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冠,安 然,成怡沖,吳才德,王潔棟
(浙江華展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012)
隨著我國地下空間開發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蓬勃發展,鄰近軌道交通結構的基坑工程越來越多。軌道交通結構作為城市的生命線,由于其對土體變形十分敏感,因此基坑施工對鄰近軌道交通結構的影響逐步引起重視,控制鄰近地鐵結構位移在合理范圍內是基坑圍護設計的重大難題。
學者對于基坑開挖對鄰近地鐵隧道影響的研究方法有解析法、半解析法及數值分析法等,由于邊界條件、土體力學性質的復雜性,多采用數值分析法,目前對地鐵隧道的研究已較深入。隨著城市軌道交通向市郊不斷擴展,地鐵高架結構也越來越多,但基坑開挖對地鐵高架結構的研究相對較少。
本文基于軟土地區緊鄰地鐵高架結構的某基坑工程,利用有限元軟件Midas/NX建立三維有限元數值模型,模擬基坑開挖對鄰近地鐵高架結構的影響,以評價基坑支護設計的合理性及地鐵高架結構保護措施的有效性,并可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寧波某下穿鐵路通道工程起點位于五鄉西街,終點位于規劃一路。因自北向南下穿寧波港口鐵路支線及軌道交通1號線,在K0+195—K0+345段設鐵路框架和U形槽。U形槽寬17.5m,基坑開挖深度4.1~6.1m。U形槽南側位置為現狀河道,擬在南側先進行箱涵開挖施工,箱涵施工完畢后河流改道,再回填現狀河道。箱涵開挖面積478m2,基坑開挖深度為4.15m,箱涵基坑采用Ⅳ拉森鋼板樁+型鋼支撐的支護形式。
U形槽下穿寧波軌道交通1號線高架區間,該段高架區間為單柱下6樁承臺基礎,承臺高2.5m,截面尺寸為1.15m×7.00m,樁基為1.5m鉆孔灌注樁,樁長60m。U形槽結構外邊線距離東側承臺為1.4~3.7m,距離西側承臺為2.0~3.9m。高架區間柱截面尺寸為2.8m×3.2m和3.0m×3.8m,區間梁為預應力混凝土簡支雙線箱梁,厚2m,截面寬度9.2m,跨度35m。
該段高架區間已通車運營,高架區間的變形關系到公共安全,因此該高架區間為本工程基坑施工階段重點保護的對象。為控制高架區間變形,基坑圍護結構采取以下加固措施。
1)U形槽基坑支護形式采用鉆孔灌注樁結合1道混凝土支撐的形式,基坑平面支護體系采用對撐結合小角撐。
4)U形槽底采用水泥攪拌樁作為地基處理樁基,水泥攪拌樁樁徑為500mm,樁頂標高為U形槽底板底標高,樁長10m,梅花形布置。U形槽段總平面如圖1所示。

圖1 U形槽段總平面
借助Midas/NX有限元計算程序,對基坑開挖各施工工況進行模擬,以分析支護結構與土體在各工況下的變形情況。計算中進行如下假定:土層及圍護體為連續、均質、各向同性材料;土體為彈塑性材料,采用HS模型模擬;支護結構及隧道襯砌均為線彈性材料;初始應力僅考慮土體自重,忽略構造應力。
根據已有經驗及相關研究成果,基坑分析范圍邊線距離基坑邊的距離為3H~5H(H為基坑開挖深度)。在上述前提下,結合本項目基坑周邊環境情況,確定三維數值模擬分析的對象尺寸。模型底邊界約束水平和豎直方向位移,左右側邊約束水平位移,頂部邊界自由。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土層和支護結構參數如表1,2所示。

