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丹
(漢中市歌舞劇團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漢中 723000)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藝術精華的萃取體現,也是弘揚不同民族精神,提升各民族凝聚力及其對舞蹈演員認同感的體現。在民族舞蹈和音樂的融合層面,挖掘不同民族音樂的價值,對培養舞蹈演員的表演意識,弘揚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體現。現就不同民族的音樂對舞蹈表演意識的影響闡述如下:
舞蹈演員的表演意識,是舞蹈演員對其表演的舞蹈內容在情感、情緒方而的理解,更是對舞蹈創作者創作心理路程體會、領悟的體現。一個舞蹈演員在表演中的主觀能動性主要以表演意識為外在體現,是賦予舞蹈演員在舞臺上肢體語言、情感色彩、詩意化表達的生化。在舞臺表演中,通過舞蹈動作準確再現舞蹈表演意識,更應充分領悟舞蹈所要表達的情緒和情感,以此達到引起觀眾共鳴的舞臺表演目的。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其鮮明的民族性,也是一個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和審美情緒,具有強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我國共有56個民族,且不同民族的音樂均是以線狀為主的思維方式;以五聲為骨干調式音列。目前廣為流傳的民族音樂,大多為生動形象、意境鮮明、朗朗上口的曲子。古典名曲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高山流水》《陽關三疊》等。地方的民族音樂如山東的禮樂《孔府樂舞》《繁花似錦》《拉呱》《孔子》《大潮》《大道天籟》等;廣東音樂嶺南文化、《彎彎的月亮》《東方之珠》《七子之歌》;藏族的《天路》《青藏高原》《洗衣歌》《美麗姑娘卓瑪啦》《藏家小伙子》《家鄉》《布達拉》《卓瑪》、《次仁拉索》《拉薩姑娘》《遇上你是我的緣》《高原紅》《央金朵朵》《草原上的格桑啦》《牦牛革命》;云南的瑤族舞曲、彝族舞曲……
受我國不同民族的生活環境、人文風俗、性格特征等影響,舞蹈表演者對同一首作品所呈現的風格截然不同,所表現的情感及其心境也形式各異;而舞蹈表演者個體對民族音樂的感知及其心境表達不一。在不同民族音樂的傳承中,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意識,多融合了個人對不同風格的即興發揮及其發展動力之所在。不同民族的音樂受地域差異,在語言的基調、作品的風格上,表現在各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不同上。對于舞蹈表演者而言,舞蹈表演意識在不同民族音樂上,受創作者的表演和藝術經驗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我國不同民族音樂的來源受我國不同民族見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復雜多樣的歷史環境及眾多的民族和人口等影響,且受特定歷史環境所決定,才使得我國民族音樂在舞蹈表演形勢上更趨于豐富多彩化。
學練舞蹈是艱苦且殘酷的事項,我國不同民族的音樂對養成舞蹈者勇于吃苦、耐于吃苦、甘于吃苦精神和習慣,實現舞蹈表演意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舞蹈是表演藝術,不同民族音樂為舞蹈表演意識的培關鍵。形式簡單的民族音樂中,強化對舞蹈表演者簡單的基本功訓練、復雜的整套動作練習,舞蹈動作、舞蹈表演、身在舞臺面對觀眾表演等細節層面。舉手投足中,以特定眼神、表情,按照舞臺表演要求來完成。方方面面都要按照舞臺表演的規范嚴格要求自己,逐步養成“心有舞臺”“心在舞臺”的習慣性表演意識。
以蒙古族民間舞蹈為例,該地區的民族音樂主要以集體舞、三人舞、雙人舞、獨舞等不同形式來表現。在學習蒙古族舞蹈前,了解了蒙古族音樂,掌握其節奏明快、熱情奔放、風格獨特的民族音樂表現特點。進而在舞蹈表演意識上,借鑒其抖肩、翻腕等動作來表現,表演出歡快優美、純樸熱情、動作流暢的舞蹈表演感。如圖1:
不同民族音樂見彼此獨立、密不可分,而通過連貫流暢舒展空靈,對觀眾呈現出的感覺也須賞心悅目、極富美感。民族音樂與舞蹈彌補可分,對舞蹈表演者的基本功訓練中,多探索出一條極富基本手位、腳位、步伐、身韻,可啟發表演者每個動作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用心體會其意境。并努力通過表演將其表現處來;心中懷揣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懷、堅定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探尋出一條適合舞蹈者表演意識形成的路徑。其中步向明日之門,女子十二樂坊等極富民族音樂特性的曲子民,對精準培養舞蹈表演者的節奏感,確保表演后為觀眾營造出舒展自然錯落有致。在不同民族音樂的表演風格中,因音樂所蘊含的民族性格各不相同的,如漢族靈活矯健、蒙族豪邁彪悍、藏族雄渾瀟灑、維族的熱情詼諧等。最終為培養舞蹈表演者的表演一時,引導學生從感知美到理解美再到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
