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潔
(宜興 214221)
2006年5月,宜興紫砂陶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然而,對于世世代代的宜興紫砂藝人來說,這樣的消息是如此的順其自然和水到渠成,以至于大家都沉浸在和往日一樣的拍打泥片的聲音之中,對于滾滾而來的贊美聲充耳不聞,其中的那份散淡自然和淡定從容令人肅然起敬。正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之下,從明代濫觴的紫砂能夠一直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傳承到今天依然方興未艾,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如今,在丁蜀鎮的村落里面依然可以看到“家家摶泥、戶戶制陶”的盛景,在上天的恩賜之下,紫砂泥料只蘊藏于丁蜀的土地之下,在紫砂藝人的妙手生花中,一件件精美的紫砂藝術品經過水與火的淬煉之后煥發新生,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藝術體驗和歷史傳奇。
紫砂作品“百源壺”(見圖1)在傳統經典器型“仿古壺”、“井欄壺”的基礎之上演化而來,具有濃濃的人文氣息。“仿古壺”、“井欄壺”是陳曼生和楊彭年共同合作的作品,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經典理念。此壺壺身扁圓,身筒如同“井欄壺”一般線條流暢,壺底平整,端莊穩重;壺流胥出壺身,小巧可人,出水爽利,沒有絲毫的拖沓阻滯之感;與之遙相呼應的壺把圈卷自然,端握特別舒適;壺頸部低矮,細節滿滿,和肩部的轉折流暢過渡,形成了很好的自然空間形態,突出了紫砂藝術的和諧之美;平蓋的設計壓合壺口,邊緣空出的部分如同“井欄壺”給我們的印象一般,一圈圈的組合而成,上面點綴的橋型壺鈕拿捏非常稱手,同時把江南水鄉的婉約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彰顯得淋漓盡致。此壺壺身的銘文裝飾非常具有辨識度,字跡流暢、刻繪老辣,把陶刻裝飾的精氣神韻和造型藝術審美完美地結合起來。在設計和制作此壺的過程之中,希望把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之美和中國文人的精神境界注入此壺之中,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百源壺”,正是脫胎于“仿古壺”、“井欄壺”,經過創新之后更加的低矮和張力十足,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視覺體驗,同時把紫砂藝術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淵源呈現在我們面前,讓廣大的壺友在喝茶品茗之間能夠體會到紫砂技藝在世世代代傳承的過程之中,經歷了一個去匠氣而存文氣的升華階段,才能夠成為陪伴我們的文玩雅物,引起心靈的共鳴。

圖1 百源壺
在中國紫砂的歷史進程之中,一定不能繞開的一個名字就是陳曼生。正是在他和楊彭年兄妹共同完成的“曼生十八式”的影響之下,紫砂與金石篆刻結合得更為緊密,后人關注的焦點往往在于銘文的內容和形式,因為有著“字隨壺傳,壺依子貴”的說法,殊不知“曼生壺”的造型由來也都非常的具有歷史韻味和故事性,都是陳曼生在官宦生涯之中排遣苦悶,心中的所思、所感轉化而來,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再摻雜著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百源,可以理解為“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萬物之源,在中國古代,井是一切活動的中心,水是我們生活的必須,也是滋養古人的精神源泉。陳曼生正是在溧陽零陵寺中游玩的時候,發現唐代的一口古井,于是用紫砂的藝術造型絕妙地彰顯出千年古井的魅力,也把我們對于“井養不窮,是以知汲古之功”的歷史淵源和紫砂藝人在長期的實踐之中能夠不斷地進化紫砂的造型,賦予更多的藝術審美和文化內涵。這件紫砂作品“百源壺”就是把“仿古壺”、“井欄壺”的形態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之中,通過更加實用和流暢的線條,讓“水”的概念又一次通過紫砂的演繹靈動具化起來。紫砂的形態千變萬化,但是終究離不開生活的體驗,正是有感于陳曼生“仿古壺”、“井欄壺”的實用造型和充滿人文氣息的陶刻裝飾,于是命名為“百源”,其中眾水之源的意思昭然而出,讓我們在把玩摩挲紫砂壺的同時,能夠了解到背后的歷史淵源,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和文化修養。
從“曼生壺”開始,紫砂陶刻裝飾經過了文人雅士們的大力普及和推廣,得到了廣大壺友們的青睞和喜愛,紫砂形態和文字的結合,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能夠體會到紫砂匠人在制作過程之中的所思、所想和情感抒發,更好地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古人的生活和藝術品味,讓今天忙碌的我們能夠在禪茶一味地享受紫砂藝術帶來的美好,放松身心,進化心靈,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調整心態,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