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宜興 214206)
自新石器時期彩陶開始,陶瓷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隨著人們的不斷實踐,成型方式也進一步地發生了改變,從最初的手捏成型、泥條盤筑、泥板成型,再到龍山文化時期的薄蛋殼黑陶的出現,輪制(原始拉坯)標志著人們已經開始借助機械進行成型,以及利用石膏(新材料)模具進行批量化、標準化生產的印坯成型、注漿成型,再到現在陶藝家們為了能夠更好地表達出自我觀念意識,創造性的成型方式等等。那么對于陶藝家而言,不同的成型方式可以表達出不同的觀念意識,傳達出不同的個性認知。泥板成型工藝作為現代陶藝家們樂于采用的成型方式,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特征。
泥板成型是現代陶藝創作中最為常用的成型方法之一,一塊泥板可切、可卷、可圍,簡而言之就是將干濕度適中的泥塊經過切割、拍打、壓制等手段制成板(片)狀,進行具有一定空間意義的器物塑造。泥板成型工藝是從平面到立體、從具象到抽象進行的一個造物過程,在繼承傳統陶瓷創作方式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個體的藝術觀念與表達方式。不同的泥質、不同的干濕度在陶藝家的手里塑造出來的器物也有著其獨特的藝術風貌。
泥板成型是一種自由度高、想象力豐富的陶器成型法,創作出來的作品可以豪放剛直、可柔美輕松。現代陶藝家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對待泥板成型工藝,借此創造出具有獨特性的藝術作品,在成型手段上力求突破原有的范式,使作品能夠成為個性展示的寄托。泥板成型工藝在現代陶藝作品中的運用是十分廣泛的,很多著名陶藝家的作品均由泥板成型的工藝來完成的,作品呈現的風格和面貌也是多種多樣的。這正是因為泥板成型法制作出來的作品可以體現出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
陶藝家為了把能夠把雕塑類的陶藝作品做得更加通透,常常采用泥板成型的方式來進行制作,將多塊泥板按照陶藝家的想法自由拼接,這里無需考慮傳統的粘接方式,也無需考慮泥板的硬度必須達到某種程度,泥片在陶藝家的手里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如:全國美展進京作品“石空·山水之骨”(見圖1),陶藝家熊祖超就常采用這種方法來制作他的作品,用泥板塑造出一個類似太湖石一樣大的幾何形體,在上面又塑造出許多小的形體空間變化,這些都是用泥板來完成的。

圖1 石空·山水之骨
現代陶藝造型形態的構成實際上是在傳統陶藝造型形態基礎上成長而來的,是對傳統陶藝的成型方式的繼承與發展。現代陶藝的器皿類造型形態繼承了傳統陶藝的器皿類造型,有一部分現代陶藝家非常熱衷于對傳統器皿造型上進行自我意識的再創作。例如,陶藝家熊開波的“鼎興中華”系列作品(見圖2),運用著最為樸素的成型方式——泥板成型,卻表達著現代人的思想觀念。陶藝家在改變了傳統造型形式的基礎上,滿足了自己創作的需要。

圖2 鼎興中華
傳統陶瓷藝術在泥料的選擇上要求價高質純、工藝技術上追求的是精致巧到、形態呈現上是完整無缺。而現代陶藝則是追求天性釋放、無限張揚的顯現著自我強調,體現著當代藝術鮮明的時代特征。陶藝家借助傳統的泥板成型手段,改變其固化的成型方式,用思想來展現泥的可塑性。例如吳光榮的“失去水源的壺”系列之一的作品(見圖3),這是以觀念傳遞為主要目的觀賞壺品,陶藝家正是利用了泥片如紙般的隨意摔折,制造各種自然感性的形體,從而生成新的言語形式,以此表現自己對現實的態度。因水而生的壺卻塌陷了,折射出的是當下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陶藝家用幾根直愣愣站立的禿樹樁,點亮著溝壑嚇人的空白和死寂,以此提醒世人要為明天的生存多珍惜水、善待自然。

圖3 失去水源的壺
泥板成型與現代陶藝的結合,表面上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其實更多地體現為技術與藝術的再結合。傳統的陶瓷技藝雖被認為是技術體現而非藝術呈現,但通過現代陶藝家的不斷實踐創新,形成了傳統“技”與現代“藝”的完美融合,表面看似兩者的格格不入,但只要運用得當,傳統陶瓷技藝便可以轉換為強而有力的造物手段,伴隨著陶藝家現代意識的覺醒,使中國現代陶藝之路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