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泉
(宜興 214221)
中國紫砂壺藝術從明朝正德年間誕生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各種經典款式的出現具有重要的作用,構成了紫砂壺藝術的傳統,使未來的紫砂壺創作保持著“萬變不離其宗”的步調,逐步強化紫砂壺的古典美學氣質與高雅格調,體現中國優秀傳統的悠久與多元。
“平安六方壺”(見圖1)是以六方壺為造型結構基礎,以中國吉祥文化為內涵設計而成的紫砂壺作品。吉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有豐富的民族情感,是紫砂壺創作的一大主題。在設計此件作品時,創作從泥料選擇到造型結構均緊緊圍繞吉祥文化展開,使作品充分展現平安之美。

圖1 平安六方壺
紫砂壺從基本造型結構上分為圓器與方器兩大類,六方壺即為方器中的一種。“六方”的典型特征是有清晰的六棱、六面,采用“鑲身筒”技法制成,明快爽利、結構突出。由于壺體各面都是鑲嵌起來的,加之紫砂泥具有一定的收縮度,所以六方壺的工藝價值是相當高的,可顯示出制壺者的經驗和對作品的掌控能力。
六方壺可以說天生就具有吉祥色彩。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六”是一個吉祥數字,諸如六六大順、六畜興旺等吉祥成語比比皆是,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六”這一數字的喜愛,用六方壺承載吉祥文化就再合適不過了。六方壺與吉祥文化的結合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之間與紫砂壺創作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紫砂壺創作對民族情感的關注,使紫砂壺藝術在保持高雅格調的基礎上接地氣,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六方壺為此件作品提供了經典的框架,創作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以展現其藝術個性。此件作品的六棱、六面特征十分突出,線面之間轉折利落干凈,形成了明快富有張力的壺體,展示了六方壺的基本結構。作品的特征在于圓器結構的介入,筒身壺面及棱線呈現出明顯的弧度,形成了上窄下寬的圓潤壺身,具有剛柔相濟的風格。在中國文化中,圓形象征和諧、統一及團結等吉祥含義,將圓器特征結合至六方壺身中,表現了六方皆團圓、天下皆和順的美好含義。從工藝上看,創作中要在鑲好的筒身上調整出弧度,同時還要保持棱線的明利,使方器與圓器的特點明顯區分開來,又不能使壺的氣韻散開,極為考驗調整時的力度和對整體壺型的掌控,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工藝素養。
與圓潤的壺身相比,壺蓋的設計主要體現了六方的特征,標致的正六邊形象征作品結構的嚴謹,有明顯的雙側結構,加強了壺蓋的立體效果;壺蓋中央又是一拱橋形狀的壺鈕,與壺蓋平面、線條之間有延續感,構成一體,中間的拱門形孔洞尤為精致,提升了作品的精致感。壺鈕與壺蓋之間也是從結構上實現了方與圓的搭配,比壺身所呈現出的效果更加獨立清晰;壺頸部有燈草線裝飾,使壺身上部在線條表現上更加豐富,凸出表現了六方壺的線條美感;壺身兩側鑲嵌了一彎嘴與環形把手。壺嘴為六方造型,把手則為四方造型,且上端帶有“飛”,左右相稱產生了變奏的美感,反映了六方壺中結構變化的靈活;在壺的底部創作進行了壺足設計,每條棱線對應一只壺足,更顯造型的穩重與個性。創作將六方壺作為結構支撐,靈活地融入圓器特征,使直線與曲線之間相互映襯,形成了豐富的美感效果,強有力地展示了紫砂壺結構的靈活性。方圓相融是一種大和諧的境界,即達到了一個均衡的點,自然而然地揭示出平安之意。
在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中,顏色都具有非常豐富的象征意義。在中國文化中,最能代表吉祥的就是紅色,在紫砂壺藝術中,紅泥也是經典的一種泥料。創作選用紅泥來制作此壺,一方面進一步烘托作品的經典氣息,另一方面則對吉祥文化作出了直接表現。作品通體紅潤,顏色的飽和度與明度都比較高,有紅光煥發的藝術效果。泥料色彩均勻,質地細膩光潔,光澤度極高,在光線反射中有金光閃閃的效果,更具吉祥喜氣。作品中沒有多余的裝飾,這對泥料表現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不能有瑕疵,更要使泥料與造型之間的美感旗鼓相當,將紫砂泥的自然魅力與工藝的魅力體現出來。在泥料色彩的烘托下,作品洋溢著具有中國審美特點的吉祥之氣,令人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自信與經久不衰的民族活力。
平安是每個中國人最樸實的愿望,創作將作品打造得十分平穩踏實,帶來了安全感,通過方圓結合的方式表達了對中國平安、世界和諧的美好祝愿,壺中變化自如、隨和的曲線象征和順,是對和平發展的期待。作品所表現的平安不僅有中國審美的特色,更具大國格局,在四平八穩、六方和順中表現了紫砂壺藝術及中國吉祥文化的價值。
“平安六方壺”是一件非常踏實和注重細節的作品,創作通過泥料、造型及線條的運用來體現平安之意,使作品與吉祥文化相交融,揭示了紫砂壺藝術與吉祥文化之間相互滲透、互為支撐的關系。吉祥文化的介入使紫砂壺藝術更具有深厚的“情味”,這正是紫砂壺藝術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