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翁雙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批工業開發區型城市從外延式發展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蘇州政府的轉向引導資本不再集中于制造業,轉而流向第三產業,其中又以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為代表發展迅猛,工業企業逐漸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部分工業企業采取“退二進三”方式促使片區由生產型向服務型功能轉換,服務業在提供人口就業、拉動內需等方面對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其空間特征和等級結構與城市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目前,在蘇州消費空間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少挑戰,各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均衡,零售網點分布集中,業態結構老化,新興業態的競爭壓力等問題使傳統消費空間陷入困境,消費者更傾向休閑、娛樂、購物一體化的商業綜合體,加之電商發展對傳統消費客戶的分流、疫情下的無接觸要求等,消費空間發展前景充滿未知與挑戰,提高消費水平才能加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故需探討合理化等級規模、優化空間布局的途徑,分析影響其空間布局特征的關鍵因素,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城市消費空間良性發展。
本文選取2020年蘇州市51947個零售業POI數據進行分析,主要業態有購物中心、便利店、超市及專業店。將整理的POI數據與蘇州市矢量地圖進行關聯,得到二維坐標數據點,零售業51947個POI數據在蘇州市的整體空間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購物中心基本呈東西向狹長集聚分布;便利店呈“T”形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心圈層內;專賣店基本呈“十”字形分布;超市則以多組團形式向外擴散。

圖1 2020年蘇州市商業中心分布
蘇州市零售業核密度值高的區域主要位于于姑蘇區內與湖西片區,分布于人民路、干將路、獅山路與蘇州大道等城市交通干道,零售業態主要由購物中心、專賣店、便利店及超市等構成;零售業核密度值居中的區域主要集中于火車站、運東大道、石路等處,零售業態主要由購物中心、便利店與超市構成;零售業核密度值低的區域主要集中于湖東、滸關與吳中。
進一步識別出10個商業中心,分別是古城區市級商業中心、湖西市級商業中心、獅山市級商業中心、元和副中心級商業中心、運東副中心級商業中心、湖東區級商業中心、滸關區級商業中心、石路區級商業中心、吳中區級商業中心以及南門區級商業中心。
根據商業中心等級分析,目前蘇州市已形成3個市級商業中心,2個副中心級和5個區級商業中心,總體來看,蘇州市零售商業中心基本按照規劃發展,東西向形成商業主軸,形成多中心發展的空間格局,城市尺度下蘇州零售商業中心的集聚特征主要表現如下。
根據上位規劃引導,蘇州市區商業中心以古城區核心為出發點,形成東西向城市商業中心主軸和南北向城市商業中心發展次軸,東西向主軸以獅山中心和湖西中心為主要活動節點,商業體量大,規模優勢明顯,具有強大的空間凝聚力;南門、石路和湖東為次級活動節點,周圍居民住宅區較多,具有一定吸引力。南北向次軸具有較強的規劃引導性質,元和商業功能區與運東商業服務中心利用住宅集聚與交通便利區域,加強引導零售業態分布。總體來看,獅山、石路、湖西、湖東4個商業中心呈東西向“一”字形空間分布特征,元和與運東呈南北向“一”字形空間分布特征,組成“十”字形商業發展軸線。
蘇州市區核心圈層有極明顯的規模優勢,各等級商業中心連片分布,其他行政區域均以規模較小的區域級商業中心為主,核心圈層商業中心規模與等級較高,故形成從核心圈層向外擴散的趨勢。由于核心圈層內無明顯的邊界層次感,外圈層的商業中心集聚度更高,多集中于行政中心。古城區位于蘇州市區核心地段,其路網密度和人口密度均排在市區高位,人口集聚能力強于其他地區,商業輻射作用更大,是蘇州零售網點的核心。獅山與湖西則表現為商業體量較大引起的空間集聚效果強,零售網點集聚度高,隨著住宅增多,人口集聚,交通設施逐漸完善,核心圈層具有明顯的外溢特征,超市、百貨店、專業店等零售業態根據其服務半徑與輻射強度向周邊居住地區擴散,擴散的同時結合功能結構、業態分布、居民消費距離等形成區級商業中心。
從蘇州目前的零售業空間布局特征來看,零售業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的情況仍較明顯。核心圈層的商業中心已無邊界感,處于飽和狀態,其他商業中心發展較緩慢,原定為市級商業中心的湖西片區與獅山片區發展核密度仍未達到古城區核心區核密度值,吳江片區的運東商業中心正在建設中,建成后或將促進南部商業中心的形成。
2019年商務部關于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大型商場18:00—22:00的銷售額越占全天的一半以上,夜間經濟的高效益呼之欲出,蘇州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力度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積極推出“姑蘇八點半”項目,為蘇州夜間經濟發展提高效益。但夜間經濟并不僅指時間的延長,其宗旨仍是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服務。隨著消費升級、外賣崛起與新型零售業的加入,越來越多餐廳開始突破夜間經濟的時間段限制,完全利用已支付的租金成本,挖掘更長時間的經濟效益。2020年,全時段運營幾乎貫穿全部品類,全時段既是品牌精細化運營的重要體現,又是疫情后居民 “報復性消費”的代表之一。
“姑蘇八點半”是蘇州市姑蘇區以文化旅游新型消費產業集群發展為代表的夜間經濟品牌,其中餐飲方面,以海底撈為首的全時段運營門店越來越多,2020年,僅市區范圍內就增加5家門店、3家深夜食堂,而胡桃里、粗糖等一批音樂餐吧的營業時間由23:00點跨越至次日凌晨2:00—4:00,由原先的夜間經營開始跨向向全時段經營,打破規定時間限制,構建有別于傳統時段經營的新空間。
網絡信息技術、疫情等因素不僅使居民產生社交距離,對實體商業店鋪與樓宇也有深遠影響。部分小而精的社區型商業由于具有小體量、項目成型快、品牌吸收靈活、開發商準入門檻低等優勢,成為實體商業的新興配置,加之公眾消費重點偏移,消費意識逐漸表現為多元化、多層次化,消費等級規模逐漸由城市圈層向社區圈層演進,商業中心由原來的規模等級逐漸向扁平化等級發展。
人類需求是城市零售業首要考量因素,應充分考慮居民需求,緊隨當前服務業分布扁平化趨勢,加強對社區級商業中心建設的引導。國內一線城市的商業中心普遍已發展成熟,從散落的實體店到集聚的商業街,最后到初具規模的購物中心,發展特征明顯。但由于商業地塊緊缺與郊區住宅區增多,同時三、四線城市商業中心發展尚不完善,商業配套設施緊缺,城市日常生活圈尚未落實,鄰里社區卻在疫情期間表現出強大韌性。目前,蘇州市有約8000個社區,其中約6000個社區已全部開展社區團購,社區商業建設正在向人口密度1萬人/km2的地區覆蓋:建設5min小型零售生活圈,即步行5min即可到達便利店、早餐店等小型零售網點,建設10min生活服務圈,步行10min可到達菜場、干洗店以及美容美發等生活服務類商業網點。未來小而精的商業中心將全面覆蓋各個社區。
消費空間布局關系到城市經濟發展,與土地、交通等各個部門都有密切關聯,故需合理布局其消費空間結構,優化其網點布局、等級規模標準,實時調控并引導業態合理競爭,避免惡性同質化競爭,建立健全空間結構,豐富業態類型。隨著“十四五”規劃的推進與后疫情時代的來臨,蘇州市零售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線上空間數量急劇增長,實體空間為避免擠壓主動配合線上渠道的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需要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完善蘇州市消費空間布局,提高城市空間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