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丙松
摘要:目的:研究肺部腫瘤診斷中運用放射技術的效果。方法:隨機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醫院就診的145例肺部腫瘤患者,按就診順序分為核磁共振診斷組73例和CT診斷組72例。以病理組織檢查為金標準,對比兩組診斷符合率和檢出率。結果:CT診斷組診斷符合率為93.06%,高于核磁共振診斷組的82.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診斷組良性腫瘤肺錯構瘤的檢出率為26.87%,惡性腫瘤周圍型肺部腫瘤的檢出率為16.42%、彌漫型肺部腫瘤的檢出率為28.36%,與核磁共振診斷組同指標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CT診斷組中央型肺部腫瘤檢出率28.36%與核磁共振診斷組檢出率13.33%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肺部腫瘤診斷中運用CT診斷效果更好。
關鍵詞:肺部腫瘤;放射性技術;CT;核磁共振
早期肺部腫瘤無特異性臨床特征,易出現誤診和漏診。臨床試驗發現,肺部腫瘤在初期沒有抗體病癥,因此易發生誤診和錯診。CT、X線檢查為臨床常用的放射技術診斷方法,與X線對比,CT檢查分辨率高,用于肺部腫瘤診斷時,可以清楚顯現腫物位置、大小、形狀、密度、腫物與周邊組織的關系等,有操作簡單、可反復檢查等優點[1]。同時,CT檢查還可清楚顯示肺部紋理,分辨肺部的解剖結構是否發生病變,故而診斷效果更為理想。本研究選取肺部腫瘤患者為觀察對象,研究肺部腫瘤診斷中運用放射技術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醫院就診的145例肺部腫瘤患者,按就診順序分為核磁共振診斷組73例和CT診斷組72例。CT診斷組男30例,女42例;平均年齡(47.56±3.72)歲。核磁共振診斷組男36例,女37例;平均年齡(48.67±3.53)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所有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檢查方法
1.2.1 CT診斷組
運用16排螺旋CT(日立ECLOS 16)進行胸部平掃,檢查過程中指導患者呼吸氣方式,吸氣后屏息。探測儀層厚5 mm、層距5 mm、間距0.938,寬度128 cm×0.625 cm,掃描范圍是胸腔入口到膈肌下3~4 cm。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增強掃描,開放靜脈通道,注入80 ml對比劑,以2.5 ml/s的速率,獲得相對應圖像。
1.2.2 核磁共振診斷組
運用1.5T核磁共振儀(美國GESIGNATM Creator)進行整個胸部掃描,避免遺漏病灶。正常運用SE序列,取T1加權像,T2加權像的橫剖面和矢狀面等圖像,層厚控制在5~8 mm,進行呼吸補償,降低偽影。
1.3 觀察指標
以病理組織檢查為金標準,對比兩組診斷符合率和檢出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診斷符合率對比
CT診斷組診斷符合率為93.06%,高于核磁共振診斷組的82.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診斷結果對比
CT診斷組良性腫瘤肺錯構瘤的檢出率為26.87%(18/67),惡性腫瘤周圍型肺部腫瘤的檢出率為16.42%(11/67)、彌漫型肺部腫瘤的檢出率為28.36%(19/67),與核磁共振診斷組同指標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CT診斷組中央型肺部腫瘤檢出率28.36%(19/67)與核磁共振診斷組檢出率13.33%(8/60)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CT和核磁共振均可用于肺部腫瘤的診斷。因為絕大多數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在密度上存在差異,且偏惡性的腫瘤常伴血管、支氣管、縱隔的破壞,造影劑進入病變組織會發生明顯強化。因此,CT掃描可用于觀察腫瘤的部位、大小、數目、形態,腫瘤內血供、壞死、囊變、鈣化及腫瘤周圍組織水腫、注射造影劑后強化等多方面,從而對腫瘤作出定位和定性診斷。本研究結果顯示:CT診斷組診斷符合率為93.06%,高于核磁共振診斷組的82.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T診斷組良性腫瘤肺錯構瘤的檢出率為26.87%,惡性腫瘤周圍型肺部腫瘤的檢出率為16.42%、彌漫型肺部腫瘤的檢出率為28.36%,與核磁共振診斷組同指標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CT診斷組中央型肺部腫瘤檢出率28.36%與核磁共振診斷組檢出率13.33%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肺部腫瘤診斷中放射技術的效果,臨床不僅可以把CT作為初篩肺部腫瘤的方式,還可以把其作為診斷和辨別肺部腫瘤性質的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1]甘志蘭,趙劍波,晏毅杰.關于不同放射診斷方法鑒別肺癌與良性腫瘤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2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