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駿宇
(宜興 214221)
世間茶器眾多,鐵壺、陶瓷茶具、玻璃茶具等等數不勝數,各種茶具的材質不同,便有著不同的特性,各類茶具當中以紫砂壺為首,有“茶具之王”之稱,紫砂壺的材質為產于宜興丁蜀的原礦紫砂土,這是一種獨特的原礦礦石,經過挑選、風化、揀去雜質、磨細過篩、入水浸泡等復雜的過程煉制而成,紫砂泥具有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透氣不透水,這使得用紫砂壺泡茶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茶的特性,給人以優越的泡茶感受。除此之外,紫砂壺器型眾多,它凝結了多種工藝美術形式,為造型和裝飾的呈現提供了豐富的可能,使其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兼備,讓人在泡茶的過程中可以細細品賞紫砂壺本身,通過造型領略其背后的文化價值和自然意境。
紫砂壺在幾百年的發展中已然形成了豐富的造型藝術體系,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特點,其造型由傳統到當代,凝結了傳統美學和現代美學理念的特點。紫砂壺形制各不相同,充滿著變化,但是,任何器型都是遵循變化與統一的規律。欣賞一把紫砂壺的造型,要觀察它是否存在有變化與統一的關系,這關系存在于壺體的結構,例如,壺嘴與壺把的過渡是否協調,壺體與其它各部位是否存在體量的變化與統一、比例是否和諧等等,還存在于線條的形式,尤其是對于光素器而言,線條的曲折變化、統一協調更是至關重要。“合諧壺”(見圖1)是典型的光素器,欣賞此壺,作品以流暢、凝練的手法,貼切、精準的造型語匯,形象地表達了“和合之美”的文化理念。作品以曲線為主勾勒而成,線條流暢柔和、一氣呵成,又不失硬朗之氣,起承轉合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線條的變化與統一之美,壺身造型流暢自如,嘴、把、鈕、蓋與身筒關系的處理絲絲入扣。作者獨具匠心地進行了壺體的明線處理,明線自流嘴始,貫穿壺身直至壺把,線跡若明若暗、周而復始、蜿蜒流轉、生動自如,整個壺體仿若由上下兩半拼合而成,卻毫無割裂突兀之感,凸顯了和而不同的主題。短頸與圈足上下呼應、自然和諧,扁珠鈕圓潤可愛,與壺體形成呼應。細品之下,這種以形表意的創作手法完美地交代和表達了“和合之美,相處之道”的文化寓意,可謂神來之筆。在泥料上,作品選用優質原礦朱泥制作而成,色澤紅潤,洋溢著吉祥喜慶之感,烘托了圓融和合的氛圍。“合諧壺”泥料與造型相輔相成,完美地凸顯“和合”的主題,給人以超越器型本身的文化意境,耐人尋味。

圖1 合諧壺
以“合諧”為題作壺,題材重大。“合諧”亦“合和”,是中華民族充滿智慧的相處之道。合同和,為聚集之意,諧義“皆同言”,有異口同聲之意。壺名“合諧”,是作者對人類社會和諧相處、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的表達,是對人們生活、工作狀態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共贏之道的美好期許。“合諧壺”可謂是凝神聚力的擔綱之作,“合諧壺”體現了中國的和文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和陽相互轉化,小而言之,和可以解釋為人的形神合一達到最高境界的合諧狀態;大而言之,和可以解釋為人與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合諧狀態,其表現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建立與世界萬物的合諧關系。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又體現了更深層次的和文化,強調雖然要與他人保持合諧融洽的關系,但又不能人云亦云,為人處事也要有自己的原則,在合諧共處的前提下保持自己的特性,自由生長。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合諧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和為貴,社會才能合諧,保持個性,人才能得以自由發展、擁有自己的個性和才能,社會才能不斷發展。紫砂“合諧壺”以和諧為主題,將中國自古以來所倡導的和文化蘊含其中,通過造型表達出更深層次的意義,使得作品物盡其用,充分發揮了文化載體的功能,對傳承中華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把真正的好壺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更是文化的載體。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尤其是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當代,物質豐富,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加大,這種情況下,紫砂壺的文化性就得更加重視。紫砂“合諧壺”構思嚴謹,簡約而不簡單,通過造型的變化與統一傳達出合諧的主題,讓人產生情感和精神的共鳴,給人以超越器皿本身的文化深意,將其由實用器上升為文人雅器,讓人稱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