圖2 基坑支護結構和軌道交通結構模型

表1 土層計算參數

表2 支護結構參數
模擬步驟根據設計要求設置,步驟如下:初始應力場計算→形成河道(位移清零)→高架樁基礎及高架結構施工(位移清零)→鐵路框架施工(位移清零)→圍護樁施工(位移清零)→箱涵第1次開挖→箱涵第2次開挖→箱涵拆除支撐→箱涵頂板施工→河道回填→U形槽第1次開挖→U形槽第2次開挖→U形槽拆除支撐→初始應力場計算→形成河道→高架樁基礎及高架結構施工→鐵路框架施工。
各工況下高架樁基礎位移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箱涵開挖期間,高架樁基產生整體向西側和南側的水平位移,東西向水平位移最大值為0.6mm,南北向為1.7mm;豎向位移以沉降為主,最大豎向位移為-1.7mm。

圖3 高架樁基礎位移最大值變化趨勢
河道回填期間,西側樁基東西向水平位移仍表現為向西側位移,但東側樁基表現為向東側位移;南北向水平位移在樁頂和承臺表現為向南側位移,但樁基中部表現為向北側位移,即樁頂和樁身位移反向;豎向位移以沉降為主,最大豎向位移為-1.7mm。
U形槽開挖期間,樁基表現為向基坑開挖方向位移,水平位移以東西向為主。東西向水平位移有較大增長,而南北向水平位移略有下降。樁基豎向位移在靠近基坑位置表現為隆起,隆起最大值為1.9mm;在遠離基坑位置表現為沉降。
受基坑開挖及河道回填影響,高架樁基產生向西、向南側的水平位移,東西向最大水平位移為3.4mm,南北向最大水平位移為3.0mm,分別發生在U形槽基坑開挖和河道回填期間。最大沉降為1.7mm,發生在箱涵基坑開挖期間;最大隆起為1.4mm,發生在U形槽基坑開挖期間。
各工況下高架樁基礎位移變化趨勢如圖4所示。箱涵開挖期間,高架結構產生整體向西側和南側的水平位移,東西向水平位移最大值為0.4mm,南北向為1.1mm;豎向位移以沉降為主,最大豎向位移為-0.2mm。

圖4 高架結構位移最大值變化趨勢
河道回填期間,高架結構仍表現為整體向西側和南側的水平位移,東西向水平位移最大值為0.8mm,南北向為3.6mm;豎向位移以沉降為主,最大豎向位移為-1.2mm。河道回填期間,高架結構無論是水平位移還是豎向位移仍產生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U形槽開挖期間,西側高架結構柱下部表現為向東側的位移,但其他部位結構整體仍表現為向西側和南側的水平位移,東西向水平位移最大值為1.4mm,南北向為3.8mm。結構豎向位移在靠近基坑位置表現為隆起,隆起最大值為1.1mm;在遠離基坑位置表現為沉降。
受基坑開挖及河道回填影響,高架結構產生向西、向南側的水平位移,東西向最大水平位移為1.4,南北向最大水平位移為3.8mm,均發生在U形槽基坑開挖期間。最大沉降為1.2mm,發生在河道回填期間;最大隆起為1.1mm,發生在U形槽基坑開挖期間。
高架結構最大水平及豎向位移均小于DB33/T 1139—2017《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安全保護技術規程》控制值。相鄰柱基最大沉降差發生在河道回填期間,東側兩側相鄰柱基沉降差為3.1mm,西側兩個相鄰柱基沉降差為1.9mm,均小于DB33/T 1139—2017控制值0.001L,即小于35mm。
結合軟土地區某鄰近地鐵高架結構的基坑工程,采用有限元方法評估基坑開挖對鄰近地鐵高架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基坑開挖的進行,地鐵高架樁基礎及高架結構水平位移逐漸增大,由于U形槽基坑距離高架結構很近,最終高架結構豎向位移表現為輕微隆起;通過適當增大支護樁樁徑、增加支護樁樁長,可有效減小基坑施工對鄰近高架結構的影響,最終地鐵高架結構變形被控制在合理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