以《東北秧歌》的民族音樂為例,因受當地地域文化影響,故極富鄉土氣息、民俗特點。通過在舞蹈表演意識培養中,訓練舞蹈者的反應能力及掌握動作分寸,體現收放自如、動靜結合的表演效果。如圖2:
舞蹈離不開音樂,且藝術的表現形式大多相同。為提升舞蹈演員的舞臺表現力,需從提高舞蹈演員的音樂素質著手,踩著音樂節奏來跳舞,因此對音樂的掌握力是舞蹈演員完美表演舞蹈的基礎。只有對不同民族的音樂進行深入理解,才能讓舞蹈演員在表演中真正實現音樂和舞蹈藝術的融合。而提升舞蹈者對音樂的感知力,需通過學習五線譜和各種樂器加強舞蹈演員的視唱練耳訓練來實現;通過提高舞蹈演員的音樂欣賞力,在日常生活和訓練中,多聽音樂,培養自己對各類型音樂的認知;加強舞蹈演員的音樂史學習,讓其了解不同音樂風格,從而在聽到各種類型音樂時,均能引起自己的情感共鳴。
了解音樂作品,理解作品基礎上,以舞蹈表演體現其意境,最終將體會和理解貫徹到表演當中去?;诿褡逡魳纷髌繁憩F意識的培養,對培養舞蹈者理解作品的能力與習慣,表現作品的能力與意識。通過形象塑造來打動觀眾,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作品表現的意識培養層面,確保音樂和舞蹈的形神兼備。通過長期而艱苦的心摩受追,逐步領會,逐步升華。
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展示了《原生態民族音樂會》現已創作《十二生肖》《走馬》《登吉圖灣》《我的蒙古》《成吉思汗祭祀贊》《送親歌》等作品。
在舞蹈藝術的表現手法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鼓勵舞蹈者不滿足于“現狀”,不墨守成規,敢想敢做,勇于嘗試探索新東西。舞蹈意識培養環節,“觀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鑒其貌”。在基礎訓練中,針對舞蹈演員在舞臺表現上缺乏表演藝術所需“力量”“柔韌性”“穩定性”“協調性”和“靈活性”等特征,須通過舞蹈基本功訓練;培養其音樂感和伴隨音樂靈活、自如地運用手、眼、身、步各種動作的風格韻律。
針對當前舞蹈表演中,重視舞蹈表演技能而忽視舞蹈基礎理論教學、舞蹈教學理論與藝術實踐結合不足、教學方法與手段過于傳統和泛化及舞蹈教學主體性、規范性和標準性等問題,通過培養舞蹈者具備編導才能和理論家的思維能力;遵循舞蹈教學原則,不斷完善舞蹈課程體系,不僅要注重舞蹈理論基礎課程教學,探尋中國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歷史軌跡,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將舞蹈理論與舞蹈藝術實踐充分結合起來的策略,以此收到音樂和舞蹈的融合效果[1]。通過回溯西方蒙古音樂考察史,西方人的他者身份與視角在這個漫長、波折又多樣的進程中不斷遷移,帶來的是視野、方法和表述方式上的更新;同時,以農牧文化與宗教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舞蹈形式;塞外馬背上孕育出的高亢嘹亮的歌聲,自我娛樂而創造出來的民族音樂與舞蹈相得益彰[2]。通過了解民俗活動中重要的文化符號,其背后隱喻了客家族群的文化認知觀念、身份認同意識和社會結構關系;在七盞燈參與的各類民俗活動中,其背后蘊含的"中原文化因子"更是隱喻了一種中原傳統文化和中原漢民身份[3]。通過結合唱詞、唱腔和鑼鼓牌子,推動儀式進行及發展,形成不同結構層次,顯示出特定符號意義,形成舞者的表演意識[4]。在培養環節,進行獨立思考與創新思維意識,以即興編舞編排達成舞蹈編創目的的創新小路[5]。特定曲目會形成流行的背景原因,以及曲目流行情況對南音表演實踐、音樂體系結構等方面造成的影響,皆體現出當代南音人對傳統意涵的理解、表演意識的形成,已經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改變和發展[6]。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和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依托本學科最新技術和理念,倡導特色辦學理念,將廣西的民歌、戲曲、器樂等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繼承與創新民族音樂中富有民族意識的做品,最終為舞蹈意識培養提供民族音樂研究依據。
綜上所述,對于舞蹈演員而言,為進一步培養其表演意識,需從不同民族音樂中循序漸進地培養,最終在舞蹈表演上實現質的飛躍。由此,扎實表演者的民族音樂的文化底蘊,是容易在藝術造詣上有所發展。唯有此,才能為社會培養符合舞蹈演員舞蹈表演的合格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