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婕妤
我國古都型歷史文化名城因其保存了古城作為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物、古都風貌等特色歷史文化遺產、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多樣的傳統風貌而備受重視。我國各地城池系統保護對象以城墻遺址為主,大量未被認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環境空間成為老城更新改造的對象。因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薄弱,對古城空間格局、城市歷史環境、城市肌理缺乏正確的理解,老城區的“舊改”“棚改”項目尚未基于“古城風貌”成立長效機制,盲目追求城市舊貌換新顏,采取“推倒重建”“推陳出新”“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等方式耗費大量公共資源,城墻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大多采用劃定城墻遺址保護區的方法,將城墻遺址徹底從城市格局及其歷史環境中剝離[1]。保護及展示手法的現代化和人工化導致城墻遺址的歷史空間格局、城市肌理、城市空間特性及城市風貌均遭受不可挽回的損失。
研究充分了解城池系統的內涵和外延、城池系統中的遺址遺跡及其歷史環境在古城保護中的重要性、城池系統的保護與利用對古城品質、城市建設和城市形象提升極為重要,尋找適應開封城池系統保護與利用的路徑,為同類型古城更新提供新思路。
1.1.1 內涵
“城池系統”包括城墻和護城河,以及城墻和護城河之間一系列防御性功能空間,同時也包括防災安全系統和城池防御體系。以開封城池系統為例,為抵御金軍的“填壕之法”,南宋陳規提出“重城重壕”的多層防御體系,在原城壕的基礎上,內部增設一重城墻和護城河,即“里城里壕”。宋代開封的城池體系發展達到歷史巔峰,擁有黃河大堤、宋外城郭、內城城池及宮城城墻四重城池防御體系,其中內城城池擁有最典型的內外兩重城池結構。
開封獨一無二的“城摞城”奇觀備受關注。開封古城區下方,自上而下分別埋藏了清代、明代、金代、五代、宋代、唐代6個古代城池。研究圍繞露于地面的開封明清城池,結合開封“一城宋韻半城水”的城市意象,通過多種景觀表現手法隱喻宋代城池格局。
1.1.2 外延
“城池系統”可引申為城市。在城市風景系統中包括自然山水、人工景觀和意向空間,人居環境系統包括城池選址,城市軸線、空間布局,街巷、城防和水利系統構建。以開封古城為例,“城池系統”包含地面現存的明清城墻、城市中軸線、五湖四河、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和傳統街巷等。開封將圍繞明清城墻遺址保護區、護城河體系、開封古都風貌保護區及歷史文化街區、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區級文物和區級控制文物保護單位、近代優秀建筑、名人故居、歷史典故發生地、古井、古橋梁、古樹名木、歷史軸線、傳統街巷、地下文物保護區等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城池系統”的保護和利用,并通過公布保護名錄保護各類歷史文化資源。
現存古都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城墻遺址以北京、南京、西安、荊州、襄陽、開封、平遙、曲阜、洛陽、蘇州十城為最。城墻與護城河作為古城空間中最大型的城池構成要素,經歷建設、損毀和重視3個歷史階段。在保護與利用實踐中,通常將城墻作為主體,護城河作為附屬。20世紀60年代,西安城墻成為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至20世紀80年代,古城墻遺址逐步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并興起城墻遺址公園建設熱潮。以古城墻遺址為中心的旅游景區、環城公園及遺址城墻博物館應運而生,既是古城墻遺址重要的環境依托,又對古城墻遺址起到保護、緩沖和連接作用。連綿的古城墻、寬闊的護城河、高大雄偉的城門及環境優良的城墻遺址公園成為外來游客和居民前來瞻仰游覽的景點。
近年來,我國對古城池系統的保護與利用、城墻遺址保護及遺址公園建設的研究較多,中國知網搜索結果約53409條。許力文[3]提出遺址本體展示保護及營造歷史感的周圍環境的保護措施,構建遺址公園的歷史文化系統;謝英豪[4]研究產業互動模式在遺址公園中的開發應用,強調其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性質;李紫妍[5]從城市格局、歷史承載、文脈傳承等三方面綜合論述城墻遺址的價值體現,通過恢復古城格局、展示古城歷史發展軌跡及動態保護方式與城市建設活動相協同,使其成為市民活動、古城慶典和民俗展示的城市博物館。葛維成等[6]研究意大利盧卡城的城墻保護方式,除嚴格保護城墻遺址的原真性外,適時對城墻建構進行現代化功能結構調整,建立盧卡城歷史資料館,保存其原始設計圖紙、著作和相關史料。
縱觀國內外城墻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研究,城墻遺址保護已不局限于對其自身的保護。實踐者將視線聚焦到城墻、相關區域及城市總體格局,缺乏深入挖掘和展現“城池”的內涵和外延,針對城池區域傳統風貌、老城城市品質及人民群眾獲得感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見表1)。

