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聯眾
摘要:“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目的是轉向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與創新創造能力的發展。以學生作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教輔報刊,應積極響應這一政策的號召,對自身的編輯宗旨、編輯追求、編輯策略、編輯能力、編輯視野相應做出重大調整,從而提升自己的辦報辦刊品質,變教學輔導類報刊為教育輔助類報刊,實現育人目標、育人方式、育人路徑的轉向。
關鍵詞:“雙減”;教輔報刊;應對;策略
2021年7月24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意見》的出臺與實施,對當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現狀產生極大的影響,并為教學工作及周邊生態帶來一系列的聯動。
作為承擔重要的教學輔助功能與學習補充作用的專業類報刊,教輔報刊的讀者對象即是全體在校學生,并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為己任。在“雙減”政策這一大背景下,教輔報刊也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和沖擊,有鑒于此,教輔報刊必須面對現實,因應政策和時代的召喚,主動滿足讀者和用戶的需求,才能夠保證自身的發展。這就要求教輔報刊必須反思和審視自身,對自身的編輯方向和編輯策略做出重大的調整,才能真正滿足時代和讀者的需求,同時保證自身的發展。
筆者認為,“雙減”政策的出臺與深化推行,必將極大地改變教輔報刊的生存環境與發行前景。作為受政策影響最為敏感的媒體,教輔報刊必須積極應對政策的調整與市場的變更,積極主動實現以下的五個轉向。
編輯宗旨是報刊發展的導向和指針,站位較高、指向明確的編輯宗旨能夠確保報刊的良性和快速發展。作為教學輔導類報刊,誕生之初的編輯宗旨都是為學科教學服務的,重在對學生學科知識的系統傳授和考試分數、應試能力的盡力提升。相對而言,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和個體的全面發展普遍存在重視不夠的現象。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工作的根本和核心是立德樹人,這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和長期目標。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做了重要講話,圍繞新時期我國人才培養的根本問題,他突出強調了“六個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語重心長,深刻闡明了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基本規格以及培養重點。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各級各類學校要確立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強化和落實。學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特別要在教育教學中做好四個加強:首先要加強對全體學生的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其次要加強體育,這是教育的薄弱環節;再次要加強美育,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修養納入到育人過程中;最后要加強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習慣。習總書記的講話,明確了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不僅為基礎教育改革指明了育人方向,也為教材建設以及教輔報刊的編輯出版提供了明確指針和重要遵循。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和育人方向育人目標的調整,學生的應試訓練時間與題量會大大減少,也會促使更多的教輔報刊調整自己的辦報辦刊方向,將原先更多關注學科學習和專業知識傳授的編輯宗旨,轉向更為關注人的整體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和優秀文化傳承上來。
基礎教育改革的育人方向直接影響著教輔報刊的辦報辦刊宗旨和方向。“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問題,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教輔報刊工作者也必須認真思考,進而逐步落實到自己的編輯工作中。教輔報刊工作者應該時刻牢記黨的教育方針,時刻牢記教輔媒體的神圣使命,精心編輯每份報紙、每期刊物,精心謀劃每個版面、每個欄目,在報刊編輯、印制、發行的全過程落實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
編輯追求既要立足現實,滿足和解決報刊發展的生存本能和具體需要,同時還要帶有一定的積極理想和超越色彩。編輯追求應該既有現實性又有理想性,以現實性為基礎,以理想性為目標,只有解決好二者的辯證依存關系,才能使報刊的發展真正進入快車道。
