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鋒
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滯麻醉應用于胸腰椎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20年5月~2021年2月82例行胸腰椎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麻醉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觀察組采取硬膜外麻醉,對照組采取腰硬麻醉,比較兩組麻醉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12%,高于對照組的78.05%(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88%,低于對照組的17.07%(P<0.05)。觀察組鎮痛時間較對照組短,術后1 h、3 h、5 h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麻醉滿意率為92.68%,高于對照組的68.29%(P<0.05)。結論:胸腰椎手術患者應用硬膜外阻滯麻醉可提升患者麻醉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胸腰椎手術;硬膜外阻滯麻醉;腰硬麻醉
近年來,胸腰椎手術比例明顯增加,而手術通常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患者死亡。在手術風險中,麻醉風險為主要風險之一,麻醉效果的好壞將會影響患者麻醉質量,決定手術成敗[1]。本研究分析胸腰椎手術采用硬膜外阻滯麻醉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2月行胸腰椎手術的8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麻醉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21例,女20;平均年齡(45.45±5.37)歲。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齡(45.56±5.40)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對照組采取硬膜麻醉,采取持續硬膜麻醉,采用利多卡因1 ml(國藥準字H20065388)+羅哌卡因麻醉1 ml(國藥準字H20113381),對患者開放靜脈通道,選擇L2~L3或L3~L4穿刺,待阻力消失,直至腦脊液流出表示穿刺成功。觀察組采取腰硬外麻醉,采取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引導患者側臥或坐臥進行穿刺,穿刺于L3-L4間隙,于患者蛛網膜下腔采用10%葡萄糖100 ml+羅哌卡因1 ml注射,腰麻針抽出后,向頭端硬膜外置管3 cm,待固定硬膜外導管固定后,推注40 s后換仰臥位。手術過程中,應對患者的呼吸循環紊亂、高低血壓等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麻醉效果,顯效:患者的麻醉效果顯著,無痛感;有效:患者麻醉效果較好;無效:患者麻醉效果不佳,疼痛顯著。(2)比較兩組麻醉滿意度。(3)比較兩組鎮痛時間和不同時間段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疼痛程度,分數越低疼痛越輕。(4)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12%,高于對照組的78.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麻醉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麻醉滿意率為92.68%,高于對照組的68.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鎮痛時間及不同時段VAS評分比較
觀察組鎮痛時間較對照組短,術后1 h、3 h、5 h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血壓不穩2例、鎮痛不佳2例、心動過緩3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7.07%;觀察組出現血壓不穩1例、鎮痛不佳1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4.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胸腰椎手術為臨床常見的手術方式,可提升鎮痛效果,改善患者疼痛情況,縮短鎮痛時間,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為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況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將硬膜外阻滯麻醉應用到胸腰椎手術患者中,可獲得顯著麻醉效果,從而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麻醉滿意率高于對照組,鎮痛時間較對照組短,術后1 h、3 h、5 h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胸腰椎手術患者采取腰硬麻醉可提升患者麻醉效果,縮短患者鎮痛時間,降低疼痛評分。
參考文獻
[1]李輝.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在腹腔鏡手術治療老年直腸癌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11):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