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歷史研究所 蘇春雨 徐慧敏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位于黑龍江省阿城市南郊,是公元12世紀女真族所建金朝政權的早期都城遺址,其城址及周邊遺存分別于1982年、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城址由南北兩城組成,南北兩城的城墻及位于南城西部皇城內的建筑遺址保存較好,南北兩城均呈長方形,以西垣為邊,橫豎相對、狀如曲尺,周長約11km(見圖1)。

圖1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南北兩城平面
夯土版筑的城垣高3~5m,全城外垣間隔80~130m不等,僅有1處馬面突出墻體外表面。全城現有城門9處,其中7處有甕城,腰垣東側1門無甕城。南北兩城的外垣周圍及腰垣南側均有護城壕,護城壕引灌阿什河水以利防守。
2018年,考古確認在上京城皇城與南城南墻西門址之間有1條長約560m的大街,為皇城南門(午門)通往南城南墻西門址的中軸大街,與多重殿址處于1條軸線。
南北兩城周邊遺址包括劉秀屯金代建筑遺址、團山子遺址、郊祭壇遺址、孫家屯金代建筑遺址、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小城子遺址、寶勝寺遺址、半拉城遺址以及臨漪亭、云錦亭2處可能遺址,與南北兩城遺址及其周邊環境共同構成結構清晰的遺存分布格局(見圖2)。

圖2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遺存分布格局
金上京會寧府前身是阿骨打在女真諸部統一斗爭和反遼政權斗爭中生活居住的堡寨,到阿骨打稱帝建國時,“國初無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阿骨打居住的村寨在現遺址北城范圍內,其即位后僅設氈帳,晚年始筑宮殿以為臨政之所。金太宗天會二年(1124年)開始建城,經歷初建、擴建、毀壞及重建4個階段,前后歷時近60年。
金末,上京行省完顏太平與蒲鮮萬奴勾結,發動兵變,上京城被破壞,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軍生擒蒲鮮萬奴,上京城被蒙古軍占領。
元代,金上京故城是通往奴兒干的重要驛站,故設有重要軍政機構,仍不失為東北地區重鎮。
明代初期,金上京故城仍為海西東水陸站之一,至明代中期后逐漸荒廢。
清代初期,金上京故城磚石筑城墻尚保存完好。《雞林舊聞錄》等文獻記載:“200年前,城上樓堞、磚石砌成,草長苔封,甚為完固,嗣為阿勒楚喀副都統運去建筑阿城,古跡遂盡湮矣。”
金上京故城遺址位于松嫩平原東部邊緣中段,松花江支流阿什河沖積平原中部西岸的一級臺地上,海拔130~167m。東有張廣才嶺余脈大青山為屏障,海拔500~700m;西部為較緩的丘陵,海拔170~190m;南、北、西向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大青山遙望可見。城址附近河流、沼澤較多,阿什河及其支流大小海溝河流經城側,北流注入松花江。城址周邊土地平曠肥沃,適宜農業耕作、放牧狩獵(見圖3)。

圖3 金上京遺址區域地理環境分析
2.2.1 地形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周邊的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態勢,西部丘陵地帶生長著廣袤森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抵御古代“冬極寒”,有效阻擋每年冬季西北風對上京城的侵襲。
2.2.2 河流
西部丘陵地帶也是眾多小河流的發源地,由東北流入阿什河,其中1條稱為“運糧河”,從北城斜穿而過,成為上京城護城河水源以及城中水運的通道。江河對上京城有航運之便和灌溉、水產之利,金代阿什河水量比現在大得多,當時上京城內的糧食、鹽和宮廷所需物資,多通過阿什河及斜穿上京城的運糧河運輸。
2.2.3 東部山地
阿什河東岸的大青山是張廣才嶺的余脈,森林茂密,野生動物多,并蘊藏鐵礦,為上京城建設提供大量木材等資源,是修建皇家陵墓的風水極佳之地。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為女真族完顏部的發展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也是其建都于此的重要原因。
3.1.1 受遼上京臨潢府影響
金上京會寧府的規劃設計者是久居遼上京臨潢府的漢人盧彥倫,他對遼上京臨潢府的規劃設計極為熟悉,金上京會寧府的規劃布局、皇城和宮殿建造主要由其負責,故金上京會寧府的規劃設計思想直接受到遼上京臨潢府的影響。金上京會寧府為南北兩城形制,兩城橫豎相鄰,城墻馬面較密集,城門有甕城,城外有護城壕等特點與遼上京城相同。
遼上京北城為皇城,南城為漢城,北城修建早于南城(見圖4)。遼上京南、北兩城體現了南北分治的特點,北城是皇帝與貴族居住區,南城是漢族、回鶻族等被統治民族居住區,采用不同官府(南、北面官)來統治本族人與外族人。金初女真人的猛安謀克制度與漢官之制并行,沿用遼代“南、北面官”舊制的結果,所不同的是金上京皇城在南,漢城在北,與遼上京相反,這是由于南城地勢較高,易于建設新的宮殿及皇城。

