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波
“我們做人文地理,最注重的就是以人為本,所以一定要去傾聽人的聲音。”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副教授黃耿志介紹,人文地理是地理學的3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它是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多年來,圍繞國家發展需要,黃耿志十年如一日地聚焦于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與社會地理兩大方向,在最鮮活的民生百態中發現社會發展之問題,在最絢爛的人間煙火中探索解決問題之優解。
2003年,黃耿志就讀中山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準備本科畢業論文之際,他跟隨導師薛德升教授接觸到了兩個項目:一個是有關中國非正規城市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另一個是題為“全球變化的非正規動力:巨型城市,巨型挑戰”的中德國際合作項目。
早期西方理論家認為,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最大問題是工業化不足以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這極易成為社會動蕩之根源。但在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社會一直處于十分穩定的狀態,并未如西方理論家所預判的一般發生大的社會動蕩。通過研究,黃耿志等人發現,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很大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并未從農業部門進入城市現代部門,而是進入了政府管制之外的非正規部門,根據他們的估計,中國未進入官方統計的城市非正規就業者約達1億。這表明,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最大挑戰不是就業機會匱乏的“失業問題”,而是如何對待非正規就業的“就業問題”。
經過1年左右的調查研究,黃耿志順利完成本科畢業論文,但他卻產生了更多的疑問:中國的非正規就業是怎樣產生的?它到底會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幾年又將如何發展?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黃耿志改變了原本的就業計劃,決定繼續深入學習,深入探索,并將目光轉向了地攤經濟這一非正規就業的典型。

黃耿志
自1990年開始,因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地攤經濟被取締和嚴控,然而它卻并未就此銷聲匿跡,反而“屢禁不止”,規模愈發壯大。這引發了黃耿志的思考:“為什么在高壓的取締政策環境下,這些流動勞動者仍然愿意‘鋌而走險’?”為此,他走進市井街頭,開始探尋攤販的故事。但由于城管與攤販關系的長期緊張,很多攤販不愿透露自己的信息。面對這些“沉默”的勞動者,黃耿志效仿劉備“三顧茅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們解釋自己的研究目的,展示自己的調查成果,終以誠意打動他們開口暢談。除此之外,黃耿志還看到:車水馬龍的街頭,年輕的母親背著不足1歲的嬰孩,整理自己的攤檔;熙熙攘攘的車站,忙碌的父親因經營生意而無法顧及一旁嬰兒車里的孩子……為了走向更美好的生活,每一位普通勞動者都在想盡辦法克服一切困難,他們所展現的不屈精神和生存智慧深深地震撼著黃耿志。從研究的角度來說,以流動攤販為代表的這類流動勞動人群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但黃耿志更愿意這樣概括:“這些普通勞動者正在為實現自己心目中的中國夢而奮斗。”
6年的走街串巷和刻苦鉆研,黃耿志將自己的探索成果相繼發表于《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和Antipode、Geoforum、Urban Stud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等國內外知名刊物上,其中部分研究成果也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以及《知乎日報》、《廣州日報》和界面新聞等媒體報道或轉載,引發了眾人對非正規就業的廣泛關注,一些建議也曾被相關部門采納,切實用于改善民生。
如今,黃耿志的研究拓展到多種類型的非正規就業人口及其城市融入問題,已累計發表中英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2部,其他成果先后獲得中國地理學會青年優秀論文獎、第二屆吳傳鈞人文與經濟地理優秀論文獎一等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然而黃耿志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在他看來,自己還應走得更深,看得更遠,不僅要再做出屬于自己的成果,還應進一步面向國際,為學科發展、國家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個人的選擇和追求往往與他的成長經歷有著密切關系。
自2003年踏入大學校園起,黃耿志就與中山大學結下不解之緣,同時也與導師薛德升教授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誼。在黃耿志的印象中,跟隨老師求學的日子,他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黃耿志,以后無論你在任何時候做研究,都一定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边@樣的教導并不僅僅停留于口頭鼓勵,而是實打實地將接軌國際的機會擺在學生面前。
2009年與2012年,在導師的支持下,黃耿志先后兩次前往德國科隆大學進行訪學。合作研究、參加會議、借鑒文獻、觀察世情……每一次出國遠行都為黃耿志帶來了巨大收獲。在城市和鄉村,黃耿志得到了研究方向上的靈感與收獲:他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那里的城市輕軌直通每一座村莊,無論是城里還是村里,一切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的流通速率都相差無幾;與此同時,他還見到了做得極好的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無論是遙遠的中世紀建筑還是臨近的工業革命工廠,它們均被相對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城市里銘刻的輝煌和旅游的資源,為政府和人民帶去財富。在國外的學術會議上,黃耿志也有不小的收獲,其中一次是在2009年:“那時我德國的導師臨時有事,因此讓我代為參加?!彪m然是一次小型會議,但與會人員盡是教授、副教授級別的優秀前輩,而且所有人圍繞一張小桌,面對面進行交流,這次經歷使得黃耿志的英文表達交流等科研素養有了質的提升。
2014年,黃耿志離開中山大學,先后任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與高校不同,科研院所在研究上更加注重實踐應用,主要面向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研究所內的成員也一直秉持著“兩條腿并行”的科研理念,既面向國家發展,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這也是為什么黃耿志在后來的研究中尤其注重這兩方面。除了常規研究工作之外,彼時黃耿志還在研究所內做一些大項目的設計和申報工作,也因此接觸了很多地理學的其他分支學科,這使得他站在了一個更高的學科角度,不再僅僅局限于人文地理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國內走向國際,從高校走向科研院所,在一路精彩紛呈的旅途中,黃耿志對自己的事業有了更深的體悟和一種溫暖的情懷。他曾這樣說道:“我沒有期待自己的研究能有什么功用——事實上也很難起到什么實質作用,很多時候只是想努力去理解每個現象、每個選擇背后的故事和理性。”他相信理解使人互相包容和彼此關愛,而人文地理研究能讓這個世界更有溫情和人文關懷,若他的研究能夠加速這種美好結果的誕生,或許就是最棒的科研價值。
如今回到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黃耿志也將自己的深刻體悟與溫暖情懷帶給了他的學生。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學者,首先要有對科學的熱愛之情。其次重要的就是情懷,無論是家國情懷也好,社會情懷也好,有了情懷才能夠在科研這條相對孤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未來幾年,黃耿志將繼續瞄準國家發展需求,從非正規就業人口的社會升級的角度,去探索高質量城鎮化的發展問題。他計劃和導師薛德升教授一起在國際地理聯合會(IGU)推動成立有關非正規和社會發展研究的委員會。而放眼更加長遠的未來,他還計劃著從發展地理學的角度探索如何促進國家城鄉平衡、區域平衡、社會階層共同富裕的發展之道。