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偉 劉姣
摘要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在生命價值觀引領下,堅持以兒童為中心辦學育人,連續20余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學校首創“宏志班”,踐行生命教育,創辦學府型學校,構建起師生生命成長的教育生態園;緊扣北京市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從組織結構、課程體系、課堂文化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系統性的改革實踐;構建了集團化學校發展新生態,打通長鏈條人才培養路徑,為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集團發展貢獻了優質樣本。
關鍵詞首都教育;北京模式;教育教學改革;首善標準;宏志班;集團化辦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1)11-0040-03
一所學校要想實現優質發展,既需要一代代教育人深刻理解教育規律,堅守兒童立場不斷改進教育教學;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智慧與魄力,把握一次次改革良機,以敏銳的變革意識和敏捷的創新行動與時代和區域發展同向而行。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始終追隨北京市教育改革的整體步伐,在首都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見證者、踐行者、引領者等不同角色的轉換升級中,從一所普通中學躍升為如今擁有8所學校的教育集團龍頭校,成就了連續20余年高質量發展的辦學輝煌。廣渠門中學的發展為首都教育的首善標準提供了更多可能,其發展歷程與特殊經驗值得我們不斷追問與思考。
對學校來說,教育的價值主張是保證組織持續性發展的源泉。從全國首創“宏志班”到“生命影響生命”“促進生命優質成長”教育理念的貫徹執行,廣渠門中學在順應北京市教育發展整體戰略的背景下,逐漸確立了自身的教育價值觀—堅持以兒童為中心辦學育人,堅守對生命的關照和引領。
1. 關懷弱勢群體,全國首創“宏志班”
1989年,北京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學提出“全面育人,辦有特色”的辦學目標,四年后素質教育正式實施。在北京市聚焦教育公平,系統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廣渠門中學也開始開展素質教育實踐,有意識地探索學校辦學特色。在這一時期,貧困學生受教育問題得到時任廣渠門中學校長李金海的關注與重視。1995年,在北京市、區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廣渠門中學在全國率先創辦“宏志班”,為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免費的高中教育。“宏圖報黨恩、志遠為國強”,宏志班的成立對學校的校風學風起到了極大的正面引領作用,宏志精神教育也成為廣渠門中學的辦學特色。宏志班改變了很多貧困學子的命運,引領了全國宏志教育的發展,成為首都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創新成果,也成為促進教育公平的中國基礎教育品牌典范。
每一個宏志班學生的背后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厚重希望與期待,這些看上去沉默平靜的學生其實敏感又脆弱。因此,廣渠門中學特別重視對宏志生等特需學生的心理輔導。學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建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家校信息共享平臺,構建心育協同治理體系,持續推進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 踐行生命教育,創辦學府型學校
進入新世紀,北京市推出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學校課程改革開始聚焦對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引領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廣渠門中學也開始推進辦學育人理念的提煉與升級。學校在時任校長吳甡的帶領下,梳理并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育人,辦有特色,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2007年,隨著辦學經驗的持續積累,學校將辦學理念進一步凝練為“生命影響生命”,倡導每一個人都做一個好人,每一個人都用良好的生命狀態影響一個人。2012年起,因辦學體量逐漸增大,學校又進一步明確了“關注教師幸福感受,構建學校和諧文化,提高學生滿意程度,完善校園生態環境”的辦學目標。2017年啟動的北京新高考和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任務,學校在繼承“生命教育”傳統的基礎上,提出“踐行生命教育,創辦學府型學校”的辦學理念,逐步構建起師生生命成長的教育生態園。
各級各類的教育改革對學校發展來說都是重要機遇,只有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和開放心態,才可能在政策傳導的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到學校的變革方向;只有建立良性的發展機制,才能夠讓與時俱進的變革基因深植于學校內部,成為學校辦學品質持續提升的自動力。廣渠門中學敏銳地把握住了一次次改革良機,在北京市教育發展的整體部署下,完成了從治理結構變革、課程體系優化到課堂文化革新的校本實踐探索。
1. 治理結構變革:夯實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
廣渠門中學堅持條塊結合、多主體參與的治理制度,“用人以治事”,突出開放、民主、規范、自主等特征,形成了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的治理體系。
(1)架設“五部十四中心”學校組織框架
2004年北京市教委印發《北京市實施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試行)》的通知。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廣渠門中學對學校的治理結構進行了變革優化:撤銷原總務處、德育處、教務處,設資源部、學生部、課程部,每個部再下設三個中心,形成“三部九中心”的學校組織框架。新組織框架突出了教育的服務功能,強化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明確了課程在學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保障了新課標的扎實落地。近年來,學校根據發展實際,又新成立了發展規劃部、安保部,形成了當前“五部十四中心”的學校組織框架(見圖1)。
(2)以項目化管理助推教師專業成長
在“五部十四中心”的組織框架之外,學校還成立了項目管理中心,針對教育改革實施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治理新需要,以教師為主體,采取條塊結合的項目式管理方式將問題逐個擊破,進而助力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以學校開展的德育研究為例,學校成立宏志項目管理中心,指導班主任團隊和心育教師團隊等從德育課程建設、課堂文化構建、德育教師隊伍建設三方面推進德育管理的優化與升級,形成宏志育人、促進人人精彩的德育特色。廣渠門中學現已打造和構建了以研究生、博士生學歷教師為主體的專業學術研究團隊,以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核心的骨干教師工作室,并且以特級教師為指導教師建立了學術委員會。