表1 城墻遺址歷史與文化表達方法
開封城池系統研究對象包括狹義上的城墻、護城河和城池之間的區域,也涵蓋廣義上的13個相關城市歷史文化資源類型。目前,開封將“城池系統”作為古城整體空間進行布局,古城14km2區域作為單一景區整體打造。
2.1.1 定主賓之位
以城墻遺址保護為前提,樹立城墻遺址的內核地位。城墻遺址文物本體上的歷史信息包括歷史進程中遺留的印記、自然遺跡和人為痕跡,如槍彈痕跡和維修痕跡等,均不可再生,是開封古城墻歷史價值的重要組成元素,應妥善保存。
城墻遺址公園是城墻遺址與城市之間的紐帶,其風貌不可影響城墻遺址展示,喧賓奪主。開封城墻西北角遺址公園風格樸實無華,真實再現了開封內城北城墻空間格局,其風貌與古代開封城北的傳統風貌吻合,可喚起古城人民的記憶。遺址公園靜謐的歷史氛圍彰顯出歷史文化遺產的莊嚴厚重感,形成城墻遺址與遺址公園的“圖”與“底”的良好關系(見圖1,2)。

圖1 以“羊馬墻”為原型設計的擋土墻

圖2 城墻外郊野風貌
2.1.2 定遠近之形
借助城墻公園充分展現城墻遺址的歷史信息,構建城墻遺址的歷史文化信息系統,保護并完善其歷史文化環境,借助景觀節點營造城墻故事的敘事空間。
城墻歷史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其表達手法分為兩類:①針對物質文化要素的保護與修繕、局部挖掘、復原、轉化與借景;②針對精神文化要素的借鑒、重現、隱喻和象征等方法[7]。
除開封大梁門城墻博物館具有實際建筑形態外,開封城墻遺址公園環成為無邊界開放式博物館。消解城墻博物館的物理“邊界”,使開放式的城墻遺址區與城市生活融合。城墻遺址公園從被參觀的空間轉變為日常生活載體,消除城墻遺址與人的疏離感。城墻遺址公園作為開放的古城文化大課堂,根據每段城墻承載的歷史,被賦予不同的文化主題及空間形態。
2.3.1 織補城墻遺址文物
開封城墻作為經典的防御體系,由城墻墻體、城門、城臺、甕城、馬面、敵團、角樓、角臺、雉堞、護城河、吊橋、馬道、排水槽、炮眼、羊馬城、羊馬墻及水門相應的配套構建組成[8]。全面重修城墻,而城樓、甕城、水門和角樓則更多通過隱喻和虛擬展示;近代歷史遺跡,如大量抗戰時期遺留的碉堡、彈孔,作為重要的城市發展史料予以保留。城墻遺址公園內通過小型解說系統全面解析城池系統。
2.3.2 織補城墻遺址走廊生態系統
以生態織補為先導,充分利用現有環境資源,突出開封地方環境特色。北城墻和南城墻的內順城路沿線的現狀鄉土大樹均予以保留;城墻遺址走廊布置120hm2的連續帶狀公園,包括城北的萬歲山森林公園;梳理開封獨特的水環境和開放空間,重構分布于城墻內外的護城河系統,通過“一渠六河”工程和“宋都水系”工程進行開封內外護城河系統的結構性修復,改善開封古城的生態格局(見圖3)。

