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翠芳
(中共布爾津縣委黨校 新疆布爾津 836605)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旅游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旅游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改革開放以來,布爾津縣旅游業發展取得了卓著成效,對于拉動居民消費,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擴大勞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
旅游業作為布爾津縣的支柱產業,跟隨國家戰略,不斷嵌入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不斷調試和提升旅游業的定位、調整著當地的需求結構,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為當地人帶來生活、生產方式的變革,從名不見經傳的邊城鄉村場到人氣爆棚的童話邊城,從單純旅游到融合各種新元素的旅游圣地,改革開放40年來,布爾津縣的旅游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有到優、從量到質的飛躍發展歷程。大致10年一次提升,30年經歷了四大階段:
起步初創階段(1995-2005年),布爾津縣以喀納斯旅游為重頭戲,探索發展旅游業,使之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的龍頭產業。自1996年始,根據國家旅游業飛速發展的形勢,布爾津縣首次將旅游業列入全縣經濟發展規劃,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發展走出了第一步。此后,布爾津縣牢固樹立“喀納斯興旺、布爾津發展的理念”,按照“旅游立縣、旅游興縣、旅游強縣”的發展思路,打造旅游核心產業,縣域經濟發展明顯提升,布爾津縣成為新疆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10個縣市之一。
.產業化進程階段(2006-2015年),布爾津縣構建以喀納斯為龍頭,精心培育“眾星捧月”旅游發展格局。跨入新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理念的轉變,以觀光為主的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預期。自2006年國家旅游局、自治區旅游局全面啟動首批創建旅游強縣活動以來,布爾津縣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順應人民群眾“求新、求奇、求知、求樂”的旅游愿望,緊緊依托喀納斯旅游,以縣域優勢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主干,推進旅游產業鏈建設,精心打造百里旅游文化長廊,禾木、五彩灘等近30個服務功能較齊全的景區景點相繼建成。5年來,布爾津縣通過開發旅游資源,拓展旅游空間;深入發掘旅游文化,提升潤疆底蘊;豐富旅游形式,打造絢麗色彩;積極營造宣傳渠道,增加旅游魅力等舉措,走出了一條具有布爾津縣特色的興游之路,旅游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優勢產業,并以其獨特建筑風格的縣城成為喀納斯旅游觀光第一景,帶來了豐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布爾津縣先后獲得“新疆旅游強縣”“中國生態旅游縣”“中國旅游強縣”稱號。僅2015年布爾津縣就累計接待游客184.66萬人次,同比增長73.65%;實現旅游收入14.28億元,同比增長72.27%。
全域旅游階段(2016-2020年),布爾津縣以系統觀統籌全縣旅游景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十三五”期間,布爾津縣始終聚焦總目標,按照自治區“旅游興疆”戰略,全面啟動了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結合“阿勒泰千里畫廊”整體規劃,圍繞“童話邊城”定位,確定“景城融合、產城融合、人景融合”的發展思路,相繼完成《新疆布爾津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8-2030)》《新疆布爾津旅游產業和產品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形成了“一心一城三河六岸九橋六區十大業態”全域旅游總體布局。通過健全體制機制,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強化政策保障,打牢了全域旅游發展新基礎;提升公共服務,增強全域旅游發展新動能;完善供給體系,豐富全域旅游發展新業態;緊盯秩序與安全,營造全域旅游新氛圍等多項舉措,打造全域化景區,成功創建了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切實提升旅游業綜合開發水平。

表1-1 布爾津縣“十三五”期間主要旅游經濟指標
高質量發展階段(2021-2025年),布爾津縣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著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布爾津縣將積極融入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充分把握新疆社會穩定紅利,抓好“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北通道建設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創建國家“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建設美好生態環境。全面實施“旅游興疆”戰略,落實文化潤疆工程,立足布爾津文化產業、體育事業及旅游產業基礎,堅持文化創新引領,實現文旅融合發展;結合文體旅產業特色,加強區域協調聯動,推動文化資源合理配置;延續“童話邊城”城市形象,注重生態保護,倡導綠色可持續發展;突出興業惠民,共享發展成果等措施,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將布爾津縣打造為文化強縣、體育強縣、旅游休閑示范城市。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縣委、政府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立足縣情,把握旅游發展規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先后創建國家園林縣城、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等多項榮譽稱號,“新疆旅游龍頭縣”名譽實至名歸,全縣進入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時代。
堅持黨的領導,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布爾津縣委、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全景式打造、全季節體驗、全社會參與、全產業發展、全方位服務、全區域管理”的全域旅游發展戰略,著力構建“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結構圍繞旅游調、功能圍繞旅游配、民生圍繞旅游興”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統籌謀劃、強力推進,促進布爾津縣旅游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發展。2019年實現旅游總消費90.40億元,旅游綜合收入55億元,農牧民依托旅游收入達3500元,占總收入的25%。
完整準確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促進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工作。”
