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彬
(宜興 214221)
現代藝術創作將個性化視為一個重要方向,風格迥異的藝術品被融入了藝術家們的個人品位和見解,并間接成為了時代文化的載體之一,具有標簽性的重要意義,紫砂壺藝術同樣如此。自古以來,紫砂壺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變遷過程,從明清至民國再到新中國成立至今,一把把紫砂壺既是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不同時代的產物,見證了歷史的發展進程。
紫砂壺創作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時代色彩,不同時期的紫砂壺均有著相對鮮明的時代特色,而創作者主動地挖掘、設計、創新,則更進一步完善了這些時代特征元素的展示。例如針對一些標志性的重要活動、紀念性事件等專門創作的紫砂壺作品,則更加緊扣時代主題,表達出身處時代之中的人們真實的情感,同時我們不可忽略時代元素之于人文紫砂的重要意義。紫砂壺的文化性能是其在實用性能、藝術性能之外的又一標志性特征,并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從廣義上講,紫砂壺文化絕不僅僅只是對詩書畫的延伸,而應更加完善,這時候時代元素就是一個極具意義的補充,并且賦予了紫砂藝術無限的生命力。
紫砂壺“七十華誕”(見圖1)是在祖國七十華誕之際所創作的一件作品,該壺具備鮮明的時代特色,風格鮮明,能夠給人以一目了然的精神和情感共鳴。關于這把壺的創作,實際上并非簡單地情感渲染,而是通過仔細的組合題材,在遵循紫砂壺傳統技法和形態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地用紫砂藝術語言來進行創新表達。該壺造型裝飾別具一格,時代風貌于此呈現,本文即以此壺為例,談一談其具體所蘊含的豐富的時代特征元素。

圖1 七十華誕壺
紫砂壺“七十華誕”創作完成于2019年,2019年10月1日正是祖國70周年華誕,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之日起,祖國和人民共同經歷了滄海橫流、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七十華誕來之不易,華夏子孫無不百感交集,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作為一名紫砂藝人,用手中的紫砂泥摶制出一把凝練時代風貌的紫砂壺作品,便成為了自己真切的創作夙愿。因此,紫砂壺“七十華誕”詮釋了鮮明的時代背景,其內涵主題切實到位,能夠帶給人強烈的情感共鳴。
對于壺藝創作而言,如何運用紫砂語言來表現出完整、全面的主題需求,并且具備一定的審美氣質,十分考驗創作者的綜合水平。審美既體現于外觀狀態,也與內在神韻聯系密切。外形設計自然不可忽視,而內外結合、形神相得益彰,更能夠賦予作品統一和諧的藝術格局。
紫砂壺“七十華誕”主題鮮明,即新中國誕生七十周年紀念。在實際創作中,除了在作品中對相關元素進行組合呈現,更需將其所承載的時代風韻和熱切情懷巧妙傳達出來,使之成為一件有著情感底蘊和人文升華的作品。
紫砂壺的審美依托造型和裝飾來呈現,兩者本身就極具創新空間,而這把“七十華誕”則更將創新意味烘托了出來。整個器型像一艘時代巨輪,正滿揚風帆劈波斬浪、砥礪奮進;壺身筒由七面氣勢如虹的紅旗構成,線條自然流暢,層次蒼勁剛遒,莊重中流露時代動感,招展時充滿雄壯氣度。國旗、黨旗在兩側領航,猶如偉大的民族復興和事業騰飛的雙翼。七面旗幟布局嚴謹精巧,層次節奏有序;與此同時,精雕細琢的“天安門”浮雕,更使整壺于莊重古樸中不失天姿神韻;壺底鐫刻的共和國地圖是團結的象征,也是“風景這邊獨好,江山如此多嬌”的贊歌;壺鈕由數字“70”構成,寓示著祖國七十年來鏗鏘的前進步伐,上揚的棱角像一支催人奮進的號角,充滿了勵志情懷和蓬勃的力量。
作為一款獻禮祖國七十華誕的扛鼎大器,紫砂壺“七十華誕”造型獨特新穎,構思巧妙且緊扣時代脈搏。比如壺體所設計的七面旗幟,象征了人民凝聚在黨中央周圍的堅定信念,象征了七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的一個個令人矚目的奇跡,象征了中華民族挺直的脊梁,也象征了照亮偉大民族復興之路的火炬在噴發光芒。這樣的造型裝飾充分表現出了紫砂壺藝術豐富的創新能力,而這也巧妙地與“新”的理念相一致,和蓬勃發展的新中國一樣,賦予了人們新時代的希望,使得整把壺所蘊含的時代特征元素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生在時代背景下的紫砂藝人在進行壺藝創作時,始終受到時代風貌的影響,而創作與此相關的作品必然要緊扣時代主題,充分挖掘相關元素,運用專業的技法、知識以及自身的領悟能力,以作品的形式來達到更好的藝術和文化效果。
自古以來,時代元素在紫砂壺創作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現實推動作用,一方面它賦予了紫砂壺珍貴的人文素材,另一方面也使得紫砂壺成為時代風貌的載體之一,具備更深層次的價值和影響力。因此,創作這一題材作品時,我們應著重關注主題和素材的挖掘組合,融入自身的情感與素養,從而為切實提升紫砂壺的歷史文化價值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