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珺
幼兒時期是培養幼兒與人合作、與人交往能力的重要時期。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決定教育,幼兒過什么樣的生活便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深入挖掘幼兒的一日生活,抓住各種教育契機,提升幼兒教育的整體效果。以散步和午睡活動為例,教師要為幼兒創造各種合作交往的機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教師要從生活的點滴入手,引導幼兒懂得合作、學會合作并且習得與人合作的技能,從而拓寬幼兒今后發展的空間。
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部分幼兒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少,與人合作的意識差,缺乏一定的合作技巧和交往能力。部分幼兒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喜歡將物品占為己有,不愿意與其他幼兒分享。在小組活動中,部分幼兒不知道如何與他人進行協商,不會分工,不愿意與人交流。
當幼兒之間發生各類問題和矛盾時,部分幼兒在遇到問題后會立刻尋求筆者的幫助,部分幼兒會自主采取攻擊性行為解決爭端,部分幼兒會默默承受,不愿意與任何人進行交流,性格孤僻,還有部分幼兒選擇躲避問題,獨立進行各種游戲或活動,以此消極地逃避矛盾。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要注重對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往,鼓勵幼兒之間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幫助幼兒養成對他人、對社會的親近、合作的態度。合作是幼兒未來發展和適應社會必備的技能和素質。因此,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要“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幼兒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進行各種教育活動。

教師要樹立科學、正確的教育思想,以幼兒為本,結合幼兒的生活需求,以幼兒的日常生活為教育載體,深入挖掘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的教育契機,有意識地、有目的地開展各種教育活動,塑造幼兒的合作意識,培養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進一步增強幼兒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
(一)樹立合作榜樣,萌生幼兒的合作意識
幼兒年齡小,愛觀察,好奇心重,喜歡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因此,教師要規范自身的言談舉止,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利用自身的示范作用,培養幼兒與人合作的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合作行為。教師之間要加強配合,利用一切教育契機,為幼兒做好行為示范,讓幼兒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組織幼兒進行散步活動時,一位教師在前面帶著幼兒前進,另一位教師在隊伍旁邊或后面照顧幼兒。當幼兒在散步的目的地上出現分歧時,兩位教師可以分別帶一隊幼兒進行不同路線的散步活動,這既滿足了幼兒不同的需求和興趣,也讓幼兒了解了分工合作的含義與重要性。在觀察教師之間合作的過程中,幼兒會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合作意識。
另外,同伴也是幼兒模仿和合作的對象。教師要注意觀察,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幼兒。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合作意識強的幼兒與合作意識弱的幼兒一起游戲,對幼兒偶發性的合作行為或自主性的合作行為進行鼓勵和表揚,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以激發其他幼兒向榜樣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以促進幼兒之間的合作行為。
(二)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激發幼兒與人交往的興趣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筆者所在班級的部分幼兒合作能力差、合作水平低,當筆者開展小組活動時,他們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去與別人合作。因此,教師要注重教給幼兒合作的方法。例如,在一些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合作的語言,如“你好,我能和你一起玩嗎”“我們一起來玩游戲,你覺得怎么樣”“你拿這個,我去拿另外一個”等。語言的學習是幼兒產生合作行為的基礎。
在組織散步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興趣需求和年齡特點,變排隊散步為自主散步,提前說明自主散步的要求,鼓勵幼兒之間自由交流,支持幼兒分小組討論散步的目的地、路線、人數等。幼兒可以商量并選擇一人作為“小老師”,另外一人作為記錄者,以小組的形式共同進行自主散步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合作能力強的幼兒帶動合作能力弱的幼兒自主游戲。這有助于幼兒習得多種合作交往的方法,還能讓幼兒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分工合作、互幫互助,幫助幼兒形成謙讓、有禮的行為習慣,引導幼兒養成勤思考、善合作的學習方式。
幼兒的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因此,教師要不斷鼓勵幼兒的合作行為,引導幼兒感受合作過程中的愉悅和樂趣,激發幼兒與同伴合作的欲望。
(三)促進幼兒之間的合作分享,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
在自主散步過程中,筆者發現,幼兒會互相觀察、互相討論、互相協商與互相合作,這有助于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鍛煉幼兒的社會技能。教師要豐富活動的組織形式,為幼兒提供相互合作、分享經驗、互相學習的機會,幫助幼兒總結經驗,拓展幼兒的思維。例如,筆者在散步結束后請了一組的“小老師”,并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分享他們組的感受。如“你們是怎么決定散步路線的?”“誰負責記錄?”“在散步過程中你們出現了什么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幼兒暢所欲言,分享著自己的感受。這有助于促進幼兒之間的友好交往,強化幼兒的合作意識,幫助幼兒在分享中習得合作、協商、交往的方法,讓幼兒感受合作帶來的積極結果,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合作的內在動機,讓幼兒的合作行為更加穩定。
(一)為幼兒營造親密、和諧的氛圍,激發幼兒的合作興趣
在幼兒午睡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安靜、寬松的環境,利用主題墻、午睡室墻等,為幼兒營造和諧的午睡氛圍。在午睡前,教師可以詢問幼兒在散步活動中的發現,讓幼兒主動分享自己喜歡的故事和兒歌,還可以讓幼兒說說午睡時該注意些什么、想想遇到脫衣服困難的問題該怎么辦等。這不僅可以滿足幼兒的表達欲望,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還可以讓幼兒保持愉快、輕松的情緒,激發幼兒的合作和交往興趣。
(二)為幼兒創造合作的機會,提高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
午睡活動中隱藏著很多需要幼兒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環節。教師不可包辦代替,要善于觀察、創設機會,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交流和互動,支持幼兒商量、解決問題,推動幼兒合作行為的發展。例如,在午睡前,幼兒需要兩人合力才能移動小床。筆者提問幼兒:“今天誰有力氣和老師一起去移動小床呢?”愿意合作的幼兒隨即跑到筆者身邊。部分幼兒在脫衣服時遇到了困難,筆者提醒他們:“誰可以幫幫這個小朋友呢?”旁邊的幼兒聽到后積極地說:“我可以幫你。”“是啊,我們可以互相幫助,一起合作,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啦!”幼兒在午睡活動中不斷合作、互相幫助、一起解決問題。幼兒在反復實踐的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合作能力。
(三)及時給予幼兒引導、肯定和鼓勵,讓幼兒體驗合作的樂趣
幼兒之間的合作行為隨時都可能發生,教師要及時抓住教育契機,根據幼兒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向幼兒尋求幫助:“這個小朋友不會扣扣子,誰可以幫幫他?”在教師微笑的提醒下,幼兒會放松情緒,主動嘗試合作。對于幼兒已經發生的合作行為,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如“你們能合作完成,真棒!”“你們配合得真好!”教師贊許的目光、翹起的大拇指,這些都會給幼兒帶來極大的鼓勵,讓幼兒體驗到合作的快樂。
教育與人類生活相伴而生。學會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是每一個幼兒適應社會生活必備的基本技能,也是他們成長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教師要抓住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耐心引導,激發幼兒合作交往的興趣,培養幼兒主動與人交往的意識,提高幼兒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同時,教師要注重家園合力,將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工作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家庭教育,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合作環境,激發幼兒合作的內在動機與愿望,促進幼兒的合作行為,為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北橋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