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唱 葛祎然 高 潔 羅姍姍 孫振榮*
(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7)
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青春向黨,追尋足跡”暑期三下鄉實踐團依托陜西省紅色資源豐富的優勢,開展重走紅色足跡、追溯紅色記憶、訪談紅色人物、挖掘紅色故事、體悟紅色文化等活動,傳承偉大建黨精神、擔當時代責任。
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3],是為了緬懷先烈,教育后人,宣傳照金革命史,弘揚革命傳統,充分發揮照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而建。實踐團在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參觀學習了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把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與陜甘邊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了解到了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的照金精神,感悟老一輩革命者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以薛家寨為中心的照金革命舊址是1933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李妙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我國北方地區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并在此創建了芋園游擊隊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經過政權建設、土地革命和發展經濟,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蘇區不斷得到鞏固和拓展,涵蓋了耀縣、旬邑、淳化、宜君等交界地帶百余里的廣大區域。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大西北成功建立的第一塊山區革命根據地,為后來的西北革命根據地和陜甘寧邊區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葛牌鎮是原紅二十五軍1935年在陜西關中建立起來的最早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在葛牌鎮蘇維埃政府紀念館中,蒙蒙細雨擋不住來來往往的人群前來參觀學習。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歷史不會忘記,后人也永遠不會忘記革命先烈建立的豐功偉績。青年人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珍惜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知識武裝頭腦,把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
通過一個又一個英勇的起義故事和那些保存下來的老物件,先輩們拿起槍桿大刀,吹起斗爭號角,不顧自身,不懼生死,只為革命成功而奮勇向前的身影仿佛就在我們眼前。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重擔已經落到了當今青年頭上。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榮獲“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的孫金凱同志講道:“作為一名人民警察要愛民、利民、為民、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把黨的溫暖送到老百姓手里、心里。”作為一名交通警察,每次都選擇車流人流多的交叉路口,執勤指揮到深夜,日復一日,勤耕不輟,用實際行動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榮獲“全國優秀人民警察”“陜西省勞動模范”的李志強同志說:“國家是一個大型機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上的一顆小螺絲釘,只有每個人各司其職,踏實工作,這個機器才可以更好的運轉”。作為一名普通民警,30多年始終堅守在一線,以一名黨員身份嚴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榮獲“入黨五十年紀念章”“光榮退休紀念章”的周萬珊同志和相培軍同志在貧苦的環境中長大,有著能吃苦的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他們說,我們是一步步從基層做起,走好每一步,才換來了一個個評優與認可,羨慕現在的大學生可以在大學學習深造,希望青年朋友愛黨愛國,聽黨指揮跟黨走,為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奮斗。
有著53年黨齡的朱周同志有著非凡的忍耐力與耿直的性情,他一手建立了銅川市第一支治安隊,作為隊長,他秉持著有困難自己先上的原則為群眾辦實事,曾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培養了17個科長和6個所長。先后主持偵辦案件800余起,從未收到一個投訴,對此他感到十分自豪,“臉難看,事難辦,心好”是群眾和同事對老先生的評價,他一生恪盡職守,堅守原則,是人民的衛士,國家的先鋒。他告訴青年們:“法律紅線不可逾越,道德底線不可觸碰,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有著二十四年黨齡的李進成同志告誡青年朋友們:“對黨忠誠、有擔當、廉潔處事是黨員的基本要求,總結起來就是忠誠、擔當、干凈。”出身于公路工人的他,30余年一步步從基層走到今天,熟悉銅川市的每一條路、每一座橋。修建漆水河大橋時,時間緊任務重,搶晴天占雨天,本來需要兩年的工期硬生生縮減到一百多天。將一腔熱血投入到自己愿意付出所有的事業中去,不斷把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就是身為一個有模范帶頭作用的黨員應具備的品質。
老黨員們一直在以優秀黨員的標準來規范自己,在工作上做好每一件小事,做好先鋒模范的作用,同時有著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與老黨員談話后,隊員們深刻的意識到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員,必須相信共產主義,相信中國共產黨,站穩人民立場。不斷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保持對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的清醒認知和執著追求。行勝于言,努力成為群眾中的先進分子,成為各行各業的模范。
位于銅川市耀州區的王家砭村[4]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村級中國好人榜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任職王家砭村黨委書記47年的王科回憶了王家砭村從貧到富的艱辛歷程,從原來的“累死累活不給王家砭干活,出門不是上坡就是過河,種地不是人背就是驢馱”的困頓局面到現在的“掙錢不出村,務工又務農,走著水泥路,住著小洋樓,喝著自來水,吃著供應油,年年有錢領,養老不發愁”的新生活。王家砭村的好人館陳列著“1217事件”的照片和故事。零下十多度的日子里,42名村民自發地幫助貨車側翻的司機撿拾并看守25噸橘子,整整兩天沒有一人將其占為己有。
王家砭村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正如王科書記所提出的“集體經濟發展才有凝聚力”,鄉村要積極傳承好人文化,發揚好人精神;發展農村詩社,用農民話講農村事;大力發展耀州瓷,積極培養制瓷人才,發展本村特色。王科書記在與實踐團講話的結尾表達了對青年大學生的希望:“90后、00后是非常幸福的一代,我們的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生態優美,創造國家未來的輝煌,需要新時代的青年在黨的帶領下發揮特長,發揮作用。
在商洛市丹鳳縣萬灣村[5],李啟華同志為實踐團講述了在黨的支持下村莊的變化發展。他通過講述萬灣村改革開放前后的衣食問題、城市發展、電子產品的對比,描述村莊的變化。李啟華同志還著重提及萬灣村的水泥橋,正是這座大橋的建成,萬灣村才真正走向了發展進步的康莊大道。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490戶、1623人。有黨員54名。2008年農業產值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62元,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之一,被省委授予省級“生態文明示范村”稱號。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監測合格名單”,萬灣村在列。張佰計同志對青年表達了殷切期望,告誡青年學子應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建設做貢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團成員通過參觀紅色圣地、走訪高齡黨員、深入脫貧一線,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最密切的聯系,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壯大,團結帶領人民根本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