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故的“紫砂七大老藝人”中,有一位將紫砂筋紋器壺藝提高到了嶄新的高度,他以“菊球壺”、“半菊”為代表的系列作品一直被業界同仁視為精品佳作,被推崇為傳承、創新紫砂筋紋器的一代宗師,他就是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丁蜀川埠上袁村人。幼年家境貧寒,13歲就出來學藝,父親叮囑他“去學生意,做有心人;做好壺,做讓人喜歡的壺”,這個簡單樸素的道理一直激勵著他不斷探索、充實和提高壺藝。在他60多年的從藝生涯中,他始終以一個平凡卻高大的身影立于壺中天地,為人敬仰。
20世紀30年代,王寅春在上海專事紫砂仿古作品,成功仿制了時大彬、陳鳴遠、徐友泉等大家的傳器,在把握作品的形神關系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1934年,吳德盛陶器店訂制200只花盆外銷日本,因工期僅為二個月,他率先采用模具擋坯成型,如期交貨。1940年,他為上海的陶器客商制作過一批紫砂15頭咖啡具,造型有六方、八方,內施乳白釉,遠銷歐洲市場,深受好評。后來又制作“洋桶壺”、“線圓壺”、“水平壺”等銷往泰國,為紫砂藝術走向國際市場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1954年,他加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技術輔導”稱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他與中央美院教授高莊合作的“竹節茶具”,與著名畫家亞明合作的“亞明方壺”,以及晚年留給后世的絕唱“裙花提梁壺”都是足可傳世的壺藝典范。

裙花提梁壺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裙花提梁壺”選用團泥制作,色澤葵黃、端莊秀麗、生動傳神,是王寅春七十多歲高齡時所創制。器身為橢圓形,圓弧蓋、弧形頸,蓋頭頂虛片凹凸雙弧結構,蓋面貼塑12瓣如意菱花紋飾;扁圓鈕,細圓得體;口飾云肩線與腰圓蓋板相吻合,六方彎嘴注水弧形一致,扁方形提梁自肩部乘勢而起,倭角打彎,工整自然,空間上虛實和諧;中肩部貼塑百結繩紋,精巧細致;下部為六瓣菱花紋飾,凹凸相間,每瓣的葉尖處為壺腳,以供平穩放置,其余騰空,六瓣銜接一圈后如裙擺飄逸。整器如少女亭亭玉立,蓋面口瓣花朵恰似女性頭飾,肩頸曲線柔和似衣領,腰用織帶束好,長裙飄逸掩飾豐滿之臀,底部六足穩健落地。它雖集多種技法于一身,但不見一絲勉強拼湊,自然得來,意味無窮。
據南京藝術學院潘春芳教授回憶,大約是1971年前后,宜興紫砂出口商品的業務由廣東省工藝品公司轉到上海工藝品公司經營。為了增加紫砂高檔商品品種,上海工藝品公司提供了數件庫藏的紫砂珍品和圖樣交紫砂廠仿制,王寅春輔導熱情地參與了這一工作。由于他年輕時有在上海仿古的經驗,他很快地做成清樣,并由鮑仲梅為此壺的絲辮狀束帶刻好了石模,很快完成了任務。他制作的“裙花提梁壺”,再次顯示了他寶刀不老的高超技藝,受到大家的贊賞。

半菊壺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半菊壺”是王寅春利用新工具、新工藝制作的精品佳作。此壺從菊花形的壺鈕開始,經過壺蓋、壺身至壺底,連貫通暢的線條將整器分成十六等份,紋理清晰,突起的塊面飽滿生動,豐腴而不臃腫,其形態猶如菊瓣;壺嘴從筋紋塊面中突出,過渡自然;壺把曲中帶方,彎曲恰體,右上方突起一短柄,端握便利;口蓋既合縫又“通轉”,隨意旋轉置換都面面俱到、十分嚴密,且通體協調、氣勢連貫;翻轉壺身,底部凹凸處理成菊瓣狀,既放置平穩,又足見匠心。整器視覺方面與其它壺型以側面為主視外,更可由上方俯視鳥瞰,欣賞其橫向輻射線條結構出的脈絡張力和線面過渡,形成了獨特的韻律美感。它好似一朵在蕭瑟的寒風中綻放的秋菊,經歷了滄桑和磨難之后,顯現的是平和執著、淡薄名利的胸襟。半菊清韻,一壺靜心,這樣的感悟寫入壺型,也許更值得欣賞品讀。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王寅春多件作品,包括:“半菊壺”(十二菊花瓣狀)、“仿楊彭年石瓢壺”、“漢君壺”、“梅花周盤壺”、“菊球形茶具”(一套六件)。在1995年出版的《歷代紫砂瑰寶》一書中收錄有王寅春五件作品,時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徐湖平所寫“工絕技匠·藝撥人文”一章中記述:這里作品五件,皆雍厚溫潤,為古今獨步,尤以“半菊壺”最具創造性。此壺又稱“蕾花壺”,作半朵菊花蓓蕾之狀,自鈕至蓋、至身渾然一體,瓣瓣精致又飽滿溫厚、端莊穩重,為近世難得的精品。
周盤茶具
生氣遠出,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伊誰與裁。
“周盤茶具”一壺兩杯,皆作六瓣梅花狀;蓋平面似古銅鏡式,規正大方;頸直,與壺肩圓渾相適;壺蓋六面皆可置換,平整吻合;壺把曲中帶方,壺嘴作彎流式,胥出自然;由蓋的到壺身,每一處轉折線角清晰,筋紋工整勻稱,相互間一氣貫通;流、把上的陰線流利明快,形成橫向銜接,與壺身上的直向性既對稱又有變化,工細藝精;由上往下俯視,蓋鈕似蕊,蓋面、蓋圈及壺肩皆為一朵朵盛開的梅花,顯出生氣,毫不呆滯,如此微妙達到與大自然同化,誰還能加以評裁?
據著名實業家華蔭棠口述資料記載:抗戰前我曾以五石米為交換條件,收藏過王寅春的一套紫砂精品“滿漢全席”,共有144件,是仿照明清宮廷的金屬制件,運用紫砂工藝,經多方推敲、構思獨創而成,并由任淦庭仿照原作字畫雕刻,可惜因社會動蕩,毀壞殆盡。
另據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記述:王寅春曾創作過滿漢全席紫砂餐具,一套共144件,宮廷款式,外朱泥,內白釉,古樸而高貴。華老也曾收藏過一套,后毀壞遺失,這也是華老的終身遺憾。這套滿漢全席紫砂餐具已成為只聞其名不見其影的紫砂史上的絕品了。
已故清華大學美院教授張守智曾這樣評價:王寅春做陶制壺在設計理念上本著務實精神,以產品的功能效用為根本,是壺藝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典范。其中,尤以功夫茶水平壺、方器、筋紋器系列作品見長,這種質樸率真、簡潔明快、凝重大方的獨特壺品,成為“寅春壺”的風格和情趣。

