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邁向了新階段,但我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農業依然是我國的支柱型產業。因此,繼續做好農業發展工作的推進,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新農村建設理念的推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優化也得到了更多關注。因此對當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論述未來農業經濟管理能夠采取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 農業;新農村建設;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5.038
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發展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也是提升人們整體經濟收益的重要步驟。因此,討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優化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面臨的問題
1.1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發展歷史上農業始終都是我國重要的基礎產業,而面對如此龐大的產業,在對農業進行經濟管理時應有對應的管理機制。然而,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更多還是以個人或者集體經營的形式為主,在系統性的大規模生產上較為缺乏,這也導致我國在農業經濟管理機制上缺乏完善。縱觀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1)產業結構的單一化及農產品在效益上的波動,往往導致農村地區很多勞動力放棄對農產品的生產,轉而進入其他產業,使農村地區的勞動力逐漸缺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地區的農業發展[1]。2)一些地區由于缺乏對農業經濟市場化的認識,缺乏對農產品市場的深入考察,導致其產業生產和市場需求不對等,造成農產品滯銷等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農民的勞動熱情。3)沒有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的農業發展,導致農業效率低下,農民在收入上始終得不到提升,使新農村建設工作始終難以得到飛速提升。
1.2 管理人員工作素養有待提升
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往往需要考慮地方特色及產業前景等諸多因素,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對工作人員專業性的要求較高,需要具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員應對具有較高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農業市場。然而,在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調查中發現,有些地方政府疏于對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視,導致管理隊伍的工作人員在專業素養上參差不齊,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運轉效率,甚至引發更多的問題。此外,缺乏專業素養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在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對市場的了解及對農業生產的專業知識儲備,導致其在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時,往往由于信息不對等及市場認識淺顯等因素,大大降低了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甚至給新農村建設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未來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及對優質管理人才的引入至關重要。
1.3 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不足
信息技術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應用中無不體現著其巨大的價值,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信息技術的使用在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及對市場需求的精準調研中都能發揮重要作用[2]。然而,當前在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調查中卻發現,信息技術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結合仍然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例如,在一些地區,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更多只是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了信息儲存和記錄,在這種工作模式下,信息技術的價值并沒有得到真正發揮。同時,在對管理人員的調查中也發現,很多管理人員雖然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在管理工作中也有著良好的表現,但是由于其年齡較大,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較為抵觸,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仍然沿用傳統工作模式,無論工作負擔還是工作效率都沒有得到改變。此外,還有一些地區雖然能夠意識到信息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在資金投入上缺乏足夠的力度,導致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沒有得到快速推進,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推進步伐。
2 優化策略
2.1 做好人才培養,打造技術團隊
任何產業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人才儲備,對于農業經濟發展而言也同樣如此。在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要想實現對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調整,打造高素質的人才管理隊伍至關重要。當前,農業經濟振興作為我國重點發展方向,國家的大力支持推動了農村經濟振興,因此在對農業技術隊伍進行組建時,要以政府為核心,對多個渠道進行整合,開展人才招聘工作。1)對初次入職的人員要予以嚴格審核,根據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設定各項有針對性的要求,從而確保在人才選拔上就能夠符合農村經濟的具體發展需要。2)建立科學全面的人才培訓工作,幫助農業技術人才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定期的業務培訓中和工作實踐中,促使農業技術人員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從而確保科學化的管理手段能夠全面細致地運用到農業經濟發展中。3)對于農業技術隊伍的管理工作要及時作出創新,摒棄傳統的管理思維,且管理人員要以身作則,定期參與教育培訓工作,結合人才隊伍的特點及時代變化轉變管理思維[3]。同時,加強對相關政策法規的學習,確保農業技術隊伍不僅具有較強的執行力,還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政治信仰,從而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將自身價值最大化發揮出來。
2.2 完善經濟管理,優化管理制度
農村經濟發展和理論支持密切相關,只有配備了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夠確保農村經濟管理的優化措施落實到位,以進一步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工作的推進。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任何行業都在時代更迭下面臨著轉型的思考,農業經濟發展也要跟緊時代變化,尤其是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在當前時代下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而不斷完善管理體制,提升管理效能,才是確保農業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對農業經濟管理制度進行優化和完善的過程中,要以多元化的視角積極引入各方力量共同努力。1)從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上要重視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對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視程度,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各項經濟政策,還要大力提高管理人員的薪資待遇和福利水平,對外廣泛吸收優秀人才的加入。2)根據不同地方農業的具體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3)著重挖掘地方特色農業,結合市場需求,在政府引導下促進地方農業高效、健康且可持續化的發展。
2.3 結合信息技術,建立信息體系
作為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運用為產業發展和創新帶來了全新的方向,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也同樣如此,信息技術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結合,使農業經濟管理在效率和質量上能夠得到有效提升[4]。然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在推進工作中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因此地方政府首先應擴大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方面的資源投入,確保財政落實到位,以此保障信息網絡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鋪設,同時還要做好對信息化系統的建設,為農業經濟管理打造一個覆蓋面廣、運作效率高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信息時代下的大數據等技術在監管工作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動態監管,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及農產品產量,以此確保在農業發展中做到供需平衡,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民經濟受損的情況。
2.4 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層次
當前,影響我國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農業產業在結構方面的不合理性。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傳統產業所占的比例較大,并且大多數管理人員也都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農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生產水平上。在這種理念下極易導致產業結構的單一化,使農民經濟收入陷入瓶頸,因此為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也是重要步驟[5]。1)整合地方農業的發展優勢,集中社會各方力量,大力拓展農產品在生產和銷售方面的渠道,結合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確保地方農產品生產在供需狀態上達到頂峰。2)加強思想方面的引導,做好對新時代下發展理念的滲透,促使從一線生產者到管理人員的思想變化,提高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視,促使農民自發參與到對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中。3)加強對農副產品的關注,通過做好對農副產品等周邊產品的生產加工,實現農產品自身價值的提升,力求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民的經濟效益。
3 結語
雖然當前我國的農村發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因素,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高效開展。因此,要正視當前存在的這些問題,在后續的工作開展中,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結合地方特色尋找最適合當地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不斷優化和創新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為我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文峰.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6(42):58.
[2] 陶青.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村科學實驗,2019(9):91-92.
[3] 宋淑蘭,張德密.淺議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J].山西農經,2019(4):82.
[4] 甘麗清.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探討[J].山西農經,2020(2):63.
[5] 王向華.基于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探討[J].農家科技,2019(4):223.
收稿日期:2021-11-12
作者簡介:李娜(1984—),女,山東濱州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創意設計專業。E-mail:7155178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