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玲
(武城縣自然資源局,山東 德州 253399)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過程中,小城鎮承擔著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為大眾提供日常基本服務的功能,這就需要對小城鎮的住宅區進行合理設計,優化住宅區的空間布局結構,建設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優化住宅區的人居環境,提高小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根據GB 50096—2011《住宅設計規范》,住宅設計需要從安全健康、全齡友好、智慧智能、應急防控4個方面進行設計。因此,在小城鎮住宅建設過程中,應按照上述要求進行住宅區的合理布局與規劃。
在小城鎮住宅設計過程中,需要基于整個住宅的內部與外部進行優化設計,從而打造舒適的宜居環境。從外部景觀設計角度看,小城鎮住宅的外部設計需要契合整個小區的空間布局,樓層的采光度、樓間距都應符合一定的比例;同時,在小區內部需要配套綠植、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并基于一定的美學屬性進行小區設計,使小區景觀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1]。從內部結構的設計來看,住宅的建設與設計需要基于合理的空間布局,特別是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等空間的設計,要在保障住宅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對其內部空間布局進行設計,提高房間的采光度、舒適度,形成舒適的住宅空間。
住宅區是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層專業服務設施與管理機構,具備一定的居住功能,這就需要基于人本理念進行住宅設計。一方面,住宅需要滿足大眾的健康需求,也就是住宅的供水、供電、供氣、下水等要具備安全屬性,保障居民的健康。同時,其建筑材料也要使用環保型材料,以避免因為建筑材料而產生一定程度的空氣污染[2]。另一方面,住宅建設需要保障大眾的心理健康,建筑墻面的色彩、建筑周圍的綠植等對大眾的視覺產生影響,需住宅外觀要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為居民提供舒適的人居環境。
與現代化的大城市相比,小城鎮的空間范圍相對較小,居住的人口數量也相對較少,但是其住宅在建設中仍應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1)合理選擇住宅建設位置,保障居民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
2)住宅周邊配套設施的覆蓋范圍及覆蓋率,特別是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更應完善其基礎配套設施,從而提供便民利民的基礎服務[3]。
3)基于經濟性與社會性的原則,配套規劃,基礎公共服務為居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低層住宅區是層數較少、平面布局相對緊湊、平面組合靈活的住宅區域,其上下樓之間的聯系相對方便。在這種住宅區的設計中,住戶與樓層之間的親近程度較高,領地歸屬感較強,且整體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相對較好。如圖1所示,住宅樓層結構采用5~7層的建筑結構,樓間距比例適中,適合大眾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在配套設施建設過程中,該小區建設了涼亭、噴泉、綠地等觀光性的人為自然景觀,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協調性發展[4]。同時,在整個低層住宅的外觀設計中,主要將黃色、橙色與綠色作為整個小區結構的主色調,樓層顏色偏暖色,給住戶相對溫馨舒適的感覺,從視覺上形成合理的規劃性,營造了良好的宜居氛圍。

圖1 低層住宅區設計方案
高層住宅區是基于我國住宅設計規范形成的10層或10層以上的建筑結構,這種建筑結構主要是基于城市用地不足、城市垂直空間開發形成的產物,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產物。近年來,我國諸多小城鎮住宅建設逐漸引入這種住宅設計形式,以此優化小城鎮的住宅空間布局。如圖2所示的高層住宅設計案例即基于城市化、都市化的發展趨勢形成的建筑規劃。左圖中的建筑布局采用對稱式的建筑結構,這種住宅建設的樓宇結構明晰,視覺上的整齊度較高,順應了小城鎮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趨勢。而右圖的規劃效果圖中,其設計主要采用組團式的建筑結構,小區部落中圍繞一個中心形成一種空間關系,例如將生活服務作為空間活動的中心區域,而其他住宅區采用圍繞式、輻射式的結構進行空間組合,且在樓與樓的間距設計中,也采用隔而不斷的設計思路[5]。可以說,高層住宅區的建設更多重視垂直立體化空間的開發與利用,更好地在合理的布局結構中形成都市化的小區。

圖2 高層住宅區設計方案
庭院式住宅是單層樓結構形成的住宅類型,由于鄉村的土地面積相對廣闊,因此這種結構在鄉村的建設面積相對較廣。而小城鎮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同樣也存在著諸多類型的庭院式住宅結構。這種住宅結構是將居住區與院子連接,是平房式結構,住戶在居住過程中出入房屋比較便捷,且大多庭院式住宅是基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形成的結構。該類住宅區呈現聚落分布形式,并且住宅性房屋建設于自然景觀附近,且諸多房屋屬于自建房。在這種結構的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其房屋結構的設計需要對房屋的朝向、通風性能、水源便捷性、屋頂的設計等方面進行規劃與建造,同時,還需要對院子的排水性、滲水性進行合理設計與規劃,打造具有田園風光的庭院住宅。
小城鎮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度城市化現象,例如樓間距不足、通風不暢、采光不足、低層被高層遮擋等。小城鎮住宅建設需要充分利用小城鎮的土地資源,對其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避免出現樓市亂象。一方面,需要劃分高層住宅、低層住宅與庭院住宅區域,避免因為住宅區的交錯而影響整個小城鎮的美觀;另一方面,小城鎮在住宅土地開發過程中需要尊重當地自然環境,基于當地自然條件設計建造不同類型的房屋,避免由于過于追求高層都市住宅區而出現地基不扎實、房屋質量不高、使用壽命減短等亂象。
小城鎮的住宅建造需要滿足基本的人居需求,這就需要在建筑活動中基于人本理念進行設計規劃,即通過生態綠色景觀來創造舒適宜居的環境。一方面,住宅設計應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景觀,例如樹木、草地等,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進行建設,從而降低自然景觀的設計與建造成本;另一方面,住宅設計需要充分利用人文景觀來進行輔助性的景觀設計,例如人工綠化、人工湖泊、人工噴泉等,其能在規劃過程中形成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從而提高住宅區的生活服務質量與水平,并通過一定的景觀提高住宅建筑的美觀性。
在小城鎮建設與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住宅性房屋的內容結構與小區的布局,也就是在規劃過程中設計一定的空間模型,通過空間立體化的模型進行產品的設計與優化。一方面,設計師需要對房屋的內部結構進行設計,例如應用SU模型進行整個空間的設計,從而通過立體化模型進行內部結構的設計,用虛擬化的結構圖進行空間規劃;另一方面,設計師需要對外部景觀與建筑進行設計,例如在設計過程中應在地面資源有限的基礎上拓展空中景觀,例如空中吊橋、空中噴泉等,并以此區域為中心,打造圍繞式、輻射式的住宅結構,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小城鎮住宅景觀,滿足大眾日常生活與審美需求。
在小城鎮住宅區建設與規劃過程中,需要基于當地的地方性特色,以及綠色、舒適的人居理念進行房屋結構建設與規劃,將小城鎮打造成舒適宜居的生活區域。因此,在小城鎮住宅建設過程中,需重點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并設計空間結構模型,優化小城鎮的綠色生態空間,用特色景觀對小城鎮住宅區進行設計,提高小城鎮住宅區的建設質量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