高瓜壺
虛佇神素,脫然畦封。
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高瓜壺”通體圓潤、挺拔,器身如梨形,筋紋勾勒,豐潤飽滿,富有質感;長彎流,耳狀把,圈足收底,壺鈕如花蕾,壺流似天鵝頸項,壺柄承飛龍之勢,相互呼應,線條銜接自然,上下氣韻貫通,造型新穎。
1936年素有“切玉圣手”之稱的金石書畫家潘稚亮非常欣賞王寅春的壺藝,勸導他不要拘泥于古人,要從摹仿前輩作品的工匠轉化為有自己風格的藝人,要敢于在紫砂壺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并給他刻了一方“王寅春”的壽山石篆書印章。此后,在王寅春從藝生涯,他制壺數以千計,惟愛此章。平生僅以一章為寶,也實為罕見。

漢君壺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漢君壺”造型古雅簡潔、工整質樸、尺度嚴謹,器身呈扁鼓式,腹部雙折呈帶狀,從折邊處上下收斂至口,底慢慢縮?。磺渡w微凸,與口沿契合;壺嘴彎折有力,并加嗉囊,加大嘴根橫截面,增加出水壓力;壺把卷曲成環,隱含韌勁;壺鈕似橋,方中圓渾;壺肩線與壺嘴、壺把的側線接連一氣,自然舒暢、弧度飽滿,暗接流、把前后貫通、銜接無痕;口沿轉接線條交代干凈利落?!皾h君壺”是傳統經典壺式之一,造型似曼生壺中的“扁石壺”,后經藝人不斷改進,這說明適時探究、師古不泥就會和歷代佳作同樣新鮮。

串蓋壺
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體素儲潔,乘月返真。
“串蓋壺”造型簡潔明快、挺括中正、泥色嬌艷,圓蓋、柱身、圓肩、直頸、彎嘴、耳把、平底,處處圓潤細膩、流利順暢;壺身與壺肩連接過渡自然,不著一絲痕跡;橋紐以單圈串頂裝飾,小巧靈動,使得整器穩中帶有動感旋律。整器觀之似一端坐仁者,感悟深潭流瀉之春水明凈,古鏡映照之物象傳神,體察樸素事理,保持高潔品德,迎著皎潔月光,求得心神純真。

四方壺
取語甚直,計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四方壺”古樸大度、氣韻沉穩,壺身呈上略寬、下略窄的四方狀,突顯挺拔氣質;高拱方蓋與口沿以壓嵌的形式連接,周正合縫;蓋面上接四方形鈕,四角線面界定明顯;壺底加圈足穩固了下部重心;三彎四方壺嘴,帶飛四方耳把,與四方壺身對比,既整體協調,又在視覺上緩和了剛勁之勢,非功法嫻熟老練而不可為。與之相逢、賞析,猶如忽遇高雅之士,領悟“一滴水,可方可圓,澤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便可豁達圓滿”之道義。
30年代,經吳德盛介紹,王寅春去上海專事紫砂仿古產品。當時的古董商老板龔懷希邀請德國專家,專門為他制作了一套高度精密的口蓋及其它部位的金屬樣板,其筋紋器制作取得了重大飛躍,所作口蓋甚為嚴合,操作起來得心應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王寅春迫不得已返回故鄉,當時從上海僅帶回簡單行李,而珍貴的筋紋器樣板、回紋樣板一直隨身攜帶,終于保存了下來。
王寅春是一位技藝全面的多產“作家”,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創新的作品有五六十樣之多,其中許多代表作品已成為當代紫砂經典之作。業內人士曾這樣評價:做得好的人沒有他做的快,做得快的人沒有他做的好,這既是對他不凡藝術造詣的肯定,也是對他高尚藝德風范的敬仰。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史俊棠會長曾說:王寅春以身示范、言傳身教,培養了周桂珍、何道洪、曹婉芬、張紅華、高麗君、高洪英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大師名家,親授了王石耕、王三大、王小龍三位成績斐然的衣缽傳人,桃李芬芳,蔭澤后人。
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在《紫砂精神與泥土美學》一文中曾這樣寫到:浸潤于紫砂精神與泥土美學渾然一體的王國里,王寅春的創作以紫砂精神雄踞時間,以泥土美學占領空間。他和他多產而輝煌的作品在這里,在那時,歸根結底在抵達世界和明天的路上……
1977年4月,80高齡的王寅春因第三次中風不幸離世,但他的紫砂精神永恒,泥土美學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