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娜 張敏杰
摘要:目的:分析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鄰水縣人民醫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需輸液治療的新生兒8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采用頭皮靜脈輸液,觀察組采用靜脈留置針輸液。比較兩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阻塞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阻塞率、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新生兒護理中實施靜脈留置針輸液,減輕了對新生兒血管的損害,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屬護理滿意度,降低了阻塞和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護理質量。
關鍵詞:靜脈留置針;新生兒護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新生兒好動、哭鬧,是天性使然。這通常會造成輸液時拔管、脫管等需重復穿刺的現象,特別是常規靜脈輸液時,對患兒的血管及穿刺處的皮膚均有損傷[1~2]。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輸液中已經越來越受到家屬的歡迎。本研究旨在分析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鄰水縣人民醫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需輸液治療的新生兒8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7例,女41例;日齡2~30 d,平均(10.12±3.24) d。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輸液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頭皮穿刺輸液。常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左手固定新生兒頭部靜脈的兩端,右手捏住針柄進針,進針角度為5°~10°,回血后放平針頭,并再稍向內進針后固定針柄,放開止血帶和調節器;觀察液體滴注暢通后采用醫用膠布固定針頭,并固定新生兒的肢體。
1.2.2 觀察組
采取靜脈留置針輸液,選擇美國BD公司產的BD24密閉式靜脈留置針。(1)穿刺置管。穿刺部位一般選擇額前正中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手背靜脈以及前臂中下段靜脈。對穿刺部位進行血管檢查,確定穿刺血管后,常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用左手繃緊穿刺部位皮膚,右手持針翼部位將針頭的斜面朝上,外套管和針芯約以30°的角度刺入血管中,如出現回血就將穿刺角度降低10°左右,并再向血管內部刺入2 mm,最后將針芯緩慢向外拔出5 mm;右手持外套管,用針芯作支撐,沿著穿刺血管方向慢慢推進,在完全推進靜脈后將針芯拔出,并放開止血帶;液體滴注暢通后,連接肝素帽,用透明敷貼固定留置針和延長管,標注新生兒的各項信息,調整調速器,使滴注保持合理的流速。(2)封管。采用生理鹽水注射液封管法,于靜脈滴注完成后,撤走輸液器,將3 ml的封管液緩慢推注至靜脈中,在推封管液的過程中逐漸拔針,保持留置針內部充滿封管液;將留置針夾子放置在最低處,封管每12 h一次。(3)留置期護理。新生兒靜脈留置針留置時間一般為3~5 d,護理人員每天用聚維酮碘、乙醇為新生兒穿刺部位周圍部位消毒,覆蓋透明薄膜;每次靜脈滴注前應檢查留置套管內有無血凝塊,確認沒有血凝塊后,常規消毒穿刺點、待干,再進行頭皮針插入。(4)拔針。保持穿刺血管的縱軸與套管針的縱軸處于平行狀態,緩慢拔出留置針,并在即將拔出時迅速將針頭拔出,使用無菌棉簽按壓穿刺點,2 min無出血現象即可認為完成。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新生兒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阻塞率、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阻塞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阻塞率、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本研究中,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家屬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而阻塞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在新生兒的輸液護理中,靜脈留置針法確實比常規頭皮穿刺輸液的效果要好,減少了穿刺的次數,減少了對血管的損傷,加上護理到位,阻塞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大大減少,家屬的滿意度自然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護理中實施靜脈留置針輸液減輕了對新生兒血管的損害,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家屬護理滿意度,降低了阻塞和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琳.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9,26(1):82.
[2]聶影.探究新生兒靜脈留置針護理中預見性護理的應用[J].名醫,2019(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