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黃曉明 邵秋香 崔書德 肖彬 孫坤坤 邱俊芳 劉靜靜
摘要:目的:觀察改良的骶尾部藏毛竇切除皮瓣轉移術治療骶尾部藏毛竇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20年1~8月收治的60例骶尾部藏毛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行改良的骶尾部藏毛竇切除皮瓣轉移術,對照組行常規骶尾部藏毛竇切除術。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創面愈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的藏毛竇皮瓣轉移術的效果較好,可改善創面愈合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骶尾部藏毛竇;改良的骶尾部藏毛竇切除皮瓣轉移術;并發癥
藏毛竇位于臀骶溝或其臨近,常包含毛發或皮膚碎片,一般好發于15~24歲青年,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除常發于骶尾部外,罕見臍、腋窩、陰莖等處。藏毛竇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系,患者可無明顯臨床癥狀,若繼發感染,首發癥狀是在骶尾部發生急性膿腫,局部有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特點。藏毛竇最佳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可減少反復發作的可能性[1]。本研究主要觀察改良骶尾部藏毛竇切除皮瓣轉移術治療骶尾部藏毛竇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20年1~8月收治的60例骶尾部藏毛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24~33歲,平均年齡(26.82±1.28)歲;平均BMI(21.54±1.36) kg/cm2;平均病程(1.30±0.20)月。對照組男23例,女7例;年齡20~31歲,平均年齡(24.75±2.18)歲;平均BMI(21.29±1.13) kg/cm2;平均病程(1.21±0.32)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手術方法
1.2.1 觀察組
行改良的骶尾部藏毛竇皮瓣轉移術。麻醉,取折刀體位,固定并充分暴露臀溝;以臀溝中線向左偏移約2 cm為長軸,以包含所有病灶為原則作邊長為7 cm的等邊菱形,各銳角為60°,鈍角為120°,以菱形右底邊向右側臀部再作一邊長7 cm的菱形作皮瓣用;手術區嚴格按照無菌規范消毒后鋪無菌手術巾;沿標記線逐層切開菱形各邊,裁剪皮瓣;病灶區切除,深度達骶骨筋膜水平,并將切除病灶留取標本送病理;同法游離菱形全層皮瓣及皮下組織,皮瓣移植時確保對合皮瓣無張力為度;在創面基底部放置負壓引流管同時將菱形皮瓣推移至病灶創面對合整齊后進行皮瓣縫合;術后按時更換輔料。
1.2.2 對照組
行常規骶尾部藏毛竇切除術。在麻醉下切除病變組織,后縫合傷口兩側皮膚與骶骨筋,使大部分傷口一期愈合,中間一部分傷口由肉芽組織進行自我愈合。
1.3 觀察指標
(1)創面愈合情況:完全愈合、部分愈合、不愈合,愈合率=完全愈合率+部分愈合率。(2)并發癥發生率:感染、出血、切口不愈合。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創面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創面愈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藏毛竇是在骶尾部臀間裂的軟組織內一種慢性竇道或囊腫,內藏毛發是其特征。藏毛竇一般好發于青少年毛發增生活躍期,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手術是治療藏毛竇的有效方法。改良藏毛竇皮瓣轉移術能大大降低手術風險性,提高安全性,不僅能降低感染、出血、切口不愈合的發生率,降低各種并發癥發生率,還有利于創面恢復,與其他術式相比創面愈合率更高,間接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創面愈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改良的藏毛竇皮瓣轉移術的效果較好,可改善創面愈合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查選平,林妹,雷馥銘,等.三角形筋膜皮瓣轉移修復術治療骶尾部復雜藏毛竇的臨床療效[J].中國臨床醫學,2020,27(5):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