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 吳青媛
摘要:目的:探討袋鼠式護理至產后4周對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純母乳喂養率及泌乳量的影響。方法:采用2019年3月~6月100例經陰道分娩的初產婦及健康足月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給予袋鼠式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產婦的母親角色適應水平、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出院當天純母乳喂養率、泌乳量及產后42 d純母乳喂養率。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母親角色適應評分、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當天,觀察組產婦泌乳量多或中者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出院當天純母乳喂養率、產后42 d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袋鼠式護理至產后4周能幫助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提高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產后42 d純母乳喂養率,增加泌乳量。
關鍵詞:袋鼠式護理;新生兒;初產婦
袋鼠式護理對母親角色適應及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的影響,國內鮮見報告。自然分娩的初產婦進行袋鼠式護理,可以幫助母親盡快適應新角色,提高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使其沒有壓力地度過產褥期[1]。本研究分析袋鼠式護理至產后4周對初產婦母親角色適應、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純母乳喂養率及泌乳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鎮江市某三級甲醫院2019年3月~6月產科收治的100例經陰道分娩的初產婦及健康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對照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7.59±5.22)歲;平均孕周(39.35±1.09)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3 432.8±433.29) g;身高(50.23±1.13) cm;1 min APgar評分(9.77±0.48)分。對照組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7.63±5.22)歲;平均孕周(39.52±3.41)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3 319.8±370.89) g;身高(50.02±1.06) cm;1 min APgar評分(9.82±0.39)分。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助產士在新生兒娩出后快速清理呼吸道,擦干新生兒身上的羊水、血跡,待臍帶搏動停止后給予一次斷臍,進行產科常規護理,如按腳印、接種疫苗、測體質量與身高等,出院后接受常規隨訪和健康教育。
1.2.2 觀察組
給予常規護理聯合袋鼠式護理。(1)培訓研究人員。干預前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參照世界衛生組織于2003年公布的《袋鼠式護理實用指南》,包括實施袋鼠式護理的目的和意義、具體實施細則、生命體征監測、新生兒窒息的搶救處理、與家屬溝通技巧、量表的使用及相關注意事項等。(2)干預內容。準備階段:松解嬰兒襁褓,脫去衣服,更換好紙尿褲,尿布包裹的區域盡可能減少,露出較多的皮膚與母親接觸,做好新生兒保暖工作如穿上小襪子,以減少體溫散失;實施階段:準備工作完成后抱新生兒至產婦裸露的胸前,使新生兒以俯臥位“青蛙狀”爬服在母親裸露的胸前,指導產婦一手托住寶寶臀部,另一只手放于背部,防止下滑影響護理效果。(3)干預時間及頻次。產婦及新生兒每日進行2 h袋鼠式護理,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不少于60 min,干預至產后4周。皮膚接觸過程中應有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床旁指導,經常巡視并監測母嬰的生命體征,提前備好吸氧裝置、監護儀等急救物品,若過程中出現緊急情況應及時處理。(4)操作指導與依從性檢測,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每天到病房一對一指導產婦袋鼠式護理,直至其能自主熟練完成。發放袋鼠式護理操作日志,囑產婦每天袋鼠式護理后準確記錄,42 d門診隨訪時帶回。出院后每周對產婦進行2次電話隨訪,監督其是否實施到位。
1.3 觀察指標
(1)母親角色適應問卷。所有條目均按Likert5級評分,從“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分別賦值1~5分。總分16~80分,得分越高說明母親角色適應水平越好。64~80分為適應良好,48~63分為適應中等,≤47分為適應差。(2)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BSES)。該量表共30個條目,包括技能和內心活動2個維度,每個維度各15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總分30~150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越高。(3)純母乳喂養率及泌乳量、產后42 d純母乳喂養率。出院時純母乳喂養率(除母乳外,不添加包括水在內的其他任何液體或固體食物);出院當天泌乳量,泌乳量包括多、中、少、無。“多”指吸吮后有大量乳汁可排出;“中”指吸吮后無乳汁排出;“少”指吸吮時新生兒仍哭鬧,吸吮完成后新生兒不能安靜入睡;“無”指無乳汁分泌。由母嬰專科護理人員于產婦出院當天對其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定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產婦母親角色適應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產婦母親角色適應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后,觀察組母親角色適應評分為(68.57±5.19)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0.64±9.4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評分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 兩組產婦出院當天泌乳量、純母乳喂養率及產后42 d純母乳喂養率比較
出院當天,觀察組產婦泌乳量多或中者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出院當天純母乳喂養率、產后42 d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袋鼠式護理是指母親以類似袋鼠照顧新生兒的的方式,將新生兒肌膚對肌膚貼在母親胸口,在皮膚接觸過程中滿足新生兒及產婦雙方的生理及心理需求[2]。袋鼠式護理能促進初產婦適應母親角色,緩解心理壓力,在護理過程中增加雙方的互動,產婦能及時了解寶寶的需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提高母乳喂養的幾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4周后,觀察組母親角色適應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干預后,初產婦角色適應情況明顯好轉,可以讓產婦更好的適應母親角色,減輕產婦焦慮和抑郁情緒,增加產婦照顧嬰兒的信心,提升母親角色適應能力。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兩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評分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實施袋鼠式護理干預后,通過母親的撫摸、乳汁刺激等,提高了新生兒覓食反應和吸吮動作,有效增強初產婦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此外,醫護人員幫助產婦開展袋鼠式護理后,對產婦母乳喂養技能進行有效指導,提高了產婦照顧新生兒的自信心以及依從性,增加了產婦的泌乳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院時泌乳量多或中者高于對照組(P<0.05)。此外觀察組出院當天純母乳喂養率、產后42 d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袋鼠式護理干預可促進母乳喂養,幫助產婦盡快建立純母乳喂養。
參考文獻
[1]周曉娟.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母乳喂養影響的情況分析[J].養生保健指南,2019(18):199.
[2]陳莎,文元爽,鄧黎.袋鼠式護理對母乳喂養,新生兒神經行為及新生兒疼痛的影響分析[J]. 養生保健指南,2020(1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