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院長
科技創新是關乎國家命運和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力量,誰能成功把握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就有可能實現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快速躍升,這為后發國家趕超和跨越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戰略機遇。
新時代大科學裝置建設和運用的偉大實踐已經證明,我國的自主創新事業大有可為,科技工作者們正在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奮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研工作能夠做得好,需要一種奉獻精神,不能夠僅僅把它當成一個謀生的手段。完成這種職業上的任務,沒有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恐怕還是很難取得成果??蒲腥藛T,也包括承擔科研任務的學生,基本上每日工作時間都超過了8個小時,絕大部分科研人員壓力還是很大的。但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期,國家對科技高度重視,對科技投入很多。目前中國的研發投入,在過去20年有了快速增長,這一點在科技界我們體會特別深,我們能夠干很多以前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每個人應該說有一個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很好的舞臺,跟3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目前,中國有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環境,年輕人應該抓住這個機遇發揮好聰明才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蔡榮根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
基礎研究需分類。它有純粹理論型、目標導向型、自由探索型等,針對不同類型,需明確定位,實施相應的科研組織模式、經費管理和評價方式。
對于純粹基礎理論研究,例如基礎數學、理論物理等,其重大突破具有不可預測性。有時候我們只知道需要研究某個問題,知道解決這個問題具有重大科學意義,但是無法預期這個問題什么時候能突破,在哪個方向上能突破,有時候甚至研究者并不完全能夠理解一些問題的重大意義,這些問題的重要意義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會體現出來。所以很難有明確的指標對其進行短期考核。
對于目標導向型的研究,例如基礎研究的大科學工程。這類研究往往有重大科學目標為牽引,需要組織團隊攻關,適合以項目驅動的科研組織模式,其優點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例如研制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重大工程,進行合理的項目規劃、資源統籌、配備團隊等對高質量完成任務目標至關重要。
還有一些自由探索型的基礎研究,完全由好奇心驅動而產生奇思妙想,發現超出當下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知?;A研究的不可預期性有時也體現在預期的科學目標與產出的重大突破完全不一致。宇宙微波背景、脈沖星的發現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完善科研組織模式,關鍵是對基礎研究進行分類組織、分類評估,建設良好的科研文化和價值導向。

李德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個創新團隊,最重要的是要有強國報國、為國獻身的精神,這是中國科學家身上特別鮮明的精神品質,也是創新團隊最應當具備的精神內核。
“愛我中華”,這是我曾祖父留下的家訓里的第一句,深深影響了我一生。我們是中國人,要為中國的富強作貢獻。我們不能依賴、迷信外國的技術,應當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開展自主創新研究。
現在的科學研究早已不是一個人的活動。創新團隊的培養,還應該重視團隊精神,要既能服從團隊的科研創新目標,又能在團隊中積極貢獻自己的智慧。2020年,我的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一成果背后有百余人參與攻關。我國的一些大科學工程,比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都是由上萬人、多個團隊完成的協作創新成果。
創新團隊的培養,還要鼓勵更多年輕學者勇于探索。年輕人身上蘊藏著創新的原動力,只有他們自主自立,實現從0到1的突破,才能引領整個社會進步。還應該認識到,科學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成功在于堅持不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科學研究要開展大量實驗,有成功有失敗,不能只選成功的部分急于發表文章下結論,更要總結失敗,把成功的經驗、失敗的原因都分析好,實驗的結論才經得起考驗。這是每個科研工作者都要有的百折不撓的精神。

郭華東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的17項SDG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由涵蓋食物、飲水、城市、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等領域的230多項指標組合而成,旨在以綜合方式全面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維度的發展問題,從而使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這一議程通過之后的6年時間里,一些SDGs指標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數據缺失問題依然存在。參照2021年發布的SDGs指標分類標準,有97個指標仍處于有評估方法無數據狀態。指標數據的嚴重不足成為監測和評估SDGs的主要挑戰之一。
針對SDGs的數據缺失、發展不平衡、目標間關聯且相互制約等問題,地球大數據以其特有的宏觀動態多尺度監測能力,為SDGs指標評價和目標實現提供支持。
人類社會活動加劇致使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為了更有效地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演變過程的影響,我們提出一個新概念:地球大數據科學。
地球大數據由具有空間屬性的、與地球科學相關聯的大數據構成,包括陸地、海洋、大氣及人類活動數據,不僅具有體量大、來源廣、時相多、價值高等大數據的一般特性,同時也具有高瞬時性、任意空間性、物理相關性等特點。
通過地球大數據可以構建SDGs評價指標體系和決策支持平臺,對經濟、社會、環境3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有效的監測和評估,有助于產生更相關、更豐富的信息用于決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