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青
在幼兒教育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兩者互促互進、缺一不可,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家園合作的實踐途徑,以期提高家園合作的效果。
(一)現場觀察
下午的角色游戲開始了,筆者發現班里的幼兒走了一大半,餐廳沒顧客用餐,醫院沒病人看病,游戲現場十分冷清。據筆者調查,這是因為部分幼兒著急上各種興趣班,從中、大班到小班都存在類似現象。有一次放學時,筆者聽到部分家長說:“快點,快點,上課要來不及了。”家長為什么選擇犧牲幼兒園的活動而參加課外興趣班的培訓呢?筆者所在幼兒園針對這個問題對中、大班的幼兒家長開展了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們的真實想法。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家長擔心幼兒知識儲備不足,會輸在“起跑線”上。
(二)筆者思考
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幼兒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繁雜。在堅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前提下,幼兒教育目標不斷增多,教育內容不斷加深。因此,在幼兒教育中,人們對家園合作的內容和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要重視家園之間的合作,加強與幼兒家長之間的交流,發揮家園共育的合力,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對于教師來說,幼兒教育向著精細化和廣泛化兩個方向拓展,其教育內容越來越細、密、嚴,其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深、新。教師要立足于當前教育的實際,重新解讀家園關系,改進家園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邀請家長參與家園合作活動,緩解家園雙方的壓力,提高家園共育的效果,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教師要了解幼兒教育的發展態勢,改進家園之間的合作關系,促使幼兒園與家庭達成教育共識,使家園之間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加深合作程度,擴大家園共育的領域,為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提供精細化的行動指導。具體而言,家園雙方要深入了解雙方的優勢和不足,支持彼此的工作,提升教育的質量,以便幼兒園與家庭、教師進行良好地溝通與配合。
(一)明確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園之間要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幼兒園要通過建構家園協同教育課程體系等方式,將家園合作貫穿于幼兒教育的全過程。首先,家庭要延伸、鞏固和發展幼兒的在園習慣,幼兒園要運用、擴展和提升幼兒的在家行為;其次,幼兒園和家長要保持教育內容的一致性,有效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性,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擴大幼兒與人交往的活動范圍,培養幼兒積極的生活態度;最后,幼兒園要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教學依據,為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方法,提高幼兒教育的有效性,通過教師、幼兒、家長三者之間的連帶關系,促進家園的共同成長和提高。在家園合作中,教師不僅要整合并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還要促使幼兒園與家庭之間進行有效地互動,更好地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家園合作的基本框架
在幼兒入園前、入園初和入園后的各個階段,教師要有目標地設置各種親子活動。同時,教師要幫助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功能、制度、流程、標準等,形成“家園聯系、家園共育、家園共管”三大模塊協同工作的機制。
在入園前,教師可以通過家長問卷、家訪活動、預入園活動、新生家長見面會、家長手冊等途徑,借助家長的力量,全面了解幼兒的學習情況及其性格特點,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辦園理念、課程體系、培養目標等。教師要引導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讓家長明白家園協同教育的內容和要求等,從而使家長與幼兒園理念一致、行動一致,為家園共育共創良好的開端。
比如,筆者所在幼兒園會通過線上宣講會、體驗式家長會、班級家長活動組、親子運動會等形式,讓家長進一步了解我園的教育內容,讓家長接受幼兒園的教育方式,倡導家長積極參與家園共育、家園共管的活動,為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學管理工作提供了合作途徑。
(三)家園合作的基本機制
家園合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以此來激發家長參與家園共育活動的積極性。
一是幼兒園導向機制。幼兒園要通過多元的互動方式,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家長采取正確的育兒方法。在家園合作的過程中,幼兒園處于主導地位,要幫助家長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積極與家長保持溝通與合作,引導家長樹立較為先進的、科學的教育理念,更新家長的教育觀念。如筆者所在幼兒園會利用各種宣講學習會,讓骨干教師向家長分享自己的育兒理念,通過上傳有關習慣培養方法的視頻,轉變家長錯誤的育兒理念,統一家園培養幼兒的方法。
二是家園互動機制。教師、家長的優勢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經驗,家園之間要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彼此取長補短,提高家園共育的效率。比如,筆者所在幼兒園形成了家長課程資源庫,積極發揮了家長資源的促進作用,為幼兒園的課程實施提供了各種支持。幼兒園可以收集、整理家長資源,依據課程主題的需要,尋找適宜的資源支持,使家長資源效應最大化。例如,教師可以根據班級需求,組建活動組、紀錄組、資源組、教學組等。根據不同家長的能力和興趣,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不同的育兒活動,提高家園互動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家園要雙向互動、深入交流,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和諧發展。
三是教育反思機制。筆者發現,在家園合作中,家長和教師之間偶爾會產生思想的分歧,部分幼兒教師不理解家長的教育方式,部分家長不認同教師的教育理念等。因此,家園共育要形成良好的教育反思機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活動,讓教師和家長就園內的某一教育現象進行反思和商討,以達成家園教育的共識,使家園的教育步調一致。
四是合理利用家訪活動。幼兒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合理的家訪活動有助于家園工作的有效銜接,實現家園之間的有效溝通,切實提高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滿意度。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倡導教師走進幼兒家庭,深入了解幼兒的成長環境及生活經歷,詳細地向家長反映幼兒在園的生活與學習情況,聽取家長對幼兒園的建議。在家訪后,園領導與教師們會認真梳理家訪記錄,對走訪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家訪記錄表,讓每次的回訪工作都有跡可循。同時,家訪活動有利于增進家園之間的情感,拉近家園之間的距離,為家園共育工作的良性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的來說,教師要重視家園合作的作用,促使幼兒園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功能互補、相互兼容的互動機制,共同促進幼兒的身心成長,提高幼兒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北湖省級旅游度假區濟東新荷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