圖4 遼上京城平面
金上京會寧府南北兩城規模與遼上京臨潢府相近,金上京會寧府南北兩城周長約11km,遼上京臨潢府兩城周長約12km,均是皇城所在,城區面積比平民區所在面積大。
3.1.2 受北宋東京影響
據《大金國志》記載,金上京模仿宋東京而建,但其規劃布局受當時的財力、人力等條件限制,皇城規模僅為北宋東京的20%~30%。
金上京皇城南門午門前的中軸大街相當于北宋東京宮城宣德門前御路,主要宮殿基礎與北宋東京宮殿基礎同呈“工”字形。
3.1.3 地形影響
城址所在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態勢,上京南城地勢較北城高,綜合來看南城西部的地勢最高,海拔為155m以上,故皇城選址于此。
北城東墻較南城東墻內收450m。為避免阿什河水的侵害,都城均建于海拔145m以上的臺地。北城北墻為躲避沼澤呈“西北—東南”走向。
3.1.4 其他影響
乾元殿與唐洛陽宮城正殿同名,說明金上京的規劃建設除受到北宋東京影響外,也受到隋唐洛陽城的影響。金熙宗立原廟,相繼建太廟、社稷等舉措,顯然受北宋東京和遼南京的影響。
3.1.5 總體功能格局特征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總體功能格局為:城址居中,郊外祭祀的禮制建筑分別位于城址東、西、南、北4個方向,宗廟建筑位于城址東、西兩側,城址東北為皇帝漁獵游玩場所。南北城的南城即內城,是皇帝及貴族居住之處,南城西部為皇城;北城即外城、郭城,是工商業者及普通居民居住區,在北城南北大道兩旁發現的冶鐵爐遺址、金銀店鋪遺址、寺院遺址、煉鐵遺址、制車作坊遺址,體現出其工商業性質。
金代繼承了中原農業民族的傳統禮制,社稷祭祀與宗廟祭祀共同構成金代皇家祭禮的核心部分,體現儒家禮制思想,彰顯王朝正統地位,維護本朝帝統的傳承,周邊遺存有被推測為祭祀天、地、日、社稷場所的郊祭壇遺址、團山子遺址、劉秀屯金代建筑遺址、孫家屯金代建筑遺址、太廟與原廟遺址等。
3.2.1 社稷及宗廟祭祀禮制
金代遵循“左祖右社”的制度,金熙宗時將城址東側的春亭立為原廟,于皇統三年(1143年)動工修建,皇統八年(1148年)建成,即小城子遺址,是規模最大的原廟,并于皇統三年(1143年)在城址西側建社稷壇,推測為現存的孫家屯金代建筑遺址。
太廟最初設于太祖陵上的寧神殿,在太宗天會初年即有,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將建于天會十三年(1135年)的皇城內的慶元宮立為原廟,并決定改春亭為原廟,皇統八年(1148年)建成,共有3處宗廟祭祀建筑。
3.2.2 郊祭禮制
女真人受契丹族影響,有祭天風俗,《金史》記載:“金因遼舊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禮,……重九于都城外。”舊歷九月初九這天要到郊外拜天,金上京城南郊的郊祭壇遺址就是重九日上京城的郊外祭天場所,是重要的金代禮制文化遺存。
《金史》記載:“金之郊祀,本于其俗有拜天之禮,朝日于東郊,其節并如大祀之儀。”考古學者認為今位于南北城東郊的劉秀屯金代建筑遺址即為建于金熙宗時期“朝日殿”遺址,其功能就是當時皇帝率領百官祭祀太陽的場所。朝日殿的形制與規模遠超皇城內宮殿,可見金代帝王對“朝日祭天”的重視。
海陵天德年(1149年)后,始有南、北郊之制,即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現存城址以北的團山子遺址即可能為祭地的地壇遺址。
關于“南北兩城建設時間”問題,學界持2種觀點:一種認為北城興建早于南城,因“皇帝寨”位于北城,同時南北城交界的腰垣界墻上有1處城門的甕城修于南城內,說明腰垣是北城的南墻,同時在腰垣南側有與腰垣平行的護城河遺跡,表明北城修建在先;另一種認為南城先于北城興建或同一時期分2個階段興建,南城是皇城所在,先建南城,腰垣上無馬面,說明其僅為城內界墻,而非北城的南墻,兩城可能是在皇統六年(1146年)擴建宮殿時分2個階段興建。
筆者認為南城先于北城興建,且城墻在金熙宗擴建宮殿時分階段興建,原因如下:金建國初期及建國之前,包含阿骨打在內的女真人主要以村寨形式居住于北城內運糧河兩岸及阿什河兩岸,加上金太祖忙于征戰,無暇顧及建城之事;金太宗時在南城西側地勢最高之處新建宮殿及皇城,此時南城圍墻尚未建立,貴族和百姓混雜居住,無嚴格界線;金熙宗巡視遼南京后,對宮室和皇城進行擴建,建完南城城墻后將原居住于南城的平民百姓遷至北城,南城東部為貴族居住,遂建北城城墻。腰垣有1處城門的甕城建于南城內,經學者進一步考證得知,該甕城建于元代,元代時廢棄南城沿用上京北城作為地方官府治地,可從北城出土的元代官印得到證實,此時為保護北城便將甕城修建于南城內。腰垣南側的護城河極可能于元代修筑,同時腰垣上無馬面也說明其僅為城內界墻,南北兩城的城墻是同一時間分期建設的,應被視為一體。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道南城村、白城村和新城村轄區內,是金朝修建的首座都城。本文結合研究文獻及考古資料概述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遺存構成、歷史沿革,分析金上京會寧府城的選址環境,對其營城思想及形制特征進行重點研究,探析城址規劃對禮制建筑的重視和體現,并對頗具爭議的“南北兩城建設時間”問題進行分析,揭示金代早期都城的規劃方法與營城思想,以期為金代早期都城營建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