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梅英
(江西省上饒市立醫院 上饒 334000)
子宮切除術是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子宮癌、宮頸原位癌、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等患者常用治療方式之一,主要包括全子宮切除術與次全子宮切除術[1]。但由于手術局限性,術中易對子宮部分神經及周圍韌帶造成破壞或損傷,影響子宮周圍正常生理狀態,導致患者盆底功能障礙,出現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等癥狀,明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3]。有研究證實,對子宮切除術后患者進行有效的盆底功能鍛煉能提高其康復治療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4]。本研究對行子宮切除術治療的患者給予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盆底功能鍛煉干預,以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復依從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上饒市立醫院行子宮切除術的6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 歲;良性婦科疾病;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有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器質性疾病者;合并精神性疾病并缺乏自理能力者。按照隨機對照實驗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在入院后進行常規護理,術前常規訪視,交代患者注意事項,清潔患者術區、備皮,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手術注意事項,術后給予常規宣教、心理護理、盆底功能常規指導。患者出院后3個月電話隨訪。實驗組在對照組術前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給予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盆底功能鍛煉。由護士長帶頭組建管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2 名婦科資深護士、1 名主管醫生。小組成員接受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盆底功能鍛煉方法培訓及考核,分工明確,由護士長對小組負責監督實施并提供指導。干預內容:(1)加強信息干預。小組成員共同制作子宮切除術后盆底肌功能鍛煉流程圖[5],以定期舉行公開講座等形式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什么是子宮切除術、盆底肌功能鍛煉的意義、如何進行盆底肌功能鍛煉,針對年齡較大或文化程度較低的患者進行單獨輔導。(2)加強患者心理干預。大部分患者會因子宮切除存在抑郁、難過、喪失自信等心理問題,因此醫護人員要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傾聽患者的內心想法,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加強患者自我護理及盆底肌功能鍛煉能力,增加患者自信心,引導家屬鼓勵患者以積極心態正確面對疾病。(3)護理行為干預。出院前由管理小組與責任護士采用現場講解與演示結合的方式,指導患者正確的盆底肌功能訓練方法[6],站、立、臥、立位結合,收縮肛門與尿道口后保持10 s,20 次/組,5組/d。
1.3 觀察指標 (1)依從性。出院后3 個月比較兩組患者依從性,依從性好為患者每日盆底肌功能訓練正常完成,依從性一般為患者每日不能按要求完成盆底肌功能訓練,依從性差為患者基本不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2)盆底肌力。比較兩組患者出院后3 個月盆底肌力[7],檢查內容包括1 h 尿墊重量、骨盆肌收縮壓力與收縮持續時間、膀胱殘余尿量。(3)尿失禁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尿失禁發生率與嚴重程度[8]。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整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出院后3 個月依從性比較 實驗組依從性好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3 個月依從性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比較 實驗組1 h 尿墊重量低于對照組,膀胱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骨盆肌收縮壓力高于對照組,骨盆肌收縮持續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比較()
2.3 兩組患者尿失禁發生率與嚴重程度比較 實驗組尿失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尿失禁嚴重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尿失禁發生率與嚴重程度比較
子宮切除術目前在臨床治療中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子宮良惡性腫瘤及產后大出血的治療[9],但手術后引起的一系列并發癥也在臨床逐漸顯現,其中以盆底肌功能受損等為主要表現。研究發現,盆底肌功能受損后患者易出現排尿困難、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脫垂等癥狀,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0]。
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對子宮切除術患者進行盆底功能鍛煉干預,通過對信息、行動及行為技巧等3 個方面共同干預,可提高患者對盆底肌訓練重要性的認知,驅動行為改變,提升盆底肌功能,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中實驗組對患者進行信息強化,通過科室骨干成員共同組成的管理小組制定子宮切除術后盆底肌功能鍛煉流程,加強了患者對疾病的科學性認識,起到增加患者依從性的效果,減少患者術后尿失禁情況的發生;通過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動機強化,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問題及負擔,引導家屬共同參與樹立患者自信心,鼓勵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并積極應對,提高患者依從性并主動配合鍛煉;通過使用行為技巧干預,對患者及家屬以口述及演示等方式進行盆底肌功能鍛煉健康教育,使患者接受能力加強,術后依從性增加,尿失禁情況發生率顯著降低。這與姚世琪[11]研究結論相一致,說明利用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進行盆底功能鍛煉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增強患者自護意識,提高患者依從性。而觀察組患者自我鍛煉意識加強后,1 h 尿墊重量、膀胱殘余尿量減少,骨盆肌收縮壓力升高,骨盆肌收縮持續時間延長,尿失禁發生率降低,尿失禁嚴重程度減輕。
綜上所述,運用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對子宮切除術患者進行盆底功能鍛煉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復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