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佳穎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中具有知名度的作品,從科技還不發達的明朝正德年間,一直到科技力量雄厚的新時代,紫砂壺在愛茶人心中都是一種優秀的作品,紫砂壺創作也成為宜興制陶產業中的關鍵一環。紫砂壺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與宜興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制陶歷史有直接關系,更重要的是,紫砂壺創作始終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或道德等為核心,以寬廣的胸懷容納各種藝術形式,實現了長遠發展。
《孔子》雍也篇中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蘇軾筆下也有“風雨不動安如山”。“山”在中國是仁義、勇敢、踏實等的象征,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此件“安如山”紫砂壺便以山作為創作主題(見圖1),將紫砂壺的柔與山之剛相融合,詮釋了中國的“中和”理念與和諧之美。

圖1 安如山壺
山是陽剛的、厚重的,它的仁慈與寬容又不乏母性,決定了“安如山”這件作品的泥料既要有華麗的一面,也要有沉穩的氣質。創作運用了最經典的紅泥來制作此壺,經典、傳統意味著安全,也是最能彰顯作品古典氣質的,從工藝傳統上就給人以安定感、安穩感。
全壺采用同一泥料制成,顏色棕紅,較為深沉,有高貴大氣的視覺效果,能使人感受到山之宏大與莊嚴,從氣場上制造出“安”的場域,使人真正能沉浸于紫砂壺構建起的藝術世界當中。細膩如玉是紫砂壺的標準質感,此壺表面細膩光滑,有柔和虛幻之美,如有一層霧氣籠罩著山體,有了幾分蘇軾筆下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詩意效果,在溫潤如玉的氣質上增添了文化氣息,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品格。泥料的質感反映了作品精湛的做工,和對藝術效果展現得別出心裁,泥料質感介于柔和與明亮之間,更富自然之美,柔和之中增添了一份親近感,彰顯了作品的自信。
此件作品的造型設計是比較有特點的,創作一改傳統的平整壺面,有意將之打造出凹凸不平,更有山之健朗之感,形象地刻畫出山之特點,在朦朧之中又多了幾分具象。
創作傳統的圓柱形壺身作為基礎,將壺蓋與壺身構成一個整體,可簡化作品結構,凸顯輪廓線條特征,表現工藝的精細感。整個壺體略扁,使得筒身部分均勻地向外凸出,形成標致規整的弧面,避免了張揚和豐腴,在結構表現上更加嚴謹,有明快利落之美。壺體上下部分形成自然的圓角,不露鋒芒,與筒身部分過渡自然,象征山之寬厚隨和,賦予了作品以仁慈之美,拉近欣賞者與壺之間的距離。
整個壺體較為寬大,即能象征山之穩定,在重心下移的過程中營造出山的巍峨感,又有紫砂壺藝術的靈巧。壺體各個部分并不是光滑平整的,為了表現真實感和藝術個性,創作將壺身打造出“不平”的效果,有的地方內凹,有的地方外凸,在凹凸之間顯示出山之滄桑,并在壺表面構成了獨特的光影效果,將泥料襯托得更加華麗和富有神采。這些凹凸不平并不是隨意而為之的,創作是按照壺的結構規則進行設計的,如此才能做到形神不散、神韻十足。壺身一側垂直鑲嵌有流與一彎嘴結合而成的壺嘴,線條與壺身線條之間的過渡十分自然,如同從壺身上直接延伸而成的。壺嘴對面是經典的環形把手,小巧的圓環簡約精巧,亦詮釋了紫砂壺創作的“巧勁”。壺蓋中央是小巧的橋型壺鈕,中間形成的小孔洞精巧可愛,緩和了山之肅穆,令人倍感和藹。
創作在壺中運用了裝飾,首先是壺身上部的紋線,這些紋線呈環形分布,類似于樹木的年輪,表現的是山的紋理效果。其次是壺嘴上部與把手上部的紋線刻劃,與壺身處的紋線相比,壺嘴與把手上的紋線更加硬朗清晰,刻度較深,有滄桑之感。在壺體與裝飾配合之中,一座寬厚踏實的大山就構建起來了,在滄桑、寬容與堅毅之中象征了中華民族的不朽。
“安”是安全、安穩與安心,這些都是中華民族不變的愿望,也是此件作品表達的重點。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人們從山之中體會到這個古老民族的滄桑與勇敢,也希望河山安定、萬物和諧。創作對山之形的表現非常具有中國的審美特色,柔不失剛、銳而不揚,是一種自信隨和的大氣,以山之安穩表達了對生活安定幸福的渴望,對中華民族品格的贊美,對世界和諧的期待,這就是紫砂壺藝術的格局,也是紫砂壺藝術品格的力量。它的一線一面、一形一色既遵循著藝術標準與工藝標準,也遵循著文化標準,從整體到細節都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品格,這些品格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才使得整件作品安定如山。
“安如山”紫砂壺簡約形象,創作對壺面的處理較有創意,使作品個性十足。此件作品反映了藝術品格對紫砂壺主題以及創作所具有的指示作用,紫砂壺藝術要想獲得發展,離不開工藝、創意等外在形式,更離不開文化。在文化的滋養下,紫砂壺藝術將更好地展現自己的藝術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