2. 課程體系優化:讓教育教學改革深化落地
(1)構建“三階六翼”學府課程體系
在2004年內部治理結構變革完成后,廣渠門中學開始了課程體系的優化升級。學校構建了以教研組為核心的課程建設推進機制,讓一線教師也能夠投身于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之中,通過自下而上的實踐推動,系統構建起包括基礎級課程、提高級課程、發展級課程、實踐創新級課程四個層級的課程體系。隨著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學校對已有課程體系進行升級優化,建立了“三階六翼”學府課程體系(見圖2)。該課程體系包括學府奠基、學府廣博和學府卓越三階課程,奠基課程為必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以國家課程為核心,細化為語言與文學、數學與邏輯、實踐與創新、藝術與健康、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技術六大主題,旨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廣博課程為選修性學科拓展類課程,面向各學段學有余力的學生,旨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和興趣的培養延展;卓越課程為自主精修類課程,面向學有專長或專業發展傾向明確的學生,旨在結合長遠規劃滿足學生的特需學習要求。
(2)推進創新人才培養課程系統建設
廣渠門中學積極響應區域號召,依據學生需求探索人才培養的創新策略,不斷拓展和豐富學校課程體系。2011年,作為北京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東城區創新培養方式,鼓勵一批示范校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發開設選修課,共同研究培養模式。借此機會,廣渠門中學與北京市五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開設大學先修課程;成為北京市“翱翔計劃”生源校和基地校,參與“翱翔論壇”“翱翔課程”,著手推進滿足學生個性化、高層次需求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之路。2014年,以承擔全國教育規劃辦立項課題“生態化整體育人課程體系建設實踐研究”為契機,廣渠門中學進一步開展了初高中銜接課程及一貫制培養課程的探索,推進了“初高中大循環”的教育實踐。面對培養學科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對學校課程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學校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以學生生命成長服務系統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為抓手,持續推進學校課程的優化與完善,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系統支持。
3. 課堂文化革新:營造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生態
在進行治理結構變革與課程體系優化的同時,廣渠門中學開始聚焦課堂文化的建設與完善,提出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的根本任務,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涵德、慧智、開放、融和”的生態課堂文化。這樣的課堂文化要求教師基于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理解和學科內涵的把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將德育滲透到教學各個環節,調動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積極性。教師將育人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統籌教育資源,整體構建新型的課堂教育供給與服務結構。課堂文化的建設與完善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學效果。
堅持以兒童的真實需求為立校之本,持續推進教育教學的實踐研究,廣渠門中學的辦學質量穩步提升,逐漸發展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聞名的優質學校,這也意味著學校要承載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
為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響應北京市城鄉一體化建設號召,2013年廣渠門中學率先承擔城鄉一體化項目,牽手北京市房山區石樓中學協同發展,發揮了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2014年,廣渠門中學與北京市東城區花市小學進行一貫制整合,與北京市龍潭中學深度聯盟開展初中部一體化辦學。2015年,學校聯合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學、北京市龍潭中學、北京市崇文門中學、北京市東城區花市小學組建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成為東城區首批成立的教育集團;同年,為落實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廣渠門中學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康保縣結成幫扶聯盟,實現了一校對一縣的合作發展。
隨著集團體量的不斷擴大,為促進集團化辦學的有效有序開展,廣渠門中學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堅持文化引領,作為龍頭校輸出辦學思想、課程理念、管理方式等,與各集團成員校形成價值共識,進而整體規劃集團課程建設及育人特色。二是制定集團章程,完善集團頂層設計,規范和引導成員校的辦學路徑,推動集團的整體發展。三是打通育人通道,以跨學段連接和同學段互助,形成學生培養的綠色通道。如廣渠門中學與花市小學實行九年一貫制管理,與龍潭中學、崇文門中學實行聯合培養,集團內三所中學的初一新生全部在龍頭校混編上課,五所高中實施學生走校流動。四是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建立集團內跨校教研、教師培訓、同課異構等長效機制。
如今廣渠門中學已擁有140余個教學班共計5000余名學生,形成了以校本部為主體,小學部、初三學部、高三學部、龍潭學部多元發展的“一校五址”辦學新格局。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呈現出大體量、大規模的新特點,從幼兒園到高中乃至大學的長鏈條人才培養路徑被打通,為北京市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集團發展貢獻了優質樣本。
(編輯 楊曉夢)
注釋: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大課題“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北京模式’與發展戰略研究”(立項編號:AMAA180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