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邵家林
歷史文化街區既是體現城市魅力與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城市歷史文化保護的核心內容。近年來,人們開始重視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資源搶救工作。因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認識模糊,其潛在危機及韌性未得到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許多保護和搶救工作出現盲目追風、千城一面及假古董等問題,對歷史街區韌性機制缺失與建構的研究較少[1-3]。
現有韌性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工程型與綜合型兩大類。唐曉云[4]認為社區的地震韌性可通過基礎設施機能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計算得出,從而構建系統的韌性機能曲線評價模型;SUSAN A B等[5]建立了基于社區層次的災難韌性評估模型(DROP Model),使社會韌性具有定量的評價標準;郭小東等[6]將社區可恢復力與社區災害的易損性比值作為韌性衡量標準;鄭艷等[7]基于適應性周期理論從海綿城市視角探討了我國城市韌性的分類及其差異化發展對策;楊天榮等[8]從安全視角探討關中城市群的生態安全格局,為城市群生態韌性發展提供優化策略。
隨著我國城市更新速度加快,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及其可持續發展是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歷史街區的韌性評估可了解歷史街區發展及其可持續性的不足,故對于蘇州這一歷史文化名城來說,對其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價值評價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歷史文化街區原住居民對街區韌性提升的需求亦不可忽視。當地居民和政府忽視存在價值的歷史建筑,未合理利用其功能,導致日益破敗;歷史文化街區老化的基礎設施未及時更新、社會結構極端化等問題也困擾著原住居民;歷史街區傳統屬性逐漸喪失,商業要素屬性顯現。
平江歷史街區位于蘇州姑蘇區古城東北隅,是蘇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史街區,堪稱蘇州古城的縮影(見圖1),街區內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耦園1處、省市級文物古跡100多處,歷史建筑16.7萬m2。目前,平江歷史街區內以居住用地為主,且多為三類居住用地,人口老齡化嚴重。

圖1 平江歷史街區區位
1.2.1 選取指標
基于新浪微博和馬蜂窩游記等進行詞頻統計,居民對平江的認知主要體現在對生活的滿足、對平江地區功能設施的完善等方面,如“養老”“收入”“出行”“吵鬧”等詞(見圖2),結合韌性指標體系、現有研究文獻、問卷調查及訪談內容,構建韌性評估系統。

圖2 居民認知熱詞
1.2.2 研究方法
參考相關文獻并對平江路原住居民進行深入訪談后,獲得27個影響游客對歷史街區旅游發展模式支持度的感知指標,將其分為經濟韌性、社會韌性、環境韌性、工程韌性、文化韌性和制度韌性6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分別對應若干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中根據指標類型分為恢復性指標和易損性指標[9-11],其韌性值計算算法為:韌性值=恢復性指標/易損性指標。
為保證問卷能真實反映游客對歷史街區旅游發展模式支持度的影響因素,在進行正式的問卷調查前,對量表進行預測試,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方式,在平江路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08份,回收有效率為90%。并應用SPSS21.0分析軟件對108份有效問卷進行相關性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 α)系數為0.902,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見表1)。

表1 平江路韌性評估指標體系
1.2.3 數據來源及處理
根據韌性評估體系中一、二級指標的恢復性和易損性,通過問題收集和案例借鑒編制相應的問卷和訪談問題,其中問卷采用打分制進行指標評估。因各評價指標具有不同的評價標準,為消除其影響,需對各評價指標作標準化處理。綜合考慮不同標準化方法的使用范圍及研究目的,研究選取極值法[12]。
從評估結果可知,制度韌性>工程韌性>環境韌性>經濟韌性>文化韌性>社會韌性,平江街區中社會維度的韌性和文化維度的韌性較低,分別為0.540,0.589,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因把舊城作為土地開發資源,建筑和設施老舊的歷史街區因產權不完整而無法實現自我更新與重組[13]。“凍結式保護”模式使歷史街區設施衰退、建筑危化、社會退化及文化喪失。制度韌性和工程韌性較強,分別為0.898,0.758。
2.2.1 社會韌性
對服務設施的密度差異化布局,充分考慮以人為本。根據社區老年居民步行距離和設施使用頻率實行范圍可達性布局,通過采集和蹲點計算平江街區內原住居民高頻率使用場所,滿足平江街區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建立社區內外公共服務設施的共享機制。創造社區居民活動交往空間,分為動態活動空間與靜態活動空間,動態活動空間是老年人進行健身、娛樂等活動的載體;靜態活動空間則是休息、下棋等活動的場所。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進行布置,讓不同身體狀況的老年人可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健身設施。總體來說,宜采用小集中大分散的布局方式[14]。
2.2.2 文化韌性
商業街沿線可依托區位,以房養房,規模較小的建筑改造成茶座、青年旅社、花店、創意書店等,將兩種功能融于一體;規模較大的建筑可改造為辦公單位,在合理使用中對其進行有效保護的同時還能給當地居民帶來收益。非商業街沿線為提升街道價值,可置換成博物館、藝術館等公益性質場所,強化計劃性,利用導覽路線將“點”串聯成“線”,步行體驗歷史人文風情[15]。
歷史街區內部可進行統一規劃,嵌入整體架構,相對集中的建筑群體結合核心項目統一規劃,形成聚集效應,避免點線分割對歷史環境的割裂,與外部整體環境與氛圍協同。
因過度關注歷史街區商業價值而忽視其使用價值,我國傳統歷史街區保護易出現“保護性衰敗”問題。歷史街區保護的韌性逐漸喪失,對歷史街區更新改造的討論不能只停留在原汁原味地保護或大規模空間重構,應注重在社會生態系統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原住居民的視角建構歷史文化保護的韌性[16],正如吳良鏞院士所倡導的“積極保護、整體創造”思想,積極保護文化遺產,將歷史要素創造性地融入現代生活。因此采用漸進式更新方式,抵御和融合外來因素的沖擊,是街區得以永續利用的要點,提升多方主體對歷史文化街區的認同感,提高其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