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琴 劉詩文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 贛州 341000)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1]。輸尿管結石可導致患者出現尿路梗阻、腎盂和輸尿管擴張積水、腎功能損傷等,嚴重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需及時采取治療措施[2~4]。輸尿管鏡是臨床治療輸尿管結石的主要方法。但在輸尿管鏡手術過程中,為了保持術中視野清晰,需要用灌注液不斷沖洗,此時患者易出現腎盂內壓力(RPP)升高、灌注液吸收等問題,還可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心衰、膿毒血癥等并發癥,損傷腎功能[5]。為了降低患者對灌注液的吸收量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降低術中的RPP 十分重要。智能控壓負壓吸引系統可以有效控制輸尿管鏡手術中的RPP,同時具備良好的碎石效率[6~7],但是目前輸尿管鏡手術中不同RPP 對灌注液吸收的影響尚不明確。本研究分析不同RPP 下輸尿管硬鏡吸引取石術對患者灌注液吸收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7 月~2021 年3 月在本院進行輸尿管硬鏡吸引取石術的120 例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經CT 掃描確診為輸尿管上段結石;(2)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Ⅰ~Ⅱ級;(3)年齡≥22 歲。排除標準:(1)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2)既往有輸尿管或腎臟手術史;(3)合并尿路感染;(4)合并輸尿管嚴重扭曲、狹窄;(5)合并凝血功能異常;(6)對酒精過敏或嗜酒。將120 例患者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A、B、C、D 四組,每組30 例。A 組男21 例,女9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42.63±7.55)歲。B 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42.66±7.57)歲。C 組男22 例,女8 例;年齡23~65 歲,平均年齡(42.71±7.60)歲。D 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22~64 歲,平均年齡(42.59±7.52)歲。四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手術前均禁食8 h,禁飲4 h,麻醉方式選擇氣管插管全憑靜脈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先在輸尿管硬鏡直視下置入斑馬導絲并同時進行鏡檢,然后通過斑馬導絲置入12F/14F 測壓吸引鞘,并沿吸引鞘置入硬性輸尿管鏡,將鞘的測壓接口和吸引接口連接至灌注吸引平臺,并將測壓傳感系統注水后校零。A 組患者RPP 設定為5 mm Hg,B組RPP 設定為0 mm Hg,C 組RPP 設定為-5 mm Hg,D 組為非固定控壓,壓力值范圍-15~5 mm Hg,灌注流量為50~150 ml/min,手術醫生根據需要調整灌注。四組患者術中設定RPP 警戒值為20 mm Hg,極限值為30 mm Hg。術中采用直徑550 μm 的光纖進行碎石,碎石功率設置為1.0~2.0 J/20~30 Hz。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四組患者的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2)比較四組患者術前5 min、灌注后10 min、術畢即刻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3)比較四組患者寒顫、發熱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四組MAP、HR 比較 四組術前5 min 的MAP、H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5 min 相比,A 組、B 組、D 組灌注后10 min 和術畢即刻的MAP、HR 均顯著降低(P<0.05),C 組灌注后10 min 和術畢即刻的MAP、HR 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1。
表1 四組MAP、HR 比較()

表1 四組MAP、HR 比較()
注:與術前5 min 相比,*P<0.05。
2.2 四組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比較 D 組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小于A 組、B 組和C 組(P<0.05),C 組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小于A 組、B 組(P<0.05),B 組的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小于A組(P<0.05)。見表2。
表2 四組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比較()

表2 四組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比較()
注:與A 組相比,*P<0.05;與B 組相比,#P<0.05;與C 組相比,&P<0.05。
2.3 四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四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21,P=0.872)。見表3。

表3 四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輸尿管結石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腰背部疼痛、血尿、發熱、尿頻、尿急、尿痛、面色蒼白、突發無尿、惡心嘔吐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8~10]。輸尿管鏡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小,并且清石效果確切,恢復速度快,被廣泛應用于治療輸尿管結石[11~12]。但輸尿管鏡手術中RPP 過大可導致灌注液體、細菌、內毒素等被吸收入血,引起術后感染、發熱及膿毒血癥等,同時RPP 過大可造成手術時間延長,腎盂長時間處于高壓狀態可損傷腎集合系統損傷,導致患者腎功能受損,因此降低手術RPP 可減少輸尿管鏡手術對患者的損傷[13~15]。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RPP 下輸尿管硬鏡吸引取石術對患者灌注液吸收的影響,結果顯示,RPP 設定為-15~5 mm Hg 的患者的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小于RPP 設定為5 mm Hg、0 mm Hg、-5 mm Hg的患者,RPP 設定為-5 mm Hg 的患者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小于RPP 設定為5 mm Hg、0 mm Hg的患者,RPP 設定為0 mm Hg 的患者灌注液吸收量、手術時間小于RPP 設定為5 mm Hg 的患者。結果表明RPP 越低,患者的灌注液吸收量越少,手術時間越短。本研究結果還顯示,RPP 設定為5mmHg、0 mm Hg、-15~5 mm Hg 患者灌注后10 min 和術畢即刻的MAP、HR 均顯著低于術前5 min,RPP 設定為-5 mm Hg 的患者灌注后10 min 和術畢即刻MAP、HR 與術前5 min 相比無明顯變化。結果表明,RPP越低患者的血流動力學越平穩。同時,本研究對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比較顯示,不同RPP 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均處于較低水平。綜上所述,RPP 越小,灌注液吸收量和手術時間越少,血流動力學越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