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錦,張禹涵,屈潞玲
(宜賓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近年來,我國對鄉村聚落尤其是傳統聚落的發展尤為重視。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繼續關注農村發展。但是許多地區鄉村的開發趨于無序化,破壞了鄉村聚落的內在肌理和聚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鄉村發展變得更加孤立。分析其原因,因技術的限制,對于傳統村落的認知尤其是對其內在規律的認知不足是鄉村孤立發展的根本原因。
無人機技術、遙感技術、GIS、參數化設計、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為傳統聚落的研究提供了無限可能。綜合技術運用為揭示鄉村聚落的內在規律提供了較便利的手段,尤其是原始數據的采集,相較傳統的數據構建方法,主動介入式數據采集構建優勢明顯,多種數據綜合采集,滿足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不同尺度要求。
聚落與建筑空間構成可視化分析主要從聚落規模的可視化分析、聚落街巷空間的可視化分析、聚落構成的可視化分析、聚落內典型建筑的可視化分析等方面探索微觀層面聚落與建筑空間構成的關系。聚落內建筑的自然生長發育形成了自然的聚落街道肌理,這種街巷空間的可視化有助于深度分析聚落街巷肌理的生成規律;聚落空間構成的可視化分析則主要探索聚落內關鍵節點、聚落內景觀、聚落內文化空間節點等,有利于分析聚落公共空間的生成規律;聚落內典型建筑的可視化分析則從建筑的布局、建筑的空間構成、建筑的細節、建筑與周邊景觀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可視化分析(見圖1)。

圖1 萬靈古鎮正射影像模型
萬靈古鎮原名路孔鎮,位于重慶市榮昌區東面方向,距離榮昌城區較近,約12km,區域面積24km2。瀨溪河穿過萬靈古鎮,萬靈古鎮是瀨溪河流域的重要場鎮。南宋時期,萬靈古鎮就是物資的集散中心,為人們提供住宿客棧等。萬靈古鎮內景觀資源豐富,有水碼頭景觀、城墻景觀等;古鎮內建筑風貌保存完好,有禹王宮、趙家大院等歷史建筑(見圖2)。

圖2 萬靈古鎮航拍鳥瞰
通過對無人機傾斜攝影采集到的萬靈古鎮高精度DEM數據模型分析得到數據(見表1)。

表1 萬靈古鎮高程分級
通過圖表分析可得,萬靈古鎮航拍采集到總面積518 536m2,高程主要分布在217~320m,其中,217~220m占整個萬靈古鎮面積的0.18%;221~240m占整個萬靈古鎮面積的16.56%;241~260m占整個萬靈古鎮面積的57.64%;261~280m占整個萬靈古鎮面積的20.69%;281~300m占整個萬靈古鎮面積的3.94%;301~320m占整個萬靈古鎮面積的0.98%。從中可得,萬靈古鎮主要分布在高程220~280m,此高程占整個萬靈古鎮面積的94.89%。
通過毫米級正射影像模型分析得知,萬靈古鎮坐落在瀨溪河與東面丘陵之間的二級臺坪上,周圍起伏的丘陵山巒環繞場鎮,因此自然形成了臨水靠山的格局。整個古鎮被城墻所環抱,所開四門,即恒生門、日月門、獅子門、太平門,為場鎮的屏障。城內街市順河岸與臺坪走向,自東自北沿東南向呈弧形展開。古鎮青山環抱,瀨溪河穿越城中,空間結構布局以自然山水環境為基礎,建筑物均順臺勢而建,街道與建筑物沿瀨溪河呈二級臺地分布,并有機地融于自然環境形態之中,與自然山水的三維空間結構渾然一體。場鎮外部東南面建有道路,現為場鎮的外圍主要交通,與北面、中段、東南面城門出入口均有公共空間節點。道路外側為新建區域,場鎮核心區域較為獨立。內部一條主街貫通,上端西側次巷連接至太平門,經過明代復建的大榮橋通達對岸,為兩岸聯系提供了便利,亦是形成萬寧場鎮特有的駁岸景觀。
萬靈場鎮街巷順應瀨溪河河道沿東西向發展,奠定了其獨特的街道格局。由于碼頭貨運需求,沿線有展開的碼頭空間,形成河邊第一個層級的街道空間。第二級街道空間即其主街,基于商貿活動的需要,形成了主要核心街道,垂直方向則是通過條狀廣場、梯坎、街巷與碼頭相連,形成魚骨狀的場鎮空間。場鎮主街從北面入口直至東南面出口,全長324m,街寬4~5m,青石路面,兩側多為商鋪,院落沿縱深展開,層數一般為2~3層,樓下主要為商店、茶樓、餐館和住宅。樓上為居家空間,約132戶,形成上宅下店的格局。街面則是集商業活動、家庭起居、鄰里交往為一體的復合空間,與西面獅子門連接處形成了街巷拐點空間。此類供人們駐足交談、歇息,街巷相交或轉折的空間節點,也被擴大為場鎮的景觀節點。隨著地形起伏而變化的街道構成豐富多彩的生活性線性空間,空間流動性強,空間層次豐富,并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
萬靈古鎮建筑組團的布局模式,主要由所處的地域文化、地理、自然環境決定,大致可分為三大組團。
1)向心點狀 以湖廣會館(禹王宮)這類敞開型空間作為組團中心,四周建筑遙相呼應,組團進深約95m,有6個大小不一的院落空間,整體布局呈一種內聚關系。
2)線狀行列式 明清古街左邊街建筑組團受地形限制較大,所以組團形態沿河流岸線呈線狀分布的半邊街式格局,垂直于街巷。組團進深18~25m,組團內建筑基本無院落空間。
3)團狀、片狀布局 趙氏宗祠片區自然地形條件較優越、場地面積較大、坡度分布均勻平緩,組團進深約56m,建筑中院巷豐富,形成多個院落空間,與老街相交,建筑沿等高線從前向后分布,隨石梯轉折而上,在空間分布上占地較廣,分布均勻。
由于地形地貌的復雜度、村落類型的多樣性、傳統文化的融合性,使重慶地區村落有許多保存較好的建筑風貌。為更好地進行傳統村落的保護與規劃設計,需要我們更加努力地深入研究重慶傳統村落的特點,揭示不同地區村落發展演進的規律,并合理利用這些規律使村落更具美感、更具潛力、更有鄉愁的味道。
重慶聚落內在規律的揭示、分析、利用需要借助多種科技的力量,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梢暬墙陙砼d起的新概念、新技術,主要借助大數據的分析功能,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聚落的可視化則主要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的相關功能,對聚落的規模、聚落與地形地貌的關系、聚落與水系的關系等進行可視化分析呈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聚落研究。
未來必將是大數據的時代,數據可視化發展將極大地推進鄉村聚落的研究,可在重慶聚落宏觀、中觀、微觀數據采集的基礎上進行重慶聚落大數據庫的建立,數據庫將更加方便、高效、精準地幫助政府決策者、規劃師、設計師進行鄉村聚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