布爾津縣具有全國“冬不拉藝術之鄉”、自治區“哈薩克手工技藝之鄉”美譽,上千年的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圖瓦人文化、俄羅斯文化、獨特的邊陲文化、航運歷史文化交融積淀,使得布爾津縣歷史文化獨特又厚重。“書香布爾津”“文化進萬家”“三節一市”“弘揚中蘇航運精神”等系列旅游文化活動在傳播中華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重要作用。培育研學基地、推出主題教育、打造研學旅游產品、開展紅色旅游,使各族群眾在長期共居、共學、共事、共樂中相互影響、交融交流。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旅游富民的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就一定能夠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布爾津縣委、政府持續把旅游業作為富民產業打造,通過景區景點發展帶動一批、賓館酒店服務拉動一批、特色餐飲服務促進一批、旅游民宿產業轉移一批、生態農業發展牽動一批、特色旅游商品推動一批的“五個一批”富民工程,帶動農牧民就業1.8萬余人次。打通了旅游線路到農牧民家中“最后一公里”,形成“大線連小線、小線連千家萬戶”的旅游群眾致富線,真正讓旅游產業成為農牧民脫貧增收的富民產業。
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不斷增強文化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重視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和傳承,培養好傳承人。”
布爾津縣委、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本縣擁有106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項地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累計爭取到國家文物保護項目資金及縣財政資金939萬元,完成了闊科克古墓群保護、前蘇聯航運辦事處舊址保護修繕、啟動了國保單位海流灘的考古挖掘工作。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紅色歷史文化,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各類主題實踐活動,增強各族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人民群眾消費理念從求數量轉向求品質、由“生存需求”型向“精神需求”型轉變,這就要求旅游業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堅持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旅游業長遠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依托特色優勢資源,著力打造鄉村旅游品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當前,布爾津縣盡管在做足鄉村旅游帶動農牧民致富方面先行起步,但是總體而言存在品牌打造不夠,示范帶動能力還不強。以合孜勒哈英村為例,該村民宿均為農牧民住房改造,規模較小、服務質量不高等,鄉村旅游還處于提供餐飲、住宿等基本服務的階段,距離打造成為阿勒泰旅游鄉村名片還有較大差距。因此,未來布爾津縣旅游業發展,要充分發揮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特色種養、特色食品、特色手工業和特色文化等鄉村特色優勢資源,以鄉村旅游為抓手,引導本地企業、村組織及農戶參與旅游發展。推動農業旅游項目向集約型、規模化方向發展,推出扶持政策,整合民俗文化、休閑農莊、農產品超市、新疆禮物超市、工藝作坊等旅游新業態,展示地域文化,打造鄉村旅游品牌。
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推動鄉村振興。文化是鄉村振興之魂。當前,布爾津縣文化產業剛剛起步,農牧產業經營規模小、運營層次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能力不足。以克孜勒加爾村(七里灘漁村)為例,該村已具備了基本接待條件,但是,在結合人文資源、自然資源與特色文化深度融合、豐富旅游業態上還欠缺。因此,未來布爾津縣旅游業發展,要依托縣域內厚重的歷史積淀,獨特的民俗文化,以自治區打造阿勒泰—塔城—博州—伊犁生態文化產業帶、建設特色文化村鎮為契機,注重保護和挖掘民俗文化,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促進鄉村振興。通過鄉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休閑空間的建設,推動鄉村文明建設,繁榮鄉村文化,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將傳統技藝、表演藝術等門類非遺項目進重點旅游景區,通過村民展示、產品打造、游客互動,推動鄉村文化復興。挖掘紅色文化、風情牧游等鄉土文化符號,展示哈薩克、俄羅斯民俗文化,品嘗民族食品,欣賞哈薩克、俄羅斯歌舞,體驗哈薩克族生活,豐富旅游業態,推進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等文旅等項目融合發展,滿足游客體驗獨特民俗文化的需求。
借力地區廊道戰略,邁向優質旅游發展時代。以阿勒泰地區千里畫廊、“三橫六縱”的交通網絡為依托,圍繞逐步形成一圈·四廊·三區·五組團格局,布爾津縣堅持因地制宜,立足縣域特點、依據資源稟賦,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堅持用全域理念謀劃和推進旅游工作,圍繞“童話邊城”定位,繼續深化“一心一城三河六岸九橋六大功能區十大業態”旅游發展空間格局。以強化旅游軟實力為目標,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不斷豐富產品供給種類,構建旅游購物新體系;推動高新科技與現代旅游業實現深度融合,利用旅游大數據科學分析研判旅游市場,推動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在旅游業內的應用,結合傳統渠道與新技術渠道,整合線上線下營銷資源,著力開拓客源市場。加快建設文旅人才隊伍,建立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培養既懂現代信息科技、又懂旅游產業運行規律的復合型人才,為旅游發展建設儲備人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轉型升級,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推動體育事業發展、提升冬季旅游品質,激發“冰雪經濟”;建設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和保障措施,不斷豐富節市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總之,改革開放40年來,布爾津縣旅游業的發展就是一副旅游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生動畫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縣域旅游業隨著國家旅游發展戰略的調整而與時俱進,將旅游業作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旅游定為消費升級的重點領域、旅游服務作為主要的生活性服務、旅游視為幸福產業、富民產業。我們有理由相信,以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契機,旅游業將更加深入參與到縣域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為平安、美麗、幸福、生態的布爾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