無可諱言,教輔報刊作為文化企業的現實產品,其本身帶有商品的本質屬性。作為教輔報刊的編輯者,追求企業的利潤,也是辦報辦刊的目的之一,應該得到公允的認可。但更不可否認的是,教輔報刊同樣屬于媒體,具有媒體的自身特性,天然的帶有傳承文明、傳播文化、傳授知識、傳達信息、傳遞精神的重要使命。教輔報刊作為面向未成年人的社會媒體,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更為重大更為緊迫。相對于其他社會媒體,教輔報刊編輯更應該不斷強調和始終追求的,是教輔報刊作為媒體的天然使命和社會效益,是面對未成年人和服務祖國花朵的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倫理意識。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教輔報刊的編輯追求,應該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積極維護學生的權益,始終突出社會效益,不斷追求以人為本,一切以解放學生的身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目標和出發點。首先應以擴大和追求社會效益為自己的最重要最初始的編輯追求,在積極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不斷提高為讀者服務的意識,強化市場觀念用戶觀念,兼顧企業的經濟效益。
“雙減”政策的目的是要轉變教育教學導向,徹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變技能教育為全人教育。教輔報刊應以“雙減”政策為導向,適時調整自身的編輯追求,變“教學輔導”為“教育輔助”,主動提高自身站位,實現高端定位,在實現立德樹人的同時,跳出學科教學、題目訓練、應試輔導的窠臼,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徹底解放其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隨著這一編輯追求的實現,教輔報刊才能真正獲得學生、教師和家長的信任。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動,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將趁勢推進,進一步走向深化發展。隨之而來的,教輔類報刊的編輯策略也將隨之改變,變得更有具體指向和針對意義、實際價值。
首先,教輔報刊的編輯策略要積極服務課程改革。當前,新課程改革已全面進入深水區,學校的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各級各類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實施方案,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規定的所有課程。其次是學校對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做整體設計規劃,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教輔報刊應及時調整自己的編輯策略,為課程改革做好服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發揮教輔報刊的獨特作用,將國家規定課程落實中涌現出來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正確解讀、快捷便利地傳播開來,擴散出去。第二,為學校建設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及時提供幫助。第三,利用報刊為載體,搭建課程探索和改革的合理平臺,調動更多的作者讀者,特別是一線教育工作者參與到課程深化與改革的進程中來。
其次,教輔報刊的編輯策略要主動服務教材調整。統編教材的全面覆蓋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以語文學科來說,過去“一標多本”,國家審定的新課標小學語文教材有十二套,初中語文教材有十套,高中語文教材有八套,多種多樣的語文教材版本導致語文教學教輔類報刊無所適從,為充分滿足讀者的具體需求,有些報刊無可奈何只好編輯出版各種不同版本的報刊品種,自然導致了教輔報刊的“一號多刊”或“一號多版”。
統編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實施,是這幾類教學輔導類報刊的福音。隨著教材改革的深化,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統編本教材已經全面推開,極大地改善了教輔報刊中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習輔導類報刊的辦刊環境,使不斷分版分刊的勢頭得到了遏制,使相關報刊編輯部能夠集中精神和精力,提高刊物的質量,使教輔類報刊進一步成為教材的有益補充。
再次,教輔報刊的編輯策略要大力服務課堂教學。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改革也在不斷深化。特別是新課改以來,大多數學校的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課堂改革到了關鍵地步,怎樣才能由“以教為主”走向“以學為主”的深入轉變,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接受型學習變為探究性學習,從強制性學習轉為自主選擇學習,從淺層學習進入深度學習,由單一型學習轉向多樣化學習?這是擺在一線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課題。面對新課堂教學改革成果如何順利實現落地轉化的問題,廣大一線教師仍然有不少困惑,特別是缺少行之有效的操作辦法和能落到實處的操作模式。這就需要教輔報刊展現自身的平臺優勢,發揮報刊服務學術共同體的交流溝通作用,不斷展示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發現獨特的課堂示范典型,推廣可效仿的課堂教學路徑,優化課堂教學技巧與方法,不斷為一線廣大教師傳經送寶、排憂解難,凸顯自身的服務價值與存在意義。
