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剛
摘要:目的:研究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結腸多發息肉的價值。方法:選擇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北京市房山區第一醫院行結腸鏡下治療的192例結腸多發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術中息肉摘除方法分為一般治療組和特殊治療組,每組96例。一般治療組實施結腸鏡下活檢鉗夾除,特殊治療組實施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比較兩組術后復發、術后出血及術后息肉殘留情況。結果:特殊治療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短于一般治療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特殊治療組術后復發率、術后出血率低于一般治療組(P<0.05),兩組術后息肉殘留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結腸多發息肉的臨床效果理想,可顯著縮短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降低術后復發、術后出血發生率,安全可靠。
關鍵詞:結腸多發息肉;結腸鏡;高頻電切除;活檢鉗夾除
乙狀結腸息肉是指乙狀結腸黏膜表面向腸腔隆起的病變,患者表現以腹痛、便血為主,目前被證實與遺傳因素和飲食生活習慣存在關聯。結腸多發息肉存有惡變的可能性,因此一經發現要盡早切除[1]。結腸鏡是診療結腸疾病的重要工具,同時還可通過結腸鏡直接進行鏡下切除。但是不同切除方式的療效及安全性存在一定差異。本研究主要探討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結腸多發息肉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北京市房山區第一醫院行結腸鏡下治療的192例結腸多發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術中息肉摘除方法分為一般治療組和特殊治療組,每組96例。一般治療組男46例,女50例;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78歲,平均(45.13±11.33)歲;最短病程1個月,最長病程20個月,平均(10.25±2.88)個月。特殊治療組男53例,女43例;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83歲,平均(46.09±10.21)歲;最短病程1個月,最長病程21個月,平均(10.28±2.8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滿足結腸多發息肉診斷標準,并經結腸鏡檢查后確診;患者及其家屬自愿配合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結腸鏡檢查禁忌的患者;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惡性息肉的患者;合并重要臟器嚴重疾病的患者[2]。
1.2 手術方法
術前,兩組患者均接受血常規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傳染病檢查,清潔腸道(術前6 h禁食禁飲,術前4 h給予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溶液口服,首次給予800 ml,之后每隔15 min給予250 ml,直至給予2000 ml,腸道排空后準備手術)。電子結腸鏡型號為Fujinons-201,高頻處理器型號為OlyPmu-20[3]。患者保持側臥位,給予丁卡因膠漿麻醉,結腸鏡頭部潤滑之后通過肛門放在腸道內部,了解腸道黏膜顏色和腸道皺裂情況,判斷多發息肉的大小與表面光滑性[4]。一般治療組實施結腸鏡下活檢鉗夾除,即圈套器套住切除病變組織,行病理檢查,完全套住息肉蒂部后逐步收緊,調整鏡頭參數,以病理檢查結果為依據,切除病變組織。特殊治療組實施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利用結腸鏡明確病灶部位,引進高頻電流切除息肉,了解切割創面出血情況,利用異物鉗取出息肉進行病理檢驗。基底部分推注腎上腺素生理鹽水8 ml,確保息肉基底以及黏膜下層分離,圈套器套住瘤體切割。若瘤體較大,適當充氣,使腸腔擴張,拉緊圈套器,最大化控制和對面腸壁接觸[5]。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比較兩組術后復發、術后出血及術后息肉殘留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對比
特殊治療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短于一般治療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復發、術后出血及術后息肉殘留情況對比
特殊治療組術后復發1例(1.0%),術后出血5例(5.2%),術后息肉殘留3例(3.0%)。一般治療組患者術后復發8例(占比8.0%),術后出血13例(13.0%),術后息肉殘留1例(1.0%)。特殊治療組術后復發率、術后出血率低于一般治療組(P<0.05),兩組術后息肉殘留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結腸息肉屬于臨床上常見、多發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大腸黏膜的息肉性病變。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好發于70歲以上人群,部分患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部分情況下無需臨床治療即可好轉[6~7]。但是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結腸息肉的發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息肉直徑被認為是癌變的影響因素,尤其是直徑大于2 cm的息肉,一旦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隨著息肉的惡性病變,極有可能引發大腸癌[8~9]。為了杜絕結腸息肉的癌變風險,越來越多的患者會選擇手術切除息肉。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治療結腸息肉的有效手段,但傳統手術的創傷性較大,術后恢復效果較差。隨著內鏡技術的出現以及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結腸鏡下切除息肉已成為治療結腸息肉的重要手段,可降低患者癌變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特殊治療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進食時間短于一般治療組(P<0.05);兩組手術時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特殊治療組術后復發率、術后出血率低于一般治療組(P<0.05),兩組術后息肉殘留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這充分明確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能夠加快結腸多發息肉患者術后恢復,控制疾病復發現象,增強臨床治療的有效性。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主要利用高頻電極和組織間隙火花及放電作用,使病變組織表面凝固失活而發揮有效切除息肉的作用。而活檢鉗夾切除是通過直接阻斷息肉蒂部血管的正常生長,讓息肉缺血壞死,最終達到息肉排出體外的目的[10~12]。因為沒有加工息肉的基底部,患者術后會潛在出血,息肉生長過程血供相對豐富,導致疾病復發。高頻電凝切除手術過程相對簡便,可控制手術風險,更適合老年人群[8]。需要注意的是,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治療出血的發生于電凝不足有關,特別是蒂較粗的患者由于中央血管未充分電凝可出現。同時,過度電凝也會導致組織損傷,在脫痂后將引發遲發性出血。因此,在結腸鏡下高頻電切除治療過程中要把握好電凝深度,進一步降低其出血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楊真真,賀馨,端翔,等.日間手術模式應用于結腸鏡下大腸息肉切除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實用臨床醫學(江西),2020,21(1):1-3,7.
[2]鈕佳.內鏡下診治結腸息肉27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21):110-111.
[3]湛琪.132例結腸鏡下結腸息肉電切術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6):200-201.
[4]孫慶勇,王圣龍,張士榮.結腸鏡下凝切封閉術治療結直腸息肉162例效果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20,40(3):49-50.
[5]王超,吳中仁,吳杰偉,等.無痛結腸鏡下行結腸息肉高頻電切術的臨床研究[J].健康必讀,2020(18):51.
[6]高建茹,張慧明,趙凱豐.無痛腸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老年結腸多發息肉61例臨床分析[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3(2):37-39.
[7]王晨宇,華龍,姚坤厚,等.無痛腸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老年結腸多發息肉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0):81-82.
[8]馬師洋,張莉,宋亞華,等.比較注水腸鏡與傳統注氣腸鏡檢查對老年患者結腸息肉檢出率的影響[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7,26(2):188-190.
[9]陳碧茹,陳桂權,陳曉春,等.內鏡下可反復開閉金屬夾在結腸息肉電切術后遲發性出血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24):2971-2974.
[10]侯玉梅,穆振斌.結腸鏡下息肉切除后致缺血性結腸炎4例[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9,31(5):65-66.
[11]馬軍霞,魏文高.胃腸鏡下電凝切除治療胃結腸息肉的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J].母嬰世界,2019,(21):49.
[12]楊俊川.內鏡黏膜切除術(EMR)治療結腸廣基息肉的臨床效果[J].河南外科學雜志,2020,26(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