四五”規劃有序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首先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我們的出發點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做一切為人民服務。其次,要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發展是我們的必經之路發展是解決我國現存工作的一切問題的關鍵之處,在發展中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最后,要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要落實政府的具體責任落實到個人發揮其主要作用。新時代習近平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矛盾的轉化是站在國際的戰略高度是精準把握我國國情所提出來的。解決我國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就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是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偉大夢想偉大工程偉大事業的主要推動力,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主要動力。
創新的本意是創造新的事物,我國從一開始就一直在進行著創新活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我國最大的創新。創新在我國科技發展中占據著絕對的地位是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習近平將科技創新比作牛鼻子,我們只要牽住了牛鼻子就抓住了關鍵,從而能夠引領科技不斷地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將我國的發展趨勢分為兩個階段,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完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規劃的有效進行,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前進與發展,科技創新則是重要的方式,堅持科技創新,使其水平不斷上升,進而躋身于創新性國家的前列。
新時代我國的科技創新更是邁了一大步,邁向世界,在世界創新中我國的5G技術,還有載人航天技術等等都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將中國推向世界的舞臺。是科技創新推動我國發展推動我國大步向前,而不是小步,所以說要科技創新進行到底不斷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為今后的發展積蓄力量積蓄動力積累資本。
科技興則國家新科技興則民族新,所以科技的創新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科技創新將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新時代將會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創新人才,不斷地推動中國走向世界舞臺,走入世界人民的視野中。
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也就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最直接動力。改革則是近幾十年來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也是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的直接動力,一直推動著中國的發展。1978 年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并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困難與壓力面前仍然堅持將改革進行下去,鄧小平對毛澤東動力理論進行了科學總結,并提出改革是今后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并且把改革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次改革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的歷史轉折點,并且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用理論指導實踐,又在實踐中創造出新的理論,對毛澤東動力理論進行了創新與發展。歷史實踐證明,改革把我國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沒有改革。中國不可能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趕上別的國家幾百年的發展速度,這是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新的問題在不斷地出現理論指導實踐理論來源于實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遇到新的問題便有新的解決方法,于是習近平強調:“中國要前進,就要全面深化改革”。由改革轉為深化改革,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沒有離開改革,而且開啟了更加深入的改革,是符合新時代具體國情的改革,是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推動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不斷前進。當前,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斷拓新,所有的問題,倒逼改革,我們要將改革進行到底,而且要全面的深化的改革,轉換增長動力的優化動能的結構,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到底。所以改革必須全面而且深化,只有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才能夠更加強勁,才能夠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實現這個總目標。
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是指在社會發展中具有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創造了物質生產資料,不斷地實踐使社會處于一個有序循環之中。總之,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民動力,是人民目的是為了人民,所有的一切,還要依靠人民。習近平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在新時代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是社會的主體。這是中國共產黨永遠不能忘記的宗旨,將人民牢記于心,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方向便不會發生偏差。社會發展依靠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是社會的主體,所以說一切依靠人民社會的發展,是通過人民的實踐來完成的,沒有人民的實踐,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社會主義之所以能進入新時代,在這個繼往開來的新時代,是人民的力量,也是人民的成果體現。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人民群眾面前,沒有跨不過去的坎,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人民群眾的精神體現在建黨以來這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人民群眾奉獻自己,克服萬難,將新中國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出來,沒有人民群眾何來中國的今天,中國的今天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將何去何從?又有何意義?所以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主體。習近平在慶祝中華民族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大會講話中,高度贊揚了人民群眾,將中國的成就歸功于人民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勝利,全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努力和奉獻。人民群眾決定了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力量,我們黨我們國家。推行的每一項政策,每一個改革每一個需求和要求都是來源于人民群眾、應用于人民群眾、依靠于人民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需要聆聽人民的聲音,需要,吸取人民的力量,需要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夠更加快速有序的發展。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與支持,將會使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這就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