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凡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數字化時代,協同共生成為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當下管理界所聚焦的協同共生理念或許能為新時代的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變革提供一種新思維、新方法。
首先,協同共生指向可持續發展,是構建良好生態系統的價值理念。“共生”是一個生物學概念,是指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與其他生物走向聯合,共同適應復雜多變環境的一種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概念后來被應用于社會科學領域(主要是醫學、農業和經濟領域),近年來更是被企業管理領域所借鑒。而協同則是走向共生的必然路徑。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變革的時代,協同共生不僅僅是指一種生物現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更意味著一個相互依存、和諧共處的生態系統。
其次,協同共生聚焦“鏈接”,是促進組織成長、系統優化的動態過程。面對變革時代更多的復雜性、易變性、不確定性,面對“互聯網+”的全方位融合,由分工走向協同,由單兵作戰走向合作創造,成為人類實現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無論是個體還是組織,都需要與更多個體、組織、系統以及更廣泛的環境構建“共生空間”,實現協同發展、共同成長。正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春花教授在《協同共生論》一書中所提出的:“協同共生效應的本質就是通過構建共生體系獲得協同增效。”
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打開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很多行業、很多事情被重新定義。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小學校如何基于協同共生的理念推動學校管理迭代升級?如何通過與各相關群體的共生共創,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其一,價值更新:從競爭思維走向共生邏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有句名言:“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沿用過去的思維邏輯做事。”競爭思維強調比較,共生邏輯倡導合作。應對不確定的變革時代,我們更需要關注能夠“與誰合作”,而不是“對手是誰”,任何個體或者組織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超越競爭,走向共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序言中明確提出,“教育必須教導人們學會如何在承受壓力的地球上共處”。因此,學校管理者應避免過度運用競爭思維進行“無微不至”的管控,將教師、學生和家長推入“分分計較”的內卷式循環;而應基于共生邏輯構建學校的價值體系與運行機制,以“合作共生”為導向,而不是以“競爭對立”為目標,如此才能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素養和能力,進而以人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其二,組織變革:從單邊連接走向多維協同。“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協同發展、協同創新的理念。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協同不僅僅是主體之間的簡單協作與連通,更是基于“互聯網+”的多維度互動。是否具有協作的意識與能力,能否實現更多主體、更寬領域、更大規模的協同,關乎個體與組織的活力大小,也決定著其生長力、發展力的強弱。
中小學校要實現更大范圍、更有效率的協同,首先需要管理者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互聯共享的意識、共同創造的愿望。其次,管理者可以從人、事、環境的協同等多個維度出發搭建平臺,構建資源整合、信息交互、優勢互補、合作共進的協作機制。可以通過打破邊界,實現多元平臺的暢通、不同場域的溝通、線上線下的融通、多維空間的聯通,將學校培育成一個蓬勃生長的有機體。
其三,管理升級:從層級鏈條走向生態網絡。面對時代發展對全面育人、個性化培養的新要求,學校教育的改革發展要突破鏈條式的路徑依賴,構建生態化的育人系統。只有圍繞育人目標,將各主體、各要素整合成一個育人網絡,形成多向互動、整體聯動的新格局,才能真正打造一個交融共生的生態系統。
新時期“雙減”政策的落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為區域和學校破解教育改革中的瓶頸問題提供了策略和抓手。學校管理者應以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構建“共享、互聯、互補、互動、綜合、融通”的育人系統,如整體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實施,有效統整學校的課程改革、學科德育、作業設計、考試評價、課后活動等育人要素,探索超越時空的“一體化學習”方式,完善家校社共育機制……從而讓“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
構建共生、共享、共創的學校教育生態,既是當下教育變革的需要,也是對話未來最好的方式。
(作者單位:中小學管理雜志社)
(編輯 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