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成
政治監督是黨中央采取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政治建設的一個里程碑。政治監督不僅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
一、對政治監督內涵特征進行深入研究的重大意義
(一)有助于形成科學理論體系。新時代政治監督,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具有非常豐富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特征。只有將這些內容進行系統全面總結,形成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準確理解、科學把握,有助于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不斷完善發展,有助于實現“兩個維護”的根本任務目標。政治監督理論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是一個需要廣泛研討、反復論證的過程,只有通過深入研究探索,才能找到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路徑,做到全面客觀認識理解,從而形成科學完善的理論研究體系。
(二)有助于理解把握貫徹落實。對政治監督內涵特征等基礎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直接關系到開展政治監督的實際效果。政治監督是新時代創新性工作,沒有現成可借鑒的標準,是“摸著石頭過河”。如果對政治監督的理解“霧里看花”,就會在具體工作實踐中“走馬觀花”,監督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就是“曇花一現”,無法落實,創新性上更是“鏡花水月”。對于基層一般黨員、干部對政治監督認識了解不足,對政治監督內涵特征更具體、更詳細、更通俗的解讀,就變得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只有上級部門或理論工作者通過深入分析研究,把政治監督的內涵特征解釋得通俗易懂,使大家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更有利于準確理解政治監督的科學內涵,具體把握問題的核心,在貫徹落實中能夠合理掌握政策的“度”,才能把政治監督工作貫徹落實。
二、當前對政治監督內涵特征認知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缺口”。政治監督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體現,原義是指“一種政治權力關系,旨在對行使公共權力的機關和公職人員進行督促、約束和控制。”是2018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的。在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 深化政治巡視,強化政治監督,著力發現和糾正政治偏差。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強化政治監督,加強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完善巡視巡察整改、督察落實情況報告制度。搭建了新時代政治監督的基本理論架構,為加強黨的政治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對政治監督的任務目標和主要監督內容進行了權威界定,為科學準確解讀政治監督的內涵特征,深入開展政治監督實踐探索,推動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提供了理論上的頂層設計,使“做什么”的問題有了明確答案。
現在我們面臨的就是政治監督要“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由于對政治監督的實施主體、監督對象等構成要素,也沒有規范性文件予以明確,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上,還缺少一些更具體更微觀的解讀和表述,形成了政治監督內涵特征權威解讀的理論“缺口”。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治監督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
(二)邏輯困惑。政治監督的內在邏輯關系,主要是指政治監督和黨內監督、國家監督等的關系。但在具體操作中,一些人認為,政治監督因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而起,就是專門針對黨內而言的,因此政治監督應該包含在黨內監督之內。這個觀點有相當的代表性,如“黨內監督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監督,即政治監督、紀律監督、權力監督和作風監督”。這種邏輯的主次關系,是相當一部分專業干部的困惑所在。
(三)概念偏差。政治監督屬于先有實踐需求,后以理論去說明實踐的實際性工作。不同于先形成理論支撐,再以理論支撐指導實踐、完善實踐的政治活動。基層實務工作者或有關人員主要是從領導講話、中央文件或有關文章等信息來源進行分析研判,理解因人而異,造成偏差或誤讀。雖然大致方向沒有問題,但由于缺乏規范理論,在細節處易給政治監督造成理解上的混亂,影響整體工作效果。
三、政治監督內涵特征的個人理解與界定
