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益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宜興 214206)
作為五千年中華文明代表性著作之一的《道德經》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其中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每個字句,無不彰顯著東方文明的智慧,其文有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這段話講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大道哲學,旨在說明,認識大道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關鍵,也是實現人生意義的根本。因此,人們切勿背離大道,為一時的名利而舍本逐末,否則不但不能實現心靈的自由,也會對人所在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儒道皆大乘,帝王者外儒內道,為器所記,喻方圓、剛柔濟。“大道壺”(見圖1)的創作便是從《道德經》中提取的靈感,紫砂壺從款式上大體可以分為圓器和方器,其外的花器、筋囊器也不外乎方圓之總體造型。作為圓器經典壺型的“德鐘”,亦名“鐘德”,尊道貴德,是以頌德。此件“大道壺”基于傳統“德鐘壺”的造型,汲取方器表現力來進行創作,圓型平鈕與器身形似,直流、鋬流根部與肩線呈現方器中才有的棱線,以達圓中寓方、剛柔相濟之美,壺身形似植物花苞,由下向上自然舒展,寓意在不離大道的基礎上自然和諧地發展。
“大道壺”為傳統的紫砂器型上的創新,采用全手工技藝制作。相對“德鐘壺”,工藝難點主要是身筒并非直上直下的圓柱體,而是有上開下斂的圓錐造型。因此在底片要相對準片略微做小一些,在拍打身筒的過程中,保持圓錐體的勻整度是非常考驗制壺者基本功的;壺蓋采用壓蓋,平面拍打一定要均勻,壺蓋厚薄與壺口裝飾條要一致,所以線梗需要測量好特殊制作;壺嘴采用直流款式,由于位置處于壺肩折角處,所以在通出水孔的時候盡量要把孔通大一些,以免在泡茶的時候影響出水的流暢度。
“大道壺”為全手工成型,青段泥制作,泥料的沉穩色澤以及微微的砂粒感讓人愛不釋手。窯溫約1 175~1 180℃,收縮比約14%,此泥料感甜嫩綿密、質堅溫潤,呈近田黃色調,為江蘇宜興黃龍山本山綠和紫泥的共生礦,經挑揀陳腐而成,因含鐵量6%左右,燒窯后成品顏色呈現灰色或深灰色。為考慮使用后不會吐黑出現色塊,采用電窯1 180℃燒制。青段泥紫砂壺透氣性強,茶湯順和平適,操作沖茗技巧要求不高,適合各層次茶友、壺友使用。
老子曰:“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人們腹饑而食、體乏而息、寒暑交替、繁衍生息,都遵循于“大道”。修身何需深宅?所以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之中讓一切自然地運行,不加造作,便得“大道”。此壺飾以陶刻詩句“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句來自倉央嘉措對于出世與入世不得兩全其美的感嘆,男女戀愛,你情我愿,同樣遵循自然法則,道家認為二元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先哲傳承千年的思想,早已揭示人生的宿命。飾以此詩,已達更好地表現出“大道壺”的中華哲學思想。
傳統文化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一個民族都因其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征有別于其它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在創造人類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不僅體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而且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依托紫砂的成型特點和市場需求,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使傳統文化在紫砂壺作品創作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紫砂圓器造型講究“圓、穩、勻、正”,并要求柔中寓剛,壺體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勻稱,比例要恰當,整個造型端莊挺括。方器講究方中寓圓,要求器皿線面挺括平整、輪廓線條分明,展示出明快挺秀的陽剛之美。“大道壺”圓中寓方、剛柔相濟,制作難度大,制壺者的用心程度直接會決定此壺的作品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