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中
(宜興 214221)
中國在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有目共睹的,那些精美的陶瓷藝術品記錄了中國人的智慧與匠心,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紫砂壺是中國傳統陶瓷茶壺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誕生于明朝正德年間,歷經五百余個春夏秋冬依然獨具魅力,在藝術性以及思想內涵等方面均體現了獨特的中國氣質。紫砂壺在人們心中常常是高雅的、內斂的和沉穩(wěn)的,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紫砂壺創(chuàng)作也逐漸展現出大國風范,這件紫砂作品“大國之風”(見圖1)就體現出莊重大氣與雄健踏實之美,展現了新時代中國與紫砂壺藝術的自信、自強與自尊。

圖1 大國之風壺
如果說哪一種顏色最能代表中國,毫無疑問一定是紅色,“中國紅”已經成為中國人審美傾向與精神特質最為鮮明的代表性色彩了。在紫砂壺創(chuàng)作中,燒制后呈現出紅色的泥料也是十分受歡迎的,其首先能夠迎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代表中國傳統審美的特征,在實用功能上也相當出色,因此紅色也是紫砂壺的代表性顏色。此壺便用這紅色泥料制成,其色彩并不十分艷麗張揚,有一些棕色調在其中,形成了古典、低調的紅棕色,泥料的細膩使壺表面光滑有質感,砂質顆粒在經過高溫淬煉后增強了作品的紋理感,形成了樸素、自然的美感。泥料反映出中國傳統審美對低調、內斂的需求和中國人溫厚的性格,發(fā)揚了中國尊重自然、崇尚樸素和重視細節(jié)的精神。泥料也傳遞出一種內在的自信,這種自信源于中國的悠久歷史和代代傳承的工藝精神,無需多做裝飾,便可令人體會到大國的氣質。
中國人極為講究布局的中規(guī)中矩,這源于中國古代哲學之中“天圓地方”的理念,在中國傳統建筑之中這種理念體現得最為明顯。紫砂壺創(chuàng)作同樣講究這種對稱,規(guī)矩的圓形與方形是紫砂壺的兩種基本造型,此壺所選擇的是具有剛正、明快之氣的四方造型。壺身上部較下部略窄一些,是一個接近于長方形的梯形,四個面寬且平整,完全一致,每兩面鑲嵌形成了利落明快的棱線,各面、各棱相交匯又形成了銳利的角,呈現出四方造型的典型特征;在壺身上方又增加了四個斜面,構成了一個較扁的梯形,豐富了壺身的結構層次,使壺體看上去更加挺拔和端正;壺的底部比較有特點,從壺的正面看,可見壺底部邊緣是呈波浪形的,美觀又有創(chuàng)意。就壺身整體造型來說,標致嚴謹的四方造型的確足夠莊重和大氣,但也很容易造成沉悶感和嚴肅感,創(chuàng)作將壺底打造成波浪形能夠很好地去中和作品的氣質,使作品看上去更加靈活,象征中國在堅持自己原則的同時不僵化封閉,始終保持前進的姿態(tài),兼收并蓄、為我所用,這體現的正是自強的精神;壺頸部與壺蓋的大小、寬度完全一致,兩部分結構的結合達到了自然整齊,那條細細的接縫是精湛做工的有力說明;壺蓋上是方形的壺鈕,與壺身相比,壺鈕的棱角要柔和一些,這樣在人們觸碰壺鈕時就會感覺更加舒適;壺嘴與把手同為四方形,壺嘴線條筆直,有著尖尖的嘴,可以使茶水順暢地流出并利落地收束,不會有掛壁的情況;把手為一個鏤空的方形,上部前段與壺身鑲嵌處微微向下彎折,這樣的調整能夠使人們在使用壺時更加省力。壺鈕、壺嘴與把手體現了創(chuàng)作對實用性的關注,體現了作品自強又貼心的藝術態(tài)度。
壺身下部、把手上部與壺嘴根部分別帶有裝飾,這三部分加強了作品的原則感,也使作品更具尊貴之美。在壺身下部,可見一條長方形的寬帶環(huán)繞壺身一周,具有立體感和層次感。寬帶之中的花紋體現的是絞泥工藝的美感,縱向分布的棕黃相間的花紋具有流動感,為作品增添了靈活的美感。把手上部的裝飾與壺身處的裝飾是一致的,只不過體積更小,看起來更加精致。在壺嘴根部創(chuàng)作雕刻了龍頭圖案,立體精細,且能夠成“龍吐水”的奇妙景觀。龍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圖騰,是尊貴的象征,直接構成了作品的自尊之氣,那兩條長方形絞泥裝飾也強調了作品堅守的原則,形成了自律、嚴謹的自尊之美。
此件作品通過靈活配置泥料、造型與裝飾詮釋了自信、自強與自尊的大國之風,也讓人們看到了紫砂壺與眾不同的一面。“大國之風”這件作品也反映了新時代紫砂壺創(chuàng)作的自信與中國的文化自信,紫砂壺藝術將始終根植于中國悠久文明的土壤之中,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