通過認真學習,結合工作實踐深入研究,個人對政治監督的認識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監督和其他監督的邏輯關系。政治監督因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而起,根本任務是促進“兩個維護”,因此應強化“黨的政治監督”的根本理念。黨內監督僅指黨內,無法涵蓋以監察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監督。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利益和國家利益根本一致,政治監督應該能夠對黨內監督和國家監督起到統領作用。在我國,政治監督主要包括黨的監督和國家監督。在整個監督有機體中,政治監督是核心,其他各種監督都必須以此為核心。紀律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都是黨內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監察監督屬于國家監督的范疇。從這個角度分析理解,黨的政治監督既包括以紀律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為主要內容的黨內監督,也包括以監察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監督,即黨內監督和黨外監督。政治監督對其他監督方式具有統領性。
(二)政治監督的主要構成要素。要正確理解和科學把握政治監督內涵特征的前提和條件。
1.實施主體:政治監督緣起于黨的政治建設。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黨委有關部門、紀委監委等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中要承擔相應的職責和任務。以此為依據,我們要破除政治監督就是紀檢監察的“思維誤區”,政治監督并非僅是紀委監委一家的事,其他黨委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也有開展政治監督的任務,如“加強和改進組織部門政治監督職能發揮”等等。參照黨內監督條例規定,黨委和紀委在黨內監督中,分別承擔主體責任和專責機關責任,黨委和紀委監委在政治監督中,也應正確把握好、分別承擔好主體責任和專責機關責任的關系。紀委監委既要履行好協助職責,為黨委主體作用發揮當好參謀助手、提供有效載體;還要結合“三轉”,切實履行好專責監督責任。
2.監督對象:作為黨的政治監督,政治監督的監督對象應首先框定在黨內,包括各級黨組織,所有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領導機關和黨員領導干部。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是黨外干部。他們在宗旨意識、價值觀念、工作規范等方面的追求,和中共黨員是一致的,也需要通過加強政治監督,不斷強化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意識,進一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切實提高履職能力和水平,因此也應參照黨內標準實施政治監督。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在監察監督之內,屬于國家監督范圍的,也應納入政治監督范疇。這樣確定政治監督的監督范圍,有助于實現和紀委監委、監察監督范圍的高度吻合,也符合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總體目標。
3.監督內容。政治監督的監督內容是反映政治監督性質內涵的核心區域。我們深入學習領會政治監督根本任務目標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深刻理解其內容特點,把握核心要義,防止出現政治監督執行不力,泛化、虛化、簡單化等問題。
一是用科學解讀政治監督的主要內容和紀委監委日常監督的關系。政治監督的主要監督內容和紀委監委日常工作既有內在關聯,又有一定區別。紀委監委日常工作范疇,既包含政治監督當前這些特定工作任務,還包括日常、長效的監督工作,既是為完成政治監督當下任務要求而開展,又是為實現政治監督的長遠目標而服務。政治監督也蘊含在日常監督之中,政治監督是“重點突破”,日常監督是“全面開花”;有機融合才能達到“從業務看政治、從問題看責任、從現象看本質”的目標要求。
二是要用發展眼光理解政治監督的內容重點。政治監督的監督內容重點是具體、實踐的,也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變化的。“兩個維護”是一個動態的、持續跟進的過程,必須隨著習近平總書記講話要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不斷豐富以及我們黨在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和工作重心而不斷推進。在不同的時期,政治監督的內容也是不斷調整和變化的。但不論怎么變化,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實現黨的政治意圖、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情況等,始終是政治監督的重點。
三是要用辯證的思維分析不同組織機構、不同層級在政治監督中所承擔的具體任務。由于各層級、各組織機構職責定位不同,所擔負的政治任務不同,側重點和表現形式不同。因此,必須要把政治監督的要求和本地區(單位)的職能職責、重點任務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堅持從實際出發,確定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政治監督的重點任務、重點對象,突出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不能上下一般粗、各地一刀切”的要求。對政治監督的考核機制,也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而分別采取不同的考核內容和方式。
(三)政治監督的基本屬性
1.明確政治監督的概念定義。對政治監督的概念進行定義,不僅要體現出個人對政治監督性質特征的理解思考,還要體現出政治監督自身的規律特點,更要體現出黨中央對政治監督的基本要求。政治監督的概念定義應該包含以下幾個要素:政治監督的實施主體,政治監督的工作目標或實施目的,政治監督的客體(也就是監督對象或監督范圍),政治監督的主要監督內容等等。
2.政治監督是一種統領性的重要監督形式。政治監督相當于一條主線,貫穿于其他監督方式的具體運行過程中,其他監督方式都要體現出政治監督的本質特征。政治監督的具體化,既體現在對當前重點監督內容的任務明確、可操作性強;還體現在要對監督內容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監督考核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