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雪峰,李相莉,岳 鵬
(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哈爾濱 150090)
青龍山灌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黑龍江中游右岸,位于富錦、同江、撫遠、饒河兩市兩縣交界處的三江平原腹地。灌區控制面積66.53×104hm2,設計灌溉面積53.52×104hm2,灌區規模為大(Ⅰ)型提水灌區,水源為黑龍江和地下水。灌區渠系布置采用灌排結合形式,排水溝道兼具灌溉輸水和排水的雙重功能。
灌排結合溝渠根據灌溉與排水方向的異同,可分為灌排同向與灌排反向兩種情況。青龍山灌區中,排干、支溝、斗溝均采用灌排結合模式,排干均為灌排同向;根據布置要求,個別支溝和部分斗溝為灌排反向。灌排同向溝道的水流條件為明渠均勻流,斷面設計方法為常規設計;灌排反向溝道為逆坡灌溉,水流條件為明渠非均勻流,其斷面設計相對復雜。本文選擇中區前進農場內的灌排結合溝道——洪7-3支溝為例,對灌排反向斷面設計給出具體的設計方法。洪7-3支溝排水面積2.76 km2,5年一遇排水流量0.41 m3/s,排水承泄區為洪七干溝;灌溉面積172.13 hm2,設計灌溉流量0.088 m3/s,灌溉水源也為洪七干溝。現狀斷面參數為:底寬2~5 m,邊坡1∶2.5~1∶1,長1 649 m,平均底坡1/2 000~1/1 000。洪7-3支溝排水順暢無需治理,故只進行灌溉工況斷面設計。
1) 灌排反向溝道斷面設計采用明渠恒定非均勻流公式計算,并計算臨界水深進行判定輸水長度。
2) 斷面設計時,需滿足排、灌雙重功能的同時,對設計斷面進行經濟方案比選,以工程量最小的確定為最終斷面設計方案。
3) 若灌排結合溝道灌溉分水口(即排水出口)位置處的灌溉水位稍高于排水水位,出現影響排水時間情況,需從運行調度上解決。
1) 底坡初定。根據排水標準初算底坡i排。底坡初選時,可根據現狀排水情況,結合實際地形情況,初算可采用底坡范圍。


5) 水面計算。結合水面曲線水深和確定的i排數值,匹配計算設計水面線(水面曲線),并確定灌排結合斷面各參數。
結合地面高程、現狀溝底高程和溝道長度,初算得出:現狀底坡i排現狀=1/111 4。
采用明渠均勻流公式計算,i排在1/2 000~1/1 000范圍內可滿足排水標準。故選取i排1=1/1 000、i排2=1/1 200、i排3=1/1500、i排4=1/1 800共4個不同底坡分別進行試算比選。
首先采用矩形溝道臨界水深計算公式,得出h臨界=0.1 m。

根據i排的不同選取值及溝道現狀斷面參數,采用明渠恒定非均勻流公式,計算出滿足灌溉水位要求水深。詳見表1。

表1 i排1=1/1 000水面曲線及供水長度計算表
i排的不同選取值水面曲線及供水長度詳見表2。

表2 不同底坡試算供水情況統計表
通過計算,i排1臨界水深可灌溉輸水至樁號1+433處,不能滿足設計灌溉要求;i排2、i排3、i排4灌溉輸水至樁號1+649處時,均大于臨界水深0.5 m,可滿足設計灌溉要求。對采用i排2、i排3、i排4共3個不同底坡溝道的工程量和工程占地進行方案比選,詳見表3。

表3 不同i排方案工程投資比較表
從表3可見,i排2工程量和投資最少,工程占地最省,為設計底坡選定方案。
根據表2成果,采用i排2=1/1 200計算設計溝底高程和水深及相應設計水面曲線,結果詳見表4。

表4 設計溝底高程和水面線結果統計表
經以上設計過程,確定灌排結合溝道——洪7-3支溝斷面設計參數:Q灌溉=0.088 m3/s,B設計=1 m,m設計=1.5,n=0.027 5,i設計=1/1 200,h設計=1.94~0.56 m。
在灌排結合灌溉反向溝渠斷面設計中,底坡的選取較為重要。在設計中,應滿足下級溝渠灌溉水深要求、田間提水泵運行水深要求、田間提水泵抽水效率要求等。同時,對不同底坡方案的溝渠工程量、工程占地等經濟參數進行分析比選,確定最優斷面設計參數后,進行斷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