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慧 06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幼兒園階段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幼兒園教師在開展健康教育時,往往會因為處理不好以下問題,而導致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減少說教”與“充分體驗”
部分教師習慣于單方面將健康知識傳授給幼兒,忽略了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在以往的健康教育活動中,幼兒往往是端坐靜聽,缺少探索感和體驗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健康知識的教學不能只靠教師的說教,而是要讓幼兒能夠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從而收獲經驗。
(二)“形式多樣”與“學習效果”
目前,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部分教師會在健康知識教學活動中使用過多的教學方法。例如,有教師在短短半個小時的課程里輪番采用繪本、視頻、情境表演、實踐操作等形式開展教學,幼兒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接受的信息量,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說明,教師在課堂上頻繁變換教學形式并不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制勝法寶”。
(三)“教育重點”與“學習難點”
目前,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教育內容,而忽視了對學習難點的思考。同時,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重點時往往主觀性較強,沒有考慮到幼兒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因此,教師應嘗試基于兒童的視角開展健康教育,努力讀懂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進一步優化健康教育的模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各個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因此,幼兒園不僅要將健康教育融入幼兒的游戲過程,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體驗到自由、自主、愉悅,還要充分挖掘生活中有價值的資源和機會,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筆者基于兒童視角嘗試了多種開展健康教育的路徑,努力看見并讀懂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以進一步優化健康教育。
(一)關注日常行為,讀懂幼兒的真問題
幼兒園教師需要走近幼兒,深入地觀察與了解每一位幼兒的行為與語言。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借助視頻與照片記錄幼兒的日常行為,并采用交流討論、家長訪談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
為了能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為有更深刻的了解,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設計了“幼兒健康行為一覽表”,鼓勵每一位教師對照3~6歲兒童健康領域的關鍵經驗審視并記錄幼兒的行為。經過反復的觀察與練習,教師捕捉到的幼兒健康行為的問題會越來越具體、真實。在收集到這些問題后,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通過QQ群分享討論和現場教研等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梳理。對于一些“面廣量大”的問題,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會在跟進優化后開展集體教學活動;對于個別幼兒的偶發問題,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則會通過區域活動和個別指導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
(二)體會學習難點,關注幼兒的真需要
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動必須順應、尊重幼兒的認知規律,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能夠解決幼兒的學習難點,讓幼兒的已有經驗得以再現、生長和延續。在擬定健康活動目標時,部分教師往往會出現“套話多”“空話多”“針對性不強”等問題。例如,在“爭當護眼小能手”活動中,部分教師最初擬定的教學目標為:讓幼兒知道眼睛的作用,懂得保護眼睛的重要性,學習保護眼睛的方法;讓幼兒通過觀看圖片、討論交流,學習保護眼睛的方法,注意用眼衛生;讓幼兒大膽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在以上目標中,教師沒有具體說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實際操作的保護眼睛的方法,提到的“觀看圖片”“討論交流”等教學方法也仍然停留在說教層面,不利于解決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難點。
視力問題是目前大班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了解幼兒視力問題的產生原因以及培養幼兒日常的健康行為是教師需要在本次活動中建立的新經驗。為了優化教師相關的教學計劃,筆者鼓勵教師基于幼兒真實的行為思考幼兒的真實需要,并引導教師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相關內容細化活動目標?;诖?,有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幼兒閱讀、繪畫的姿勢不正確,需要教師不斷提醒。還有教師在與幼兒訪談時了解到:有的幼兒雖然對保護視力的方法有粗淺的認識(如多看綠色、多運動、多休息),但是并不了解近視對自己的影響。在對以上信息進行整合后,教師可以將活動目標調整為:讓幼兒知道保護眼睛的重要性,能在繪畫時背挺直、腳放平,保持正確的坐姿;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同伴分享、圖片歸納等方式,了解保護眼睛的多種方法;讓幼兒愿意在生活中主動保護眼睛。
(三)豐富教育途徑,關注行為的真落實
健康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幼兒的健康認知需要在生活中得到有效落實。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積極嘗試了多種教育形式,力求將關鍵經驗嵌入合適的教育途徑中,以延續幼兒經驗的生長,增強健康教育的過程性和有效性。
1.在區域游戲中不斷鞏固健康知識。筆者將健康教育融入區域游戲,幫助幼兒建立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習慣。例如,在“爭當護眼小能手”活動結束后,筆者在班級閱讀區、美術區等區域投放了一些“護眼尺”,幫助幼兒在閱讀和繪畫時進一步鞏固正確的坐姿(見圖1);在班級生活區投放了護眼操圖譜和指示棒,鼓勵幼兒在用眼一段時間后做一做護眼操(見圖2)。

圖1 正確的坐姿

圖2 護眼操
2.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滲透健康知識。在學習健康知識后,幼兒經常會出現“知易行難”的現象。為了幫助幼兒在生活中鞏固和落實健康知識,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創編一些健康主題的兒歌,在歌詞中嵌入一些關鍵字眼,幫助幼兒加深印象。看似簡單的兒歌創編,其中也有大學問。第一,兒歌的語言應短小押韻。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間,為了培養幼兒正確地佩戴和拿取口罩的習慣,筆者與幼兒共同創編了兒歌:“手拿小線繩,分清深淺色,深色對外面,白色對自己(戴口罩)。手拿小線繩,對折卷一卷,裝進塑料袋,送進收集桶(摘口罩)。”第二,兒歌的內容要有針對性。例如,筆者發現小班的幼兒不愿意喝水,就創編了兒歌:“排好隊,去喝水;先他人,后自己;喝多少,接多少;慢慢喝,別嗆著;安全飲水很重要!”但這支兒歌不夠精煉,內容過多,很難讓小班的幼兒記住,并且也沒有解決小班幼兒難以控制接水量的問題。于是,筆者和幼兒再次創編了兒歌:“排排隊,有秩序,拿穩茶杯慢慢喝;半杯水,剛剛好,想喝就喝身體棒!”改編后的兒歌既減少了內容,又嵌入了正確的要求,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3.家園共育。教師只有取得家長的支持,才能保障和提升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筆者會及時把一些圖示、兒歌、視頻分享給家長,并邀請家長參與到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來,以增強家長的健康意識,讓家長能在生活中對幼兒起到較好的督促和示范作用。
(四)多領域滲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在開展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并吸取各個領域的關鍵經驗,讓活動形式多樣化。筆者在設計健康活動的模板時,會依據健康活動的特點梳理并吸取健康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關鍵經驗,以點帶面,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以兒童本位的視角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教師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在不斷優化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讓幼兒樂在其中,幫助幼兒樹立健康意識。同時,教師要積極轉變思維,改善教學模式,努力看見并讀懂幼兒的興趣需要,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蓮花南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