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 李文軒 李炎龍 李松齡
工業遺產在設計之初,多為純粹的功能主義建筑,但其破舊斑駁的表面下隱藏著特定時期的工業文明和地域特色。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文明時代的重要物質載體,承載人類文明演進和文化發展的基因,是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的歷史見證,其歷史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經濟和藝術等價值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重視。2003年《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的頒布標志著工業遺產的保護進入全球化時代。近年來,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研究,受到國家文物局、住建部、工信部、文旅部及各工業城市的高度重視,2018年《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工信部產業〔2018〕232號)的頒布使我國工業遺產管理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因此,加強對我國工業遺產的保護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制造業搖籃”,上海是我國現代化工業的重要發源地,具有璀璨的工業文明。隨著城市功能的變化,工業生產基地漸漸成為工業遺存的載體,保護及轉化工業遺存是保留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脈的重要方式,也是上海打造“全球城市”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1]。
鋼鐵類工業建筑在滿足鋼鐵冶煉生產活動的基礎上設計,其建筑內部空間具有特殊性。
1)建筑平面 建筑平面布局基于生產工藝特點設計,能適應生產設備更新或生產工藝流程改變而帶來的變化。
2)內部空間較大 建筑內工業設備較多且尺寸較大,為滿足工藝要求,建筑內部具有較大開敞空間,便于生產操作和進行安全防護。
3)建筑構造復雜 不同生產工藝對采光、通風的要求不同,因此多采用組合式側窗、天窗,且窗的形式、尺寸較特殊,使屋面排水、防水、保溫、隔熱等建筑構造處理復雜化,技術要求較高。
4)建筑結構的承載力較大 在鋼鐵類工業建筑中,建筑結構需承載許多大型設備及設施,故結構承載力較大。
鋼鐵類工業遺產的特殊性造就其特有的空間形式,增加了工業遺產更新改造的難度,如何合理利用原有空間與結構并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值得思考;空間特殊性基于其生產使用功能,時代賦予建筑特有的歷史使命,使其可記錄鋼鐵工業興衰榮辱的歷史過程。特殊性使建筑具有文化意義,除自身的工業建筑屬性外,還具有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屬性,成為人們對時代記憶的載體。
項目位于上海市寶山區中國寶武不銹鋼地塊西南原冷軋廠房區域。改造前建筑的原有功能為冷卻塔房,建筑內部安裝3個冷卻塔,冷卻塔從屋頂通向建筑內部,冷卻塔內徑4800mm。整棟建筑共4層,每層層高與結構不同,3個冷卻塔位于建筑頂部空間(見圖1)。建筑底部空間較特殊,室外標高為±0.000m,室內首層標高為-1.200m,建筑底層低于室外地坪1.200m。整棟建筑可謂1棟構筑物,建筑底層未設門窗,且建筑內部缺乏豎向空間聯系,各層之間僅靠懸掛在建筑東西兩側外墻面的鋼制樓梯聯系(見圖2)。

圖1 冷卻塔

圖2 建筑底層空間
基于鋼鐵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冷卻環節,該建筑設計考慮生產設備要求于南北兩側外墻設置諸多工業管道,北側3根較大的工業用管依附于外墻上,南側7根管道穿過建筑底層直通建筑內部(見圖3)。

圖3 建筑南北兩側外墻
特殊建筑結構使建筑內部形成特有空間形式,反映當時建設時期的經濟、文化和科技水平,以及不同年代和地域的人們對所處年代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工業遺產屬于“無意為之”的文物,建造之初并未被賦予文化意義。隨著時代發展,在失去最初使用功能后,工業建筑被人們以其他視角欣賞,不再是無用的工業廢物,而被賦予某種文化意義。工業遺產建筑特有的空間形式承載時代歷史文化,也是建筑獨特的靈魂所在。
改造利用冷卻塔原有空間特點并使之與建筑新功能匹配。設計基于原有空間結構特點,尋找其與改造后新功能的共同點,使新功能與舊空間產生對話,并充分發揮空間特點,化不利為有利,使舊空間成為新建筑亮點。
“博繡薈”原有建筑首層空間沒有門窗,且低于室外地坪1.2m,故設計室外下沉廣場以降低室內外高差,便于建筑首層對外開門,營造積極的入口開放空間。考慮南側舊有管道維護成本較高,移除舊有管道,并將外墻舊有管道洞口改造為圓窗。為維持原有空間體驗,展現鋼鐵類工業遺產原有的工業風格,在改造時保留原有鐵藝欄桿與球形照明燈,建筑材料盡量保持原有肌理。
頂層冷卻塔形成的桶形空間被強調,通過玻璃幕墻圍合形成貫穿建筑上下的豎向空間,利用頂蓋處半徑4800mm的圓形洞口引入自然光,解決原有建筑采光不足問題。幕墻圍合空間內布置綠化,形成建筑內部的景觀中庭,成為建筑各層的景觀中心。在桶形空間內設置1部旋轉樓梯,樓梯樣式與室外鋼制樓梯相似,延續鋼鐵工業建筑風格與空間感受,解決建筑內部豎向交通問題(見圖4)。

圖4 中庭內的旋轉樓梯
改造并非全盤否定,而是讓不適應現代功能要求的空間煥發新生,使工業遺產特點在現代建筑中得以延續。上海不銹“博繡薈”文創園項目在對原有鋼鐵工業遺產特有空間形式改造過程中,尋找舊空間結構與改造后新功能的共同點,在利用原有建筑空間與結構時,營造獨特的場所感受,如建筑頂部保留原有冷卻塔巨型風扇,顧客在餐飲休息時可體驗工業時代的機械尺度感。原有密集的縱橫梁結構因需維護結構穩定性無法拆除,設計利用屋頂天光與燈光使縱橫密布的梁架形成豐富的光影效果,具有工業氛圍的空間感受有別于普通民用建筑,彰顯新舊交融的建筑特點。
改造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建筑空間形態,通過新材料與新技術的應用將冷卻塔空間結構適配于“博繡薈”商業、展覽屬性的新功能。諾伯舒茲[2]在《場所精神》中指出,場所由“空間”與“特性”共同構成,“空間”是構成場所的要素,是三維方向的維度組織;“特性”是指空間圍合形成的氛圍,是任何場所中最豐富的本質。根據其理論,場所是指某個活動或行為發生之地,包含2層含義。
1)物理場 具有明確特性的空間,被相互聯系的實體建筑物及構筑物有目的、有控制地進行創造。
2)心理場 指被賦予在特定空間上的文化和歷史特征。
可見,場所不僅是物理概念的空間,更是精神層面的感受,是人在特定歷史、文化空間下的情感。
作為鋼鐵類工業遺產的改造項目,上海不銹“博繡薈”文創園項目位于寶山吳淞地區,周邊多為鋼鐵工業類廠房區域。項目通過開發建設為區域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并為鋼鐵類工業遺產改造與再利用提供可行的發展思路。項目通過對鋼鐵類工業遺產建筑特有空間形式的再利用,實現工業遺產的經濟與社會效應。
鋼鐵類工業遺產代表厚重的工業文化與歷史文化,對其進行改造時,需利用工業遺產自身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地域特征和歷史文化。鋼鐵類工業遺產在改造過程中應運用新技術與新材料,使老舊工業遺產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