圖3 城墻遺址公園環布局
2.3.3 織補古城交通
構建快慢相宜的交通模式。在開封古城宋都水系沿線增加慢行系統;內城水系串聯眾多獨具風格、相對獨立,且具有密集街巷的整體街區,劃定慢行專用街區或者步行街區;在“一渠六河”全線設置慢行系統,每隔500m設置1個中型驛站,與公共交通、旅游專線無縫接駁,方便市民與游客在古城游覽。
2.3.4 織補城市肌理、歷史文脈
布局獨特的內外護城河雙環系統和脈絡清晰的遺址公園雙環系統。深挖公眾的文化生活并通過藝術化、情景化再現,激發當地老百姓對開封古城歷史的認同感和汴京皇城根文化的自豪感。以東城墻的曹門為例,北宋時期被稱為望春門,此處是北宋時期汴京城百姓東郊游春踏青的主要場所。紙鳶探春、稚童鬧春、棠梨花溪等景點共同展現了開封歷史上百姓游春踏青的景象。
2.3.5 織補公共開放空間
開封古城內市民游憩空間稀缺。建立城墻遺址公園環完善了古城公共開放空間的系統性,結合開封古城空間和調整結構功能,城墻公園具有城市形象區、城墻文化主題旅游景區、城市公園的多重功能,為開封提供展示古城文化魅力的場所,營造富有古城文化氣質的城市客廳。
2.4.1 城景一體
通過整理開封古城墻環城廊道,再現古城傳統空間格局及地標,包括城市景觀軸線、城市入口形象區等方面。
打通“南熏門—州橋明月—御街—午朝門廣場—龍亭”軸線景觀,并通過龍亭北側的“延福宮遺址—水系一期—萬歲山—開封黨校”,南北軸線一直向北延伸。城墻遺址公園設有多處與城池文化相關的空間,如以城門為核心的五大城市級節點,即南熏泉涌、大梁故事、安遠勝景、曹門望春、水門留霞(見圖4)。

圖4 城門及中軸線布局
2.4.2 城園一體
環繞開封古城,護城河沿線構建濱河公園:東護城河的“曹門望春”“水門流霞”,西護城河的“大梁花街”,北護城河(澗水河)的“文城古韻”,南護城河的“南熏泉涌”。以城墻遺址公園和護城河為載體構建二級景點:“智圓行方”“城池一體”“汴京公園”“古槐碼頭”“水門流霞”“煙波浩渺”“馮將入汴”“菊臺金波”“利汴煙柳”“角樓夕照”“黃沙侵城”“安遠勝景”“塔影行云”。民眾可從城墻遺址公園環一窺開封歷史長卷,讓歷史與當下產生對話。
2.4.3 城池一體
開封城墻具有“城墻—陷阱區—羊馬墻—護城河—陷阱區”的“城池一體”空間關系(見圖5)。設計力求保護、恢復和利用該空間關系構筑環城公園,傳承與發掘開封歷史文化。城墻、護城河、羊馬墻、拒馬槍、陷馬坑、鹿角木及蒺藜作為城墻公園景觀元素進行藝術化再現。城墻遺址保護、展示,城市文化傳承,城市雙修,黑臭水體治理以及海綿城市建設成為“城池系統”再現的工作重點。

圖5 城墻遺址公園“城池一體”展示體系
開封城墻七期工程位于開封市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是在城墻遺址保護區和海綿示范區雙重身份下進行的有效嘗試。公園以全新的概念演繹現代版的“城池一體”,詮釋新時代開封古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見圖6)。

圖6 開封城墻七期工程西北湖海綿綜合展區
城墻遺址所蘊含的遺產價值是城墻遺址公園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凸顯城墻遺址的核心地位,并通過現代展覽展示手法對城墻遺址文化進行有效解讀;采用不同策略對遺址文物、城墻遺址走廊生態系統、城市交通系統、古城肌理和文脈及公共開放空間進行織補;通過“城景+城園+城池”三位一體策略,構建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和防御系統,為城市雙修背景下各地古城“城池系統”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