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蓉
(浙江華宇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金華 321015)
我國建筑行業在綠色、節能理念的引導下,逐步朝著低能耗、環保、自然等方向發展。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與建筑物建設質量有著緊密聯系,綠色建筑技術的運用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對周圍環境造成的破壞,并為人們提供了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建筑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源,能源消耗比重過大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能源的高消耗不僅不利于我國經濟發展,同時還將對我國能源生產結構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綠色建筑技術優化并與建筑設計工作結合,則能更好地提升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降低能耗,滿足我國當前發展中對能源消耗的要求。
困擾建筑行業發展的兩大難題是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如今,綠色、環保意識已經深入人心,然而建筑工程施工不可避免地會破壞建筑項目周圍的生態環境。建筑領域圍繞著綠色節能所誕生的新材料、新技術,如生態水泥、綠色混凝土、綠色涂料、被動式節能技術、地源熱泵、太陽能技術等,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減輕了對建筑區域內環境的污染程度。
在GB/T 50378—2019《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明確在建筑設計中引入綠色建筑技術時需重視6個評價項目。
1)節地與室外環境 建筑設計要考慮室外環境的特殊性,如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物密度等,通過優化建筑布局、合理控制綠化率、建設水景設施等降低環境負荷。
2)節能與能源利用 在GB 50189—2015《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指出綠色建筑技術的運用需要保障建筑物修建后達到節能標準,降低能耗。在建筑設計工作開展時,設計人員需要對建筑形體、朝向、樓房間距、窗墻面積等進行綜合考慮,提倡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因素,合理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發電,實現節能與能源利用的目的。
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要考慮到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當地氣候條件、住宅類型等,處理好給排水系統,并與室外雨水、污水排放、再生水利用等聯系起來。
4)節材與材料循環利用 建筑設計中,要更多地考慮使用綠色建材,強化對綠色建材質量的控制,減少不必要的材料費用支出,考慮材料的循環使用。
5)室內環境控制 住宅的室內環境是人們活動的重要空間,也是建筑物質量的直接體現。建筑設計時,需要更多地考慮起居舒適度、室內空氣質量、通風情況,尤其要強調自然通風,做好遮陽設計,以實現節能環保,同時避免陽光照射而引發室內居住者的不適感。
6)運營維護管理 推行智能管理、資源管理、環境管理等,建筑設計應充分考慮人口增長導致的房屋需求量增大及垃圾處理、人口密度、城區管理制度。
建筑設計應堅持采用環保施工材料。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綠色材料,如生態水泥、綠色混凝土等,此類綠色材料不僅具有健康、環保等優點,同時還能更好地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從而降低氣候對建筑施工造成的不利影響。除此之外,在建筑設計中,要真正將綠色建筑理念融入整體工程設計中,依照當地氣候環境進行設計,預留足夠的保護性空間,綜合設計建筑物的綠化率、水文環境等,如建設人工濕地、水文景觀等調節室外溫度與氣候條件,實現節能、氣候宜人、居住舒適等目的,減少環境污染,保障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得到有效運用與體現。
某建筑位于中新天津生態城南部區域,規劃用地呈現南北向梯形,用地內無明顯的地形差異,建設場地原本由鹽池、荒地組成,而該建設項目為一期工程,屬于工程性質的住宅建筑,總用地面積為45 571m2,建筑面積為95 702m2。在該建筑工程中融入中新生態城建設理念,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并堅持以生命周期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在建設中做好被動設計、圍護結構、能源供應、節水、建筑管理與自動化控制等方面技術的運用。
該項目綠地面積預計為18 246m2,規劃居住用地面積為45 615m2,因而計算出綠地面積占40%。對室外采光設計進行分析,結合日照分析報告,按照公共綠地的要求(塊狀、帶狀公共面積需要≥400m2,寬度則需要≥8m,要滿足1/3的綠地可常年接受日照)對該項目的綠地建設進行核算,發現該項目綠地建設符合公共綠地建設的要求,滿足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組合要求,較好地考慮到室外環境與總體規劃布局。
該項目采用200mm厚的混凝土分戶墻,按照要求在100mm厚的混凝土樓板上敷設130mm厚的低溫水地板,較好地隔絕了外部噪聲干擾,外窗空氣聲計權隔聲量達到40dB,為居民提供良好的聲環境,提升居住舒適度。該項目建設區域噪聲晝夜監測值均滿足GB 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中的4a標準限值(見表1)。
我國建筑設計需要更多地考慮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由中生大道引入2根DN200給水管道,并于建設區域內形成環狀,再生水則可用于綠化用水、景觀用水等,不僅節約了水資源,同時也美化了城市環境。該項目預計年均再生水量為14 595.783m3,節水方面則是在管道材料、閥門選擇上進行篩選,雨水利用滿足生態濕地對水資源的需求。該項目建設采取地面滲透、雨水收集2種方式實現對雨水資源的利用。該區域內屋面雨水徑流量與入滲量的計算如表2,3所示。

表2 屋面雨水徑流量計算

表3 屋面雨水入滲量計算
在室內設計方面,綠色建筑技術同樣是應用的重點。室內設計需要充分考慮日照條件,該項目設計參考了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對住宅區域日照標準的要求,使套型達到2個或者2個以上的居室最低日照小時數,即不少于2h。
在通風方面,要求每間房屋的通風口面積大于地面面積的7%,以保障自然通風,滿足綠色節能要求。
在節能方面,采用風光互補發電并網型系統,即利用風力、太陽能等自然能源發電,獲取高效、無污染能源,滿足區域內能源需求,滿足社區內部的路燈照明需求。在太陽能發電方面,要求太陽能發電總峰值達到51.3kW,住宅樓屋面要求安裝3.75kW的光伏發電板,住宅區每單元安裝1臺型號為HY-5kW的風力發電機,以滿足綠色、節能要求,使綠色建筑技術合理、有效地與建筑設計結合,達到最佳效果(見圖1)。

圖1 居住區內節能設計
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技術的優化,對于提升建筑質量、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具有重要意義,且能很好地滿足國家對建筑行業發展的要求,故更多學者需對此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