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定國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作為中國陶瓷領域當中的一朵奇葩聞名海內外,深受廣大紫砂愛好者以及品茶者的喜愛。紫砂壺又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化載體,它具有實用的功用,能夠讓人來品茶療渴、潤心修身,又能夠把中國古代的很多文化元素有機地結合蘊含其中,讓人們在使用的過程當中能得到一種愉悅的心情和華美的享受。說起紫砂壺,肯定繞不過陳曼生,光緒《宜興縣志》記載:陳曼生宰溧陽,聞其名,致之,曼生出新意造仿古式,鐫書畫其上,號“曼生壺”,皆彭年作也。這是文人雅士和紫砂藝人合作取得卓越成就和高度的一個例證。
“鏡瓦壺”(見圖1)是以漢瓦和銅鏡素材為元素,然后設計制成的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鏡瓦壺”有兩則壺銘,其中有一則是:“鑒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意思就是以鑒取水可以起到鑒戒的作用,為自己的容貌修身定一個準則。以瓦承澤就是可以得到惠融的狀態,泉水是源源不斷的,也比喻作詩寫文章,文思如泉涌,潤養生活生機的源泉永遠不竭不息。另外一則壺銘是:“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樂未央。”“日之光”是在古代的銅鏡銘文上化用而來的;“泉之香”其實泉水是清冽的,用泉水來泡茶都有茶的香味呈現出來;“仙之人”就是說喝茶的人像神仙一樣的心境和狀態;“樂未央”也是中國古代的吉語。“樂未央”其實就是長樂未央的省略語,意思就是永遠歡樂、歡樂不盡,是漢代經常用的吉祥語。

圖1 鏡瓦壺
銅鏡文化是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淵源的,在古代文人照鑒修身,美女鑒容悅人。在銅鏡產生之前,人們常常是把水放在這個“鑒”或者瓦缶之類的器具里面,用來照面容照影子,到了戰國以后有了大量的銅鏡出現,所以說銅鏡也稱之為“鑒”。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出土量極大,也是規模龐大,而且分布廣泛的一個收藏門類。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歷史。銅鏡不但在這個日常生活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種功用,而且它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鑄造工藝、審美意趣、民俗信仰甚至文化交流互鑒,都有很大的意義價值。銅鏡銘文當中有很多對于追求光明的圖像刻畫以及銘文,比如“見日之光,天下大明”、“見日之光,天下大陽”、“見日之光,美人在旁”、“見日之光,君來何傷”、“見日之光,長樂未央”、“見日之光,長毋相忘”等。這把“鏡瓦壺”上所刻的壺銘“日之光”、“樂未央”也是從銅鏡銘文當中化孕而出的。
銅鏡的銘文大多也是寄托了人們的一些精神追求,像在銅鏡銘文當中“辟不祥”的字樣是非常多的,比如說“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鳥玄武調陰陽”,這是對于現實生活的一種努力向上的追求和趨向神靈護佑的一種心態的體現。同時還有對現實生活幻想式的超越,比如:“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飲濃泉。”其實在這個角度來講,銅鏡的銘文和壺銘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實用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它的文化內涵,有一種提升和超越,不單單是實用器,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承載著文化美感和文化享受的一種藝術品。銅鏡銘文和瓦當有一種“以物載道”的作用在里面,紫砂壺也是有這種功用的。紫砂壺是用來盛水盛茶的,它作為最好的茶道器具,受到了普遍的喜愛。自古以來就有“禪茶一味”之說,尤其禪宗文化是講究以茶來悟禪,以禪來品茶,這其實也就是一個“以物載道”的過程。
漢代是瓦當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瓦當的做工非常的精致,而且還有一些篆體、隸書的文字瓦當,布局講究,呈現出了一種非常質樸、渾厚的面貌和高超的藝術風格,瓦當的文辭多是一些祈福的吉語,它的觀賞性和精致可以與銅鏡相媲美。銅鏡的銘文和瓦當的文辭都是中國書法藝術當中非常有意義的一種存在,也是華夏文明寶庫當中一顆璀璨明珠。
我們可以從這把“鏡瓦壺”的制作以及銘文的撰寫書刻當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我們不妨把紫砂壺看作非常好的一種文化和藝術的載體,能夠把更多文化、藝術的元素揉雜到紫砂壺的創作當中,使它既有使用的功用和目的,還有一些文化以及藝術的高度,使大眾不僅僅以商品或工藝品的角度出發,還要引領人們更好地去探究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學藝術、書畫藝術和傳統的工藝美術,使得整個紫砂行業得到健康、持續有序的發展,作為紫砂人我們都是任重道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