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程
(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站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發展。十九大報告首次把“美麗”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并列作為在21世紀中葉建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目標的基本要求。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六條原則,加快構建五大生態文明體系。這次大會還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兩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對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正式確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生態文明領域的貫徹和體現,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與最高準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一以貫之地秉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了理論創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生態文明思想,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向。因此,為了更加準確且深刻地理解領會把握和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們很有必要深入剖析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之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唯物論這一視角出發科學地闡明了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者始終本著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基本思想,以物質范疇為其理論基點,揭示出世間萬物所共同具備的客觀實在性,以此為理論基石去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以便于更好地改造世界。
首先,基于世界的物質性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并依賴于自然而存在。維持與保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部物質生活資料,都來源于大自然的饋贈。雖然人類意識具有能動性,但其本質上仍然從屬于物質,無外乎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也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的存在為前提。人類能動的實踐活動亦然如此,無非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罷了。因而,我們必須以世界的物質性為前提去認識與改造世界。習近平強調:“要學習掌握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
其次,以唯物論為理論基石謀求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物質世界客觀存在的規律性是發揮其能動作用的必要前提,人類在正確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實踐活動得以充分施展主觀能動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多樣性統一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普遍本質即其統一性在于其客觀物質性。物質世界對人類有意識的實踐活動具有先在性,其在時空中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既是人類科學意識內容的來源,又是人類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客觀制約因素。人類需要而且能夠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從人類合理的、現實的社會需要出發,去認識把握并利用這些客觀規律,做到順勢而為,乘勢而動,順天應人。人類的認識在實踐基礎上產生,又在推動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與完善。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必須解決好主客觀矛盾,做到認識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才能獲得科學的認識,指導實踐達至預期的目標。因此,分析解決問題要堅持尊重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根本要求。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反映當前的社會存在即現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前瞻將來的社會存在,推動現在的社會存在朝著我們預定的奮斗目標前進。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因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秉承馬克思主義唯物論這一科學理論,彰顯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方法,強調推進以客觀規律為基礎的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提供了科學的向導。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基于唯物辯證法角度,系統闡述了以普遍聯系為辨識的系統性邏輯思維。聯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客觀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系統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系,以整體性、全局性、系統性思維去認識世界。具體說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性思維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人與自然共生共存關系內蘊著系統性邏輯思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承續著普遍聯系的理論觀點,充分彰顯出以人與自然的普遍聯系為辨識的系統性思維,科學地強調了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其一,人類依賴于自然界而存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均得益于大自然無私的饋贈。其二,意識作為人腦特有的機能,使得人類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實踐為中介改造與利用自然,不斷地給自然打上人類活動的印記。但是,人類終究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自然是息息相關、榮辱與共的共生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科學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極端重要性,要求立足于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整體性邏輯、系統性思維正確把握好二者的關系,維護好二者的平衡。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凸顯整體性邏輯思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系統性邏輯思維彰顯出其卓越的生態智慧,并將這種戰略思維創造性地運用于實踐中去。正如唯物辯證法所言,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亦然如此,其內部各個要素彼此關聯、相互制約,組成了一個統一整體。山水林田湖草亦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各個要素均處于相互影響之中。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4]因此,必須以系統性思維去把握其內在聯系,統籌協調各個因素,以整體性邏輯綜合、全面地進行治理與保護,切不可顧此失彼。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也是社會主義建設這一有機整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處于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生態建設,好比我們在治理一種社會的生態病,這種病是一種綜合癥。”因而,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生態問題不僅僅是保護環境那么簡單,它不是孤立的個體,它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想要更好地解決生態問題就必須多管齊下,將生態文明建設跟其他四大建設有機結合,將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統一于社會發展的整個進程中去。
最后,生態維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呈現著全局性邏輯思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戰略高度,將以普遍聯系為辨識的系統性思維不僅貫穿于“美麗中國”建設中去,更是拓展到整個人類社會的廣度,彰顯其共謀全球生態治理的偉大價值訴求。其一,“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共同構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共同構成彼此相連、息息相關的統一整體。因此,必須系統把握、整體推進,切不可將其割裂開來。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態需要;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科學指南;必須構建一套完備的法治體系,協同各方面因素,更好推進實踐活動。其二,習近平著眼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視野,提出了共謀全球生態治理的現實訴求。生態問題事關全人類的福祉,生態問題沒有國界地域之分,任何國家、任何人都不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凸顯出馬克思主義政黨所一以貫之的深刻人文意蘊,更是充分挖掘其所內含的深刻生態意蘊。從生態維度出發,立足于人類整體利益的視角,號召各國攜手解決生態問題。習近平向全世界昭示:“中國愿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
基于上述闡述,我們不難發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始至終秉承著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系的觀點,貫穿著系統性思維、全局性觀念,將這一理念滲透到審視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關系之中,延伸到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的落實當中,最終又拔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這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智慧,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了科學的向導。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深刻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產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理論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形成的又一理論成果,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實踐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是新時期我國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思想保證,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價值。
也正是由于這一整套邏輯嚴密的哲學意蘊,奠定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不可摧的理論基石,使其成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以貫之的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