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福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中應用阿替普酶與尿激酶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單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采用尿激酶治療,觀察組采用阿替普酶治療。比較兩組神經功能。結果:觀察組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結論:阿替普酶用于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效果優于尿激酶,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效果明顯。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阿替普酶;尿激酶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比較常見的疾病。靜脈溶栓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主要方法,早期以及超早期溶栓的治療效果顯著,而且操作比較簡單。在溶栓治療過程中,不同藥物的治療效果存在差異,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是溶栓治療的常用藥物[1]。有研究報道,阿替普酶藥物的治療效更為顯著,恢復神經功能,而且治療安全度高。本研究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治療中應用阿替普酶與尿激酶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單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42~69歲,平均(54.6±4.5)歲。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3~68歲,平均(54.4±4.6)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劑量100~150萬單位,加入生理鹽水100 ml,持續靜脈滴注30 min。觀察組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劑量0.9 mg/kg,總劑量的10%靜脈注射,且1 min內注射完,剩余藥液加入生理鹽水100 ml,持續靜脈滴注1 h。兩組均予以常規改善循環類藥物及基礎疾病治療,密切觀察病情和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
參考NIHSS評分量表分析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3 h、24 h、3 d,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見于老年人群,是由于血小板與粥樣硬化斑塊聚集所致。急性腦梗死需要早期治療,控制疾病進展。靜脈溶栓是治療腦梗死的常見方法,效果顯著。
尿激酶為第一代溶栓類藥物,對纖溶酶原產生直接作用,激活血栓中的纖溶酶,改善循環,加快血栓的溶解速度。尿激酶還能降解血液循環中的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發揮溶栓和預防再梗死的作用。但是在治療中患者存在全身出血的風險,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不利于康復。阿替普酶為新一代溶栓藥物,是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由糖蛋白組成,利用分子結構中的賴氨酸殘基將血栓中的纖維蛋白清除,激活血栓中的纖維蛋白溶酶原,對纖維蛋白產生破壞,對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產生抑制,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治療后能快速恢復血流情況,改善缺血半暗帶腦細胞的情況,加快神經功能的恢復速度,增加腦組織的灌注,改善缺陷細胞,降低腦細胞的損傷,加快腦神經恢復。阿替普酶相對于其它溶栓藥物更具備優勢。
阿替普酶對血栓的選擇性比較強,溶栓速度比較快,并發癥比較少,給藥后對血漿的纖維蛋白原產生調節作用更為明顯。纖維蛋白原屬于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與腦梗死的發生存在明顯關系。阿替普酶對血栓部位產生定向作用,加快溶栓的速度。阿替普酶相對于尿激酶來說,治療優勢更為明顯,對于腦部循環的改善作用比較強,能發揮出良好的溶栓作用,改善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中的成分,減輕氧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對機體的炎癥介質釋放也會起到調節作用,加快疾病的恢復速度。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尿激酶與阿替普酶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藥物,但阿替普酶療效更為明顯,可加快神經功能的恢復速度。
參考文獻
[1]施湘峰.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