最后,教輔報刊的編輯策略要深入服務考試評價。考試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主要手段,既關系整個學業效果的檢測,也關系著教育教學的整體導向。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和強調教育評價的問題,并特別語重心長地指出,應該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強調,必須要徹底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樹立破五唯意識,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不良傾向。國家已經明確,今后在中考和高考中要逐步加大綜合素質評價在學生錄取中參考的分量。
作為教育傳媒工作者,必須協助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和考試環節把握好導向。教輔報刊可一改單一的考試評價方式,導向性地展示全新的評價模式和評價辦法,起到糾偏和引領的作用。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各項資源,舉辦各類展示特長提升素質的線上、線下活動,吸引學有余力的學生和具備相關特長的學生主動參與,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充分展示提供相應平臺,以他們在活動中取得的成績,作為多元評價的有益參考和補充。
編輯宗旨能否精準落實到位?編輯追求能否取得最佳平衡點?編輯策略是否適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能力的高低。編輯能力的出眾與否,既決定著編輯個人的發展前景,也制約著報刊的整體出路。編輯能力需要根據實際需求不斷提升,還需要根據條件變化靈活轉向。
隨著“雙減”政策的持續與深化,對教輔報刊的編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會促使其進一步轉向。教輔報刊不單單要進入課堂,成為學科教學的重要助手和有益補充,更要以其生動活潑的版面安排、豐富精彩的稿件內容、適應學生年齡和心理的處理方式以及多媒體融合的呈現手段,占據學生的課外閱讀時段,這就對教輔報刊的編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復合性要求。在這一新的形勢下,編輯僅僅具有相關稿件的裁剪和編排能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
教輔報刊的編輯不僅要具備高超的語言文字處理能力、基本的編輯策劃與校對技能、學科專業知識的熟悉掌握和梳理能力、教學考核與評價的評測與判斷能力,還應該積極呼應政策導向,具備政治覺悟與敏感性,學習并且掌握一定的教育學與心理學基本知識,同時需要具備跨學科學習的能力、跨媒介學習的能力、跨文化交流與溝通的能力和參與當代文化的能力、參與生活實踐的能力以及媒體融合的基本技能、數字化生產與傳播的基本技能。只有促進自身的編輯能力不斷向融媒體、全媒體編輯轉進,逐漸具備復合型的編輯技能,才可能應對“雙減”之后的教育教學現實,推動教輔報刊行業的進一步轉型深化發展。
位置決定眼界,高度決定深度,編輯視野的開闊與否決定了編輯所能達到的認識廣度,編輯視野的深刻與否制約著報刊的理性深度,編輯視野的靈活與否影響著報刊內容的豐富、包容與多元。而報刊的定位與追求,也對編輯視野的成型和發展進行著規訓與制約。傳統的教輔報刊,其編輯視野一般多著眼于課堂內,聚焦于訓練中,關注在應試上,本身就帶有較大的局限和缺憾。
“雙減”政策的頒布和實施,主要是為了留給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更多的課余時間和活動空間,力爭把他們從重復的習題練習和應試訓練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和精力去拓展課外興趣,接觸社會現實,融入日常生活,開發未知領域,發現個體特長,釋放創造潛能。
與“雙減”政策相呼應,教輔報刊的編輯視野也應發生一定的轉向,由學科學習向全面發展轉向,由應試訓練向素質提升轉向,特別是要由著眼課內向放眼課外轉向,由關注校內向關心社會轉向,由關注群體的共性向注重個體的特性轉向。教輔報刊的編輯應該不斷擴大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視野,把優秀的傳統文化、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的先進文化通通納入自己的編輯視野,結合學生的日常現實生活需求與個人積淀,編輯出版更科學更實用、針對性更強的教輔報刊,在傳授知識、傳播文化、傳承文明的同時,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繼永.大數據時代教輔報刊編輯質量提升路徑探索[J].新聞文化建設,2021,(01):35-36.
[2]路靜文.新時代教輔報刊編輯的思維創新與建構[J].文化產業,2021,(30):147-149.
[3]馬開劍,王光明,方芳,張冉,艾巧珍,李廷洲.“雙減”政策下的教育理念與教育生態變革(筆談)[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