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古建鏡像
“我們夜宿廊下,仰首靜觀檐底黑影,看涼月出沒云底,星斗時現時隱,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夢,滋味深長。”“小殿向著東門,在田野中間鎮座,好像鄉間新娘,滿頭花鈿,正要回門的神氣。”這些語句出自梁思成和林徽因所著的《晉汾古建筑預查記略》,從中可以體會到大師們邂逅唐宋古建的欣喜。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帶隊前往山西4次,在跋山涉水中發現了大量珍貴的古建遺存。
山西汾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輻射最廣、影響最大的移民發源地。從某種角度說,這里最像是中國人“老家”的模樣。悠久的文化、富庶的經濟,造就了輝煌的山西古代歷史,也為當今留存了大量珍貴文物。或許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一部“中國古建筑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文保機構進行了3次全國文物普查,調查所得的結論是:全國古建筑類共263885處,其中,山西有古建筑類28640處,占全國總量的10.85%。山西是中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且時代序列完整、品類眾多、形制齊全,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從數量來看,山西擁有53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穩居全國第一。山西目前已發現宋、遼、金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筑100多座,全國僅存的4座完整的唐代建筑全在山西。全國五代時期建筑只有6座,而山西有4座。至于元明清建筑,更是不計其數。
從質量看,山西有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是中國眾多石窟的模板。山西五臺縣的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關野貞曾宣稱中國已無千年以上的木建筑,要看得去日本。而梁思成、林徽因發現的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寺,打破了這一傲慢的論斷。五臺山有中國最大的佛教建筑群,至今香火依然鼎盛。而平遙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完整古縣城,仿佛把時光定格在了古代。散布于晉城、長治、運城、臨汾等地的眾多廟宇中,依然保存著中國古代各時期絢爛多彩的壁畫、彩塑,品質在全國首屈一指,堪稱國寶。
元代以前的中國早期古建筑,70%以上在山西。之所以強調“元以前”,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以木料為主要建材,直接導致建筑物難以耐久保存,能留存近千年者屬于鳳毛麟角;而更重要的是,由建筑藝術角度言之,中國古建筑的“柱梁構架在唐宋金元為富有機能者”,到了明清則成“單調少趣之組合”(梁思成《中國建筑史》)。
晉東南地區的古建筑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年代之古令人震撼。這里是山西古建筑最集中之處,也是山西最具魅力之處。平順縣王曲村的天臺庵大殿,是中國公認的四座唐代木構建筑之一,其深遠的出檐,起翹的翼角,正如一只展翅欲飛的朱雀,韻味十足,美麗動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佛光寺東大殿,安靜地佇立在南臺外的佛光山下。它是極少能代表唐代建筑藝術成就和水平的大型建筑之一,也是五臺山現存最珍貴的文物,被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
山西有著豐厚的古文化遺存。各時期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城址、古長城、古棧道、古關樓、古寺廟和古民居等遍布全省各地。在眾多的古文化遺存中,古建筑門類齊全,時代序列完整,數量眾多,其中有寺廟、衙署、府第、民居、祠宇、橋梁、書院、陵墓、殿堂、樓閣、古塔、戲臺、票號、店鋪等。古建筑歷經千年風霜雨雪、天災人禍,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值得我們珍惜。
本期專題《山西遺產古建圖鑒》 將帶您再一次領略山西珍稀古建和傳統村落之美,回溯三晉大地悠長的歷史和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