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姚慧嫻 邢文叢
(河南省漯河柳江醫院 漯河 462002)
上尿路結石在臨床較為常見,可引起疼痛、血尿等癥狀,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微創手術是臨床治療上尿路結石的重要手段,以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f-URS)較為常用,可經人體自然解剖腔道開展手術,具有創傷小、術后疼痛輕等特點。但傳統輸尿管軟鏡為一體式,價格昂貴,術中易出現損壞,維修成本高,且傳統f-URS 不具有同步清石功能,易出現清石不徹底的現象[2~3]。負壓組合式輸尿管鏡(以下簡稱碩通鏡)屬于新型輸尿管鏡,具有拆卸組合方便、成像穩定、視野清晰等特點,可實現同步碎石與清石,降低術后結石殘留風險[4]。本研究旨在對比碩通鏡與f-URS 治療上尿路結石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上尿路結石患者10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34 例,女16 例;年齡28~76 歲,平均年齡(46.87±4.18)歲;體質量指數18~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24±1.37)kg/m2;結石直徑0.5~2.8 cm,平均結石直徑(1.68±0.14)cm;結石部位:腎結石29 例,輸尿管結石21 例;患側:左側30 例,右側20 例。觀察組男33例,女17 例;年齡27~75 歲,平均年齡(46.82±4.15)歲;體質量指數18~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27±1.41)kg/m2;結石直徑0.5~3.2 cm,平均結石直徑(1.72±0.17)cm;結石部位:腎結石28 例,輸尿管結石22 例;患側:左側31 例,右側19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泌尿系結石診療指南解讀》[5]中上尿路結石診斷標準;經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單側結石;精神正常,可進行良好溝通;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凝血系統缺陷;存在泌尿系統感染;伴有心腦血管急性并發癥;輸尿管嚴重狹窄。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予以f-URS 治療:麻醉后取截石位,逆行放置F8 輸尿管硬鏡,留置導絲,退出硬鏡,導絲引導下置入輸尿管軟鏡擴張鞘,放置于腎盂出口,抽取內芯后插入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使結石粉末化,大結石碎片需經套石網籃取出,小結石碎片可自行排出,徹底清除后退出輸尿管軟鏡。觀察組采用碩通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取截石位,麻醉后,將硬性外鞘與標準鏡組合,自尿道口進入,至輸尿管腎盂連接處,標準鏡退出,留置硬性外鞘,負壓吸引器連接硬性外鞘,碎石鏡通過外鞘進入,鈥激光碎石,借助負壓吸引吸出碎石,至完全清除結石,檢查無誤后退鏡。兩組術后均常規留置尿管。
1.4 觀察指標 (1)結石清除率:于術后24 h、30 d時,通過腎輸尿管膀胱平片檢查兩組結石清除情況,若無結石殘留或結石直徑3 mm 以下,則為清除成功。(2)圍術期指標:比較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3)并發癥情況:記錄兩組血尿、發熱、黏膜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結石清除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24 h 結石清除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0 d 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結石清除情況對比[例(%)]
2.2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上尿路結石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在遺傳、不良飲食習慣、代謝等因素影響下,可促使抑制晶體形成物質分泌減少,久之則導致結石形成[6~7]。上尿路結石隱匿性強,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結石不斷增大方可出現血尿、疼痛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還可誘發感染、梗阻等,對腎功能造成損害。目前,臨床對于上尿路結石治療方法較多,如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口取石術、輸尿管鏡碎石術等。其中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操作簡單、對人體無創傷,但對于較大結石或頑固性結石效果欠佳,且排石過程疼痛感強烈;而后腹腔鏡下輸尿管切口取石術多用于輸尿管狹窄迂曲患者;輸尿管鏡碎石術因高效、安全、創傷小成為臨床首選治療方式。
輸尿管鏡碎石術可分為硬鏡和軟鏡下手術,其中輸尿管硬鏡鏡體較直、質地較硬,常用于處理輸尿管中下段結石,難以處理腎臟內結石,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輸尿管軟鏡鏡體較為柔軟,設計更為精密,且前端可以進行彎曲,便于處理腎臟內結石,故成為臨床常用治療方式。f-URS 雖然完全經自然腔道進行手術,損傷較其他碎石方式小,但操作通道較長、內徑小,可能引起腎盂內壓力升高,從而增加腎損傷風險,且難以進行同步排石處理,粉碎后的小結石多是由患者術后排尿時自行排出,術后血尿、發熱等發生風險較高[8~9]。此外,輸尿管軟鏡術中取石鉗、光纖等經過通道時易對軟鏡造成損傷,而軟鏡維修費用高、維修周期長。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觀察組手術時間較長,但術后24 h 結石清除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表明碩通鏡治療上尿路結石可提高術后24 h 結石清除率,減少術后并發癥。碩通鏡是由普通輸尿管鏡碎石術改進而來的碎石技術,經人體自然腔道進鏡,利用鈥激光擊碎結石后,再通過負壓吸引裝置吸出結石粉末,從而有效彌補傳統碎石術只碎不排的缺點,利于提高術后即時結石清除率,并減輕患者術后排石痛苦,降低術后排石引起的血尿、發熱等并發癥發生風險[10]。同時,負壓吸引碎石的過程中還可帶走激光產生的熱量,有利于減輕高熱對黏膜組織的損傷,并可使碎石鏡與硬性外鞘間形成良好負壓吸引通道,有利于腎內壓力維持低壓狀態,從而避免腎內高壓引起的腎損傷。此外,碩通鏡的成像系統等核心部件均是獨立分體,易損件均可隨時拆卸、更換,且貴重的光學系統存在保護措施,光纖表面均覆蓋柔韌的合金屬包裹,有效彌補傳統軟鏡臨床使用的不足。碩通鏡手術較f-URS操作步驟更多,會相應延長手術時間,但對整體療效影響較小。
綜上所述,碩通鏡在上尿路結石中的治療效果優于f-URS,利于提高術后24 h 結石清除率,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