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
我國的光學巡天研究還在起步階段。一般來講,望遠鏡分為專用和通用,早期由于我國經濟實力不強,即使是2米級的通用望遠鏡也僅有兩臺,一臺是位于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的2.16米望遠鏡,一臺是位于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的2.4米望遠鏡。而擁有4米口徑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是一臺專用望遠鏡,它只能做光譜巡天,觀測銀河系中的恒星,還沒有進入到更深宇宙。
冷湖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我國中西部尋找到的最適合光學巡天的地點。光學天文要求大氣透明度高、夜光背景小,這樣的地點不是很容易找到。一方面,人類活動越來越密集,晚上的背景光很強,很難看到很暗的星空。另一方面,光學巡天不僅要求大氣透明度高,還要求大氣穩定,大氣湍流會使光線發生偏移,導致我們觀測到的星星是閃爍的。但是我們需要寧靜的星星,這樣在望遠鏡的照相底片上就會呈現一個點,對研究最有利。天文學家用視寧度來描述大氣背景,冷湖是0.75角秒,與國際最佳臺址同期數據大致相同。
冷湖的規劃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計劃在2~3年內共建,建成2.5米大視場巡天望遠鏡。未來,還有可能在冷湖建設12米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和清華大學的6.5米寬視場光譜巡天望遠鏡。
但是冷湖并不是無限大的,需要天文學家提前做好規劃,不能盲目發展,不能使它無序化。

夏軍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水安全研究院院長
今年,我國長江流域系統綜合治理有了科技重器——長江模擬器。它強調上、中、下游及“湖庫—岸線—城市群”的互聯互動,強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深度交叉,強調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信息支持,具有“監測—模擬—評價—預警—決策”支持功能,可應用于農業、水利、水資源管理、航運、防洪、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服務于美麗中國、長江大保護的綠色發展目標。
長江模擬器裝置建成后應具有的核心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具備流域水系統全面監測監控能力。基于衛星、航空、無人機和地面高光譜遙感,地面水文、環境、氣象、生態實測站點,實現空天地一體化流域水系統監測。
其二,具備流域水系統全面模擬能力。利用自然—生態—人文耦合的水系統模型,模擬分析流域水循環基本過程、地表植被動態過程與地球化學過程、江河湖庫水動力過程、典型斷面水生態過程、城市水系統過程等。
此外,具備對流域水系統的各類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的精細描述的能力,海量數據的實時交互式可視化分析能力,對流域水系統進行實時監測、評估、預警和調控的能力。
在我看來,對于整個長江流域而言,長江模擬器可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科技創新,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美麗中國與綠色發展評估工作,支撐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長江流域大保護規劃及沿線省市“十四五”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專項規劃的編制,以及長江大保護的法治建設和制度創新。

杜祥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
由于溫室氣體和大部分大氣污染物同根同源,主要來自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料的燃燒。因此,在我看來,碳減排和大氣治污的末端治理手段有別,但是源頭治理高度一致,協同性很強。實現“雙碳”目標和打贏藍天保衛戰,末端治理有一定作用,但根本著力點在于源頭治理。
我認為,大氣治污和碳減排有不同的末端治理手段。對于大氣治污來說,其階段性進展主要是靠末端治理,包括各種煙氣、尾氣和污染場所排氣的治理。以燃煤電站來說,中國制定了除塵、脫硫、脫硝標準,末端治理成效明顯。對于碳減排來說,可采用碳匯方式以及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碳移除技術減碳。
在我看來,通過源頭治理后的剩余排放量如果能夠被吸收、利用和移除,以達到相對沖的結果,就稱為“碳中和”。目前,全球包括中國的情況都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大于碳匯和移除的量,所以治理的著力點仍在源頭。
我建議,在源頭治理方面,一要節能提效。節能最大的潛力在于產業結構調整,要遏制“雙高”項目,改變產業偏重,可顯著減少工業用煤;同時技術進步也會帶來顯著的節能效果。二要大力推進能源的清潔化、低碳化,優化能源結構。在終端能源中,提高電力消費的比例;在一次能源中,穩妥逐步減少煤炭消費,回歸科學產能,減少煤炭的非發電利用;積極發展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同時發展儲能技術和靈活性資源,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清潔電力為主的能源互聯網。

張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東北是世界四大黑土區之一,這里的黑土地因稀有珍貴,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但由于長期過度開墾利用、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黑土變薄、變瘦、變硬,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近年來,科技創新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有關部門實施了系列黑土地保護規劃和行動計劃,但用好養好黑土地仍面臨壓力。
大面積分布有黑土地的區域被稱為黑土區。全球范圍內,四大黑土區中,北美洲中南部黑土區面積最大,南美洲潘帕斯草原區面積最小,我國東北黑土區排在第三。
東北黑土區面積為109萬平方公里,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黨的十八大以來,東北黑土區的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占全國1/5以上,商品糧量約占全國1/4,糧食調出量約占全國1/3,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被譽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在全球四大黑土區中,我國東北黑土區開墾最晚,承載的使命最重。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黑土地上玉米的單產增長到過去的兩到三倍。但因過度開墾利用,黑土地正面臨嚴重退化。東北黑土地黑土層的厚度已經減少了30%~50%,一些地區土壤黑土層不足20厘米,目前黑土層仍以每年1~2毫米的速度減少。養好、用好東